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研究

2019-06-28卢文君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主体性外语教学

卢文君

摘要:外语教学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慕课,多模态外语教学等方面。交互主体性思想作为新兴的哲学思想,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总体来说,对外语教学中交互主体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以交互主体性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访谈,对比传统的外语教学和交互主体性的外语教学,研究后者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外语教学;交互模式

一、研究概述

(一)交互主体性的内涵

胡塞尔(1859-1938)首次在他的现象学中阐释了交互主体性,这也是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转变的真正开端。从那时起,这种转变就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被用来表明“几种超越自我或世俗自我之间的所有互动关系”(倪良康,2014)。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概论》(1962)一书中提到,交互主体性是介于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一个条件,是一种由一个以上的主体亲自经历(主观性)的现象。Zahavi(2001)指出,交互主体性是指在成功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关系连接。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有意识的或主观性的在一起工作或交谈时,交互主体性就会被体验。他认为,交互主体性允许个体们“相遇”并自由地交换思想、情感和信仰,而无需恐惧或防御,不管他们之间的差异如何。此外,交互主体性对于不同的学者来说有着不同的内涵(Galetti,2015)。从广义上讲,交互主体性可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如果把社会生活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那么交互主体性应该是社会的核心概念,尤其在解释社会行为方面。Smith(2011)认为,认知流派用交互主体性来解释意向性、感知和信仰的属性。然而,也有一些流派强调了交互主体性的具体本质,将交互主体性概念化为对他人的隐含的、通常是自动的行为取向(Merleau Ponty,1945)。虽然其中一些定义可能是关于交互主体性的不完整的描述。但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只是描述了交互主体性哲学概念的不同内涵。

(二)交互主体性的应用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外语教学也要不断发展与革新。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构建在主体性的框架之内。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主观教育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交互主体性概念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我国,交互主体性概念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交互主体性在翻译、文学美学、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罗丹(2009)、杨柳(2003)、刘卫东(2006)将交互主体性与翻译相结合,认为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的理论转换是一种历史趋势,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研究既契合了哲学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翻译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金元璞、杨春石、苏洪斌研究文学美学中的交互主体性,这也为交互主体性研究领域拓展了研究空间。余庆晨(2006)、钟艳妮(2002)和宁红(2002)将交互主体性应用于教育。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交互主体性和教育的结合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学领域,而外语教学中的交互主体性研究仍然是教育界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三)交互主体性视域下的外语教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反思近代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始终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两极之间徘徊,而对这一“两级”现象的不同选择,一定程度上导致灌输与启蒙的对立,也构筑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李长吉,2000)。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统一而又完整的運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简单地确定教师及学生哪个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草率的,都未脱离二元对立性思维。因此,“交互主体性”理念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师与学生相互割裂的做法,在推进我国教学理念的改进上具有积极作用。(姜晶花,2016)。对于外语教学来说,游晓楠(2006)在《交互主体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交互主体性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营造宜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根据交互主体性的特点,陈书坤(2007)在分析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教师、学生、教材、文本作者、文本中的人物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白振贤(2008)指出,主体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陷入困境,存在缺陷。他认为,交互主体性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大多数学者都是一般地、理论地关注英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而不是在外语教学的某一特定领域具体地、实际地进行研究。

尽管教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主体性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将交互主体性概念融合到外语教学中。因此,本文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运用到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中,并试图将交互主体性的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以验证交互主体性引入外语教学是否具有优势,是否可以促进英语教育改革。此外,在外语教学中,交互主体性的维度有很多,了解哪一个维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做出一个合理的课程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

1.交互主体性外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2.对于学生来说,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哪种互动模式更被学生青睐?为什么?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参加一学期英语写作课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此课堂教学模式是交互主体性教学。课堂形式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给老师和同学们授课,师生转换角色,教师在这一环节只是认真听课,并给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另一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被要求在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

(二)研究工具

在研究工具上,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本文的两个研究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为受访者准备了五个问题,但采访问题并不局限于这五个问题。为了使访谈顺利进行,作者还会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来进行引导。此外,每一次访谈都在受访者的许可下进行记录。

(三)研究过程

访谈一共花费一个月时间,每次访谈耗时15分钟,访谈在受访者的允许下进行记录。转录是访谈后的第二步。为了进行清晰的数据分析,对转录数据进行了压缩。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发现与成果。

