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策略研究
2019-06-28赵元霞
赵元霞
摘要:“食在四川,味在成都”美食是成都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闪亮名片,但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现状相对落伍。本文将立足于国际传播理论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探索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策略,塑造独具魅力的成都城市形象。
关键词:成都美食文化;国际传播;传播策略
一、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现状
作为“美食之都”“吃货天堂”和“慢食之都”,成都早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美食中心之一。美食文化是这座城市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在成都美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成都美食文化的英译传播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成都美食文化英译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一些企业未参照《中国川菜》(中英对照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英译并且对成都美食文化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张冠李戴,造成了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现状混乱不堪的局面。其次,主流媒体对成都美食文化的基础宣传匮乏。美食文化往往是被当成旅游“副产品”来介绍的,尚未有官方网站对成都美食文化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介绍,更不要说推动其英译传播进程了,因此不能高效地促使成都美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最后,成都美食文化的推广主要依靠第三方旅游平台。数字新媒介作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具有可以一体化承载文字、音频、视频的“富媒体”属性,其传播速度、范围、和规模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定位需求[1]。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马蜂窝旅游网(以下简称网站)为例探索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策略,力图抓住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媒介形式来传播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宣传丰富多彩的成都文化,塑造立体全面的成都形象,成都美食文化的英译传播势在必行。
二、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策略
国际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体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国际传播涉及传播主体、市场、受众、策略、方案、媒介、设备、技术、资金、团队、方案等方面[2]。本文将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大致从传播主体、市场受众、文化内涵、英译策略、人才技术五个方面提出促进成都美食文化英译传播策略。
第一、转变传播主体观念,自觉传播成都美食文化。从“接受者”到“传播者”,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马蜂窝旅游网应当紧跟以上角色、传播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的步伐,以美食为创意元素驱动美食创意经济和美食产业发展,优化其传播方式和模式,寻找创意经济点,主动承担传播成都美食文化的义务。
第二、精准定位受众,找准传播目标。马蜂窝旅游网忽略了来蓉英语国家游客的需求,至今没有任何英译版本可以供其使用。在万事达国际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旅行目的地城市指数》的国际旅游(游客)增长最具活力榜单上,成都增长率达20.14%位居全球第二,因此,成都国际游客数量将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趋势,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受众面可以进一步扩大。网站开发英译版本一方面有利于网站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播精妙绝伦的成都美食文化。
第三、深挖美食文化内涵,巩固文化自信。尽管网站有专门的美食板块但只是简单的呈现地点、消费情况、相关评价等,但没有与身后的文化相结合。仅仅提供以上的美食资讯是不够的,英译时当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精妙绝伦的烹饪文化和闲情别致的休闲文化等与独具特色成都美食文化相结合来传播巴蜀文化,打造可读、可观和可视的媒介平台。李泉老师在《跨文化符号学:新传媒时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新方法與新领域》中指出“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坚持本土化、在世界符号学理论中贡献中国特色的符号学思想的问题”[3]在英译传播的过程中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持本土化与特色性,巩固文化自信,建立成都美食文化的创意品牌。
第四、从文化接受角度进行英译。李泉老师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战略意义》中指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能够立足于异域文化接受者的视域,更有效地反观已过文化在跨文化传播的得与失”。[4]所以英译的过程中要进行文化换位思考,全面把握受众的文化兴趣、文化心理、文化好恶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研究和使用外国游客喜闻乐见的英译版本,提高对外美食文化交流传播的精准性和人文性。
第五、技术和人才,双管齐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传播媒介的变革,而传播媒介的变革则改变着传播载体。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相应的设备技术,为成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技术支持。专业人才包括翻译人才、技术人才和传媒人才等,发挥人才的聚合优势、互补优势,为成都美食的国际化进程提供脑力支持。
三、结语
美食是最具城市温度和人文气息的创意元素,综合利用媒介资源、人力资源、媒介技术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成都美食传播媒介平台、创意传播媒介产品,向英语国家受众展示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展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李萍.论成都形象国际传播数字媒介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2013.
[2]李萍.成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英语出版物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2010.
[3]李泉.跨文化符号学:新传媒时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领域[J].符号与传媒,2018.
[4]李泉.新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战略意义[J].对外传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