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19-06-28陈祥德王晓凤
陈祥德 王晓凤
摘要:随着民办高等学校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队伍。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高尚的人生目标,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建设出一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指示着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着个人事业的成败。“理想信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所谓理想信念教育是指按照信仰生成的规律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高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青年一代必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广大青年要看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艰巨,没有理想信念的坚强支撑,精神上就会“缺钙”,站立不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该成为青年一代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大学生不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
随着民办高等学校的迅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式日趋复杂,社会价值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并泛滥、互联网便利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高尚、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并且引导他们通过不断的付诸实践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协调统一,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经调查发现,很多民办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方法欠妥,造成大学生理想信仰缺失,像得了“软骨病”站立不起来,精神麻木,思想严重懈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想信念教育最集中、最主要的形式,发挥着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研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师受视野的限制,没有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沿用枯燥的教材或PPT在讲台居高临下,依旧以“权威者”和“布道者”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缺乏亲和力,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而且教学手段也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要求,学生对这种课程内容和形式毫无兴趣,大部分在玩手机或睡觉。他们更希望采用“座谈交流”或“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新时期新思想。
(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足,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调研发现,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局限,对教师的选用较为宽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思政课老师存在雇佣工的思想,只对课堂上负责,课后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且教学不求创新,课件内容多年通用,不能很好的指引学生对新思想的认识。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很多学生觉得课堂上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最后几节课上好就可以,严重影响真实的教学效果。
辅导员主要是做学生管理工作,并且肩负着对学生在校思想、生活、纪律等课堂外的教育和管理。调研中发现有些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思想腐败,利用手中掌握的为学生评优、评奖学金、考试及格的权利,收受学生贿赂,这些行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老师如此,何以教育好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网络信息泛滥,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校园信息化地发展,互联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它凭借高度的开放性、快速的传播性、广泛的影响力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和泛滥,大学生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裹,真假难辨,一些网络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网络传播的随意性降低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度,一些敌对势力极力向青年学生散播西方价值观念的种种“好”,用虚假图片或嫁接事实等手段来营造图文并茂的“真实感”揭示中国的种种“恶”,以此来颠覆青年学生的认知。其次,由于信息泛滥造成网络传播复杂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课程被很多其它信息一层层削弱,教育者无法控制当代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和状态,多样化传播方式使信息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加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这些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学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多元文化冲击,校园文化氛围缺乏个性
当今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理想信念呈现矛盾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当多元文化共存时,每一种文化都想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巩固在文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价值取向也会呈现不稳定性。
校园文化是滋养大学生心灵、激励大学生奋进的精神阵地,它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表现。有的校园文化搞的风生水起,但是缺乏主流文化的渗透,有的虽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但是形式过于陈旧,只是张贴在一些橱窗宣传栏里,起到的作用甚微。有些民办学校效仿一些国办大学搞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每个学校特点不一样,学校上层领导对文化实施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无法达到效果。
三、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履行新使命。
(一)抓好课堂主渠道,创新“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思想政治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改变过去陈旧枯燥的内容,课程名称不再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老套的名字,而是要起一些“高大上”、有时代标志性的名称,可以学习上海地区高校的选修课名稱“中国智慧”、“大国方略”、“锦绣中国”、“开天辟地”等,把思政基本理论内容同中国现在的国情结合起来讲,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有增强了时代感,对学生很好的了解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都有帮助。其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形式上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采用讨论课堂、辩论课堂等形式,或者学生自主预习再向老师提出疑问,学生没有问题时让老师提问学生等交互答疑的形式,通过师生交流互动来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高质高效。
(二)加强教师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人才是校园的第一生产力,高效的“思政”课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首先要把握教师选用第一关,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善于发现教师人才,对思想懈怠、专业素质不高的人坚决不聘用,笔者所在民办高校专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老师专业素养。其次,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對“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定期选择优秀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学习,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再次,完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和辅导员的激励机制,经常进行学习成果考评、班级量化考评,对教学成效高、工作勤奋、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要进行奖励,并且要和专业课教师 同等的待遇。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强化新媒体力量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便利获取的优势,在校园网开设马克思主义学习专栏,开辟理论宣传、思想疏导、就业指导、活动展示等,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新时期青年学生理性政治觉悟。学校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环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和文明。依靠互联网进行党和国家指导方针和策略的传播教育,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对国家大事的领导,形成一个宣扬正能量的网络空间,进而引导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
(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中,为其发展注入浓郁的文化历史底蕴,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其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节、党团社团文化节,加强传统节日习俗、传统工艺的实践活动。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媒体的传播功能,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坚定文化自信,摒弃外国节日,对中国传统的节庆日、重要典礼仪式等,利用校园广播、校刊、校园网等进行充分宣传,弘扬校园文化精神。
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校园内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在命名和美化时要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学楼、宿舍楼、景观园林的命名要体文化内涵,使教育功能和校园环境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文景观设施都要营造舒心放松、热爱读书、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化解思想困惑,明晰价值取向。
(五)不忘初心,让红色文化浸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自由和民主、建设中华复兴与富强的光荣历程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那些忠贞爱国、彪炳千秋的感人事迹、坚忍不拔的共产主义信念、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等是教育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崇高的精神价值,涤荡着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可以鞭策青年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通过亲身参与、换位、移情、想象等方法,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激扬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并在体验中升华思想,坚定信念,产生改造自己的原动力,深化对人生思考,牢固树立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潘欧文.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与创新价值[J].新余学院学报,2019(1):1-5.
[2]王秀秀.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创新[J].智库时代,127-129.
[3]惠向红.论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创新[J].新西部,2018(12下):144-145.
[4]刘振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产、变化及行为转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8(10):130-134.
[5]李晶晶,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8(10):44-47.
[6]蔡振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析——基于国内9所高校1800余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101-103.
[7]覃一庆,王家宏.红色文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J],党的建设研究,2018(5):63-66.
[8]赵俊.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10-216.
[9]李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10]刘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