三、数据分析

本文运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传统式外语教学&交互主体性外语教学

根据第一个和第二个访谈问题,100位受访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通过定性分析及总结得出,学生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大都停留在“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枯燥,学生参与感较低;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完成,但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比较消极的方面。相对的,大家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看法大多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主体意识;更新颖,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达到最终掌握知识的目标;学生主导课堂,老师作为监督者可以更好的进行反馈;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会增加;促进师生关系;师生交互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培养学生自助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积极方面。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参与者对交互主体式英语教学给出积极的评价。虽然有人认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可以控制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很高的学习参与兴趣。而在交互主体式教学中,学生们觉得自己不再是教学的客体,因此想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实际上在课堂中,学生其实就是在共同参与和分享,课堂中如果能体现这种交互主体性,则可达到交流,加深感情,互换,再创造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无论形式多么活泼,也无法体现出交互主体性的优点。

(二)师生交互&学生间交互

基于第三個受访问题,100受访者提供了十种他们最喜欢的课堂互动,这十种课堂互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他们分别是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堂展示和课堂游戏。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这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0%,10%,10%和10%。小组讨论所占比例最高。事实上,小组讨论是一种典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这显示出的结果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根据第四个访谈的问题,100位受访者也做出了选择并给出了他们选择的理由。在这100位受访者中,有92位受访者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只有8位受访者选择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同学们选择学生间交互的理由集中在“学生之间的交互没有在跟老师交互时那种特别紧张的心理,用平和的心来进行讨论学习,效率更高。小组讨论时大家可以无所顾忌的交流想法,讨论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而选择师生间交互的理由集中在“学生交互的小组讨论没有老师的监管容易跑题;老师可以给予更多可靠地建议,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交互的小组讨论没有老师的监管容易跑题;老师可以给予更多可靠地建议,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间的互动模式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原因在于,教师的知识带着“前理解”,不一定是客观正确的。康德认为“如果某个事物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是合理的,那么它的根据就是客观的和充分的”。一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否与教师的观点相同,都具有它的合理性。要充分重视交互主体性教学中学生间的交互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摒弃师生交互行为。相反,也要肯定师生交互行为在外语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语教学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的充分互动交往,教师要把对知识的理解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要把自己的疑问、困惑传递给教师。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交流与沟通为各自的精神世界拓展了空间。

四、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根据访谈数据分析,本文回答了之前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第一,交互主体式外语教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摆脱掉客体的“帽子”,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主体意识并积极的参与到外语教学的活动中去。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幅度提高。第二,数据表明,交互主体式外语教学中的学生互动模式更被学生所青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学生可以更主动的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与自我建构,把自身逐步构建成一个自由、自在、自为的学习个体。

(二)结果与讨论

外语教学是一项旨在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外语教学课堂交往的主体之一,由于自身主体意识薄弱、主体能力欠缺往往导致其主体性弱化。另一方面,受“尊师重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主体性被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从而导致教学的平等性无法实现。而外语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参与教学交往中各主体间的交互、合作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很大。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平等,让学生自身有意识的去建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五、总结

交互主体性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想,可以很好地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外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交往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个人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是对传统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扬弃。交互主体性外语教学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在交互主体性互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表达和释放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Galetti, D.On Husserls Early Logic of Intersubjectivity.Journal of Philosophy,2015,14(1):5-29.

[2]Husserl,E.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W.R.Boyce Gibson, Trans.).London: Collier.1962.

[3]Nemeth, T.Gustav Shpets Path Towards Intersubjectivity.Husserl Studies,2014,30(1):47-64.

[4]Smith, J.Can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be naturalised.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11,10(1):91-111.

[5]白臻贤.外语教学的交互主体性维度[J].外语学刊,2008(01):140-142.

[6]罗丹.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2):57-60.

[7]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08):32-37.

[8]倪梁康.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3):83-91.

[9]谢刚,吕明臣.通向语言的本质:索绪尔与胡塞尔语言哲学比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429-435.

[10]谢刚,吕明臣.语言符号价值的哲学探索[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25-28.

[11]尤肖南.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交互主体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63-66.

猜你喜欢

主体性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