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2019-06-28陈萍
陈萍
【摘 要】 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语文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培养之外,还具有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熏陶等方面的作用。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经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引导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二、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换位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验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四、师生互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情感的体验不应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行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体验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不能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又怎么能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完成一个让学生心灵震撼的语文教学活动呢?而反过来说,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如能真正地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之间,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必定能以情育人,带领着我们的学生走进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相互的情感传递和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让师生在彼此的情感分享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真善美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 这是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交互性和灵活性所决定的。当老师和学生一起带着期待和热情走进作品时,就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丰富的心理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学生所引起的情感共鸣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我们的老师,彼此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会获得情感认同并最终转化为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感教育,讓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积极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从而更好地品味生活,体悟人生的真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也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以林.实用教学丛书[J].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