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视域下丝路题材纪录片的意义与创新
2019-06-28王玉劼
王玉劼
摘 要:随着传播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特点逐渐凸显,传统的“国际传播”被“全球传播”取代,“全球传播”给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理念。本文以纪录片《一带一路》为例,探讨全球传播视域下丝路题材纪录片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体系、叙事手法、视听语言上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纪录片;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传播时代的逐渐到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普遍高度评价,国际舆论纷纷以“世界强国”、“第二个超级大国”等称呼定位中国。但是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仍然并且将持续一段时间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世界主导着国际话语体系,当今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由美英等西方大国主导的英文媒体,且传播力和影响力十分强大。另一方面,中国对自己声音的传播力度远远不够。相当长的时间以来,中国形象的对外宣传侧重政治立场宣传、经济成果展示,且手段有限,方式陈旧,缺乏生动的能引起外国民众共鸣的内容,使得国外受众和学者很难接触到真实有效的中国声音。
如果说国家形象是一本相册,对于观众来说,观看的影像越丰富,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就越完整,国家的声音也就能让更多人听见。纪录片有着鲜明的主题导向、生动的叙事特点、巧妙的创作手法,有助于对帮助观众整体性地、系统性地理解中国特色、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贡献。因此,在全球传播时代下,创新各种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从全球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在全球传播的新特点对中国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启示,又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丝路主题纪录片《一带一路》为例,指明了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全球传播时代下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全球传播视域下的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终结和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人员、信息和市场的跨国、跨文化和跨语际的自由流动,彻底改變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概念,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正在被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的“全球传播”所代替。“全球传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个体话语权导向”、“传播受众的统一”、“全媒体传播”这些新特点给丝路题材的纪录片带来全新的创作启示。
1.从政府主导的国家话语向个性化的个体话语转向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各国人民有更多的渠道接触信息,从而导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权力的削弱,各种类型的全球媒体对世界各国的舆论宣传控制构成了严重冲击,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他国文化的参与和重组,产生了以各种文化类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在此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化叙事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
以中央电视台早期拍摄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敦煌壁画》、《丝绸之路》为例,尽管内容丰富、画面精良,但多以灌输思想、塑造典型为主要目的,带有着明显的居高临下式的“宣传教育”意味。但随着全球传播场域的变化,“宣教”色彩浓厚的纪录片已经不再适应大众审美,富有人文情怀、贴近社会普通民众、呈现个性化生活的纪录片更被观众接纳。丝路题材纪录片不仅需要有国家站位,还需要更多地跳出传统宏大叙事的思维框架,注重文化中的个体体验,以生动的个体叙事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适应全新的传播环境。
2.传播受众的统一性
传统的国际传播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国际传播的阅听群体不是指向本国受众,而是指向对象国的受众,其内容带有鲜明的政治宣传色彩。与传统的国际传播相比,全球传播将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力量”推到了核心的位置上,在传播范围、传播理念、传播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区别。具体来说,全球传播抛弃了以往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为外包装,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指向包括媒体驻在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阅听群体。
以BBC于2016年制作的三集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为例,该片以地理位置为讲述区间,通过对丝绸之路“中国段“、”中亚段“、”伊朗至威尼斯段”的拍摄,再现了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尽管以丝路的历史文化作为主要展示的对象,但却深深包裹着以“重商”为理念的英国资产阶级价值观,“丝绸之路”被认为是早期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成为其西方赞美和宣传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论据。因此,在全球传播的时代下,丝路题材的纪录片要果断将抽象、枯燥的价值理念隐藏于鲜活动人的文化叙事中,通过对民族、历史、人文的展现,巧妙地传递出核心价值理念。
二、全球传播时代下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路径
作为大众传播时代下的产物,纪录片因兼具价值表达与现实关怀的特点,成为了传达精神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但在话语权转向、受众无差别化的全球传播时代,宣教色彩浓烈的传统纪录片因缺乏情感温度正逐渐失去市场接受力和引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向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要求。《人民日报》社前任社长杨振武也认为,只有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创新表达方式,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传统纪录片表达方式,努力寻求受众认同,实现路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本章将以中央电视台制作纪录片《一带一路》为例,从话语体系、叙事方式、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路径。
1.打造融通中外的全新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在全新的互联网情境下,人类传播的信息比以往更加丰富而多样,传播活动受到多地域、多理念、多情态的影响,逐渐形成全新的话语情境。在此情境下,单一的话语表达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因此,丝路题材纪录片所表现的故事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道路的自我话语,而应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和全球意义,形成融通中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