APP下载

基于学科渗透的深度教学

2019-06-28游青青

考试与评价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深度教学

游青青

【摘 要】 化学已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忆,它需要学习者能够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为此,灌输式的教学已没办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深度教学,不断地进行学科渗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

【关键词】 深度教学 微粒的性质 学科渗透

《微粒的性质》是第三章微粒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微观世界,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无感觉的微观世界,他们是缺乏认知的,更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又模糊的概念,所以这节一直是初三化学的分水岭,另一方面,由于课时问题和工作量问题,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都是直奔上课主题,将主要考试内容讲完,再加以大量的巩固练习,而这种“灌输式”无趣的课堂,学生很难爱上化学,更很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系统,给后续的高等化学学习增加困难。为此,我们将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用宏观的化学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将微观的知识点宏观化,使学生获取更加深刻形象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打造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课前我们创设了情境: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机器人吧,那有谁见过分子机器人吗?接着播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人》视频,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被快速集中在微观世界,再给出生活中的现象图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和它独有的魅力,而且学生急切盼望接下来微粒性质的学习。

二、化抽象为具体,将微观的知识点宏观化

1. 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首先,我们通过当堂不断撕纸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个纸是可以不断被撕下去的。顺势引入《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将各学科知识渗透在一起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最后用一个小实验:红墨水不断稀释,引导学生分析过程的“红微粒”一直存在,只是看不到了,让学生宏观地理解: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的性质。直击知识点,突破考点,再利用一个问题: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定是微粒吗?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问题。

2. 微粒不断运动

在探究微粒不断运动之前,我们让学生朗诵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分析:“香微粒”远远地就能被闻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微粒不断运动。那我们今天用的是浓氨水,它有氨臭味,看不见摸不着,那怎么让它现出原形呢?引导学生类比之前验证CO2与水反应所用到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得出可以用酸碱指示剂,顺势引入无色酚酞试液。如果按书本实验来做,发现氨臭味很浓且浪费药品,为此如何优化实验,同学们讨论后得出,应在密闭的容器中,如图1所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到两种实验药品不能直接接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3. 微粒间有空隙

课本上用细试管来探究微粒間有空隙的性质,但混合时管子太细,难充分混合,而对于体积减少的现象来说,管子又太粗,现象不明显,因此我们用优化后实验来做,下面粗,上面细,如图2所示。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状态微粒间的空隙不同,我们用针筒,装水的针筒让一个柔弱女生来压,装空气的针筒让一个强壮的男生来压,极大的反差和意外的结果,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

三、结语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等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所以教师要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以“有形建构”来促进“无形建构”,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毫无头绪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微粒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区别、联系、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8).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深度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