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
2019-06-28卢庆玲
卢庆玲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历来是各界学者备受关注的领域,二者源自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自然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千差万别,想要学好外语,必然要对其特点进行了解。本文就英汉语言中物称与人称做主语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其成因和在语句表达中的体现进行了探讨,以期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物称主语;人称主语;英汉对比
思维方式是语言形成的机制之一,语言也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语言表达形式反之也会影响着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源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表达上自然有所差异。英语民族重理性,重距离意识;汉民族重悟性,重参与意识。因而在表达中,英文强调物称,即采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如实物、抽象的概念等等。而汉语强调人称,即采用表示人或生命的名词做主语。
一、形成物称与人称语言特点的原因
汉族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及“物我合一”的思维境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指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性,最富人文意识,最富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人本文化。”能具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中国原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看天气、自然环境决定产出和生产量的时代背景下,“天”就是所谓的外在客观条件,而“人”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反观西方文化追崇“物我二分”的宇宙观,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晚学盲言》中写道“西方人马可波罗初来中国,作为游记,所述即偏在物不在文,西方人读其述,疑其虚构不实,则对中国物质成就,尚知景慕可知”。西方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西方人对于物质格外重视;此外,西方人看重逻辑抽象、思维等方面,因此形成了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的思维境界。
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表现形式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英语与汉语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导向使得很多中文句子中都以人为主语,习惯性的从人的角度来描述事物,当人称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而西方“物我二分”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则是很多英文句子都是物作主语,也叫做“物称。”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和J.Svartvik合著的《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提到“正式的书面语通常都是非人称的形式,比如避免使用I“you”“we”等代词,而句子通常以“it”或者抽象名词开头。”著名的语言学家Jespersen Otto也将此描述为“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out of picture),躲在非人称语言之后(behind impersonal language)与读者进行交际。”英文采用非人称作为句子主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并采用本该描绘人的动作或者行为的词汇充当句子的谓语,一般这样的句子是具有拟人化色彩的句子。
汉语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老舍《大兴安岭》中写道“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古风图七,盛气凌人。”朱自清的《春》这样描述到“鸟儿将巣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但这样的表达要么出现在一些非正式的俗语中,要么出现在一些轻松的文体中,意在将表达形象化、轻松化。但无论从表达的频率还是使用的范围都远不及英文中物做主语使用围度更广。反观英文中仍然有大量的场合,包括正式文体、通知、新闻等地方采用了大量物或抽象概念做主语的句子。比如:
1.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collapse of the steel industry.
近几年,钢铁产业崩溃了。
在以上这个例句中,主语为“recent years”,谓语采用了“witness”(见证)这个词,使整个英文句子具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也使句子更加的客观,结构更为严谨。而在中文中,原先在英文中做主语的词语变成了中文中的状语,主句则省略了主语。
2.Yet powerful instincts of conformity and self-sacrifice still mark Japanese society.(Death by work Japans habits of overwork are hard to change)
然而,日本社會仍有强烈的从众和自我牺牲的天性。
英文中采用了“instincts”抽象概念作为主语,“Japanese society”作了宾语,而中文则调整了语序,符合了中英各自的语言特点。
3.She saw that the picture had taken my fancy and insisted on giving it to me as a present.
她看到我看上了这幅画,便坚持将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我。
该例句中that引导的从句主语为“picture”即物称,但在中文中主语变成了人,这种物称到人称的转换,使得语气的切换十分自然。
4.The sight of the mountain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一看到这座山就想起了我的童年。
例句中的主语是“mountain”,充分说明了英语中以物为本的特点。而汉语中的主语则是“我”这个人称,也反映了汉语中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
5.In China,suspicion is the starting-point,with the domestic news full of stories of fatal fires or bullying at nursing homes.
在中国,人们一上来就先怀疑,毕竟国内新闻充斥着养老院失火致死或虐待老人的报道。
英文中拿“suspicion”做了主语,是典型的抽象概念作主语,这种表达更注重结果,而相对弱化了发出动作的主体,增加了传递信息的可信度,语义清晰明了,富有动感。而汉语中则选择补上了“人们”这一人称,强调“人”的存在和作用。
(二)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或宾语。常见的形式为it作主语,而句子真正的主语放在句尾,为了避免句子的头重脚轻,同时也能起到强调作用。除此之外,还采用it作为填补词(expletive),代替主语或宾语。汉语中是没有这样的用法,因此英语非人称代词it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物称倾向,比如:
1.It might seem nonsensical to talk of the clusters as unified entities.
将他们说成是统一的整体似乎是有点荒谬。
2.It is essential that regional offices have power over budgets if they are to play a useful role.
如果区域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有财务预算权。
3.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s an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ory and software in the commercial processes.
人们认为,这是化学工程理论和软件在实际工业过程中见诸实效的应用。
4.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ill be fired due to her lateness.
我从没想到她会因为迟到而被炒了鱿鱼。
上述例子中,例句1和2都将英文中的it形式主语灵活处理,采用了汉语中常见的无主语句或主语省略句。而在例句3中,英文中“it is believed”转换成汉语时,采用了泛称“人们”。例句4中it在英文中作为填补词,在汉语中也同样被省略了。
其实类似的句子在英文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有很多句式都是以“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it is expected that”等等,可见英语中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十分常见,这种用法没有明确的指出动作发出的对象,但又能让所表达的事实和观点更加的客观,间接及宛转。
三、结语
经过以上对比和例句,我们不难发现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非常大的区别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也造成了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范式。西方强调“主客体分离”,反映在语言中则是英文更关注行为、动作的结果以及承受者,换句话说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偏爱采用非人称来充当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地点、时间或者心理感觉等等,尤其是非人称代词it的广泛使用,凸显了英文中物倾的特征。这种表达更为客观、公正及委婉,整句的结构也能更加严密而紧凑。
而中文在“事在人为”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更强调人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地位,习惯将人或是确定的事物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关注点落实在“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往往从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描述客观世界。对于英漢两种语言的对比的确也为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提供了更多的视角,我们应当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译汉中可以考虑将英文中的物称转换成人称或者省略;在汉译英中,将原本的人称转换成物称或者采用it句式,力图在语言转换中能够跨越思维、文化的差异,使得转换的目标语言能够更加通顺、地道。
参考文献:
[1]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en:Allen&Unwin Co.,Ltd 1951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钱穆.晚学盲言[M].北京:三联书店,2009.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叶巧巧.汉语人称与英语物称及汉英转换的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