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活动中的道具
2019-06-28罗开仁
罗开仁
摘要:道具是戏剧、电影、电视剧和其他演出中所需要的用具。椅子是戏剧舞台上最常见的一种道具,但它却在不同的戏剧演出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文章将从椅子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以及戏剧舞台上的假定性和拟人化这三个方面来对椅子的功能进行浅析。
关键词:道具;椅子;假定性;拟人化
椅子在戏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生活中的家具到舞台上的道具,从一桌二椅到拟人化的舞台“造型”,椅子记录着中国戏剧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见证人”,椅子的功能在不断拓展,从实用到虚拟和象征,椅子已经成为戏剧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道具。
一、椅子的实用功能到权力象征
根据史料记载,椅子在我国古代出现大约是在汉代,其前身是北方传入中土的胡床,到南北朝时期已普及至民间。随着椅子实用性的提升,也就使它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坐具。椅子本身就带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涵义和象征意义,回溯历史,椅子从生活中的坐具形象演变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在全球,椅子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从英国考古队在埃及著名法老图坦卡蒙的墓里发现了黄金椅子,表明那时古罗马新皇继位也是要坐上“宝座”才算真正荣登至宝;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坐的椅子都叫“龙椅”,“龙椅”就是皇帝身份的象征。而在戏剧舞台上,椅子同样也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舞台上的生活场景中,椅子是还原生活的重要道具,不同人物角色与椅子会滋生出不同的故事。椅子也代表着舞台上主人公的地位,克劳狄斯费尽心机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登上王位,坐上了那象征权利的椅子,椅子就成为了克劳狄斯身份与权利的象征。椅子从生活中的用具不断衍变与发展,成为了戏剧舞台上的重要道具,它不仅仅是生活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戏剧舞台上的人物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二、一桌二椅的假定性运用
我国传统戏曲舞台上,桌椅不仅是特定环境中的陈设,也是舞台环境的写意性布景。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了桌椅,就能开戏”。虽然摆在观众面前的只不过是一桌二椅,但是通过这一桌二椅,却可以在观众面前变幻出不同的特定环境。舞台上这些特定环境的形成,则取决于桌椅在舞台上摆放的方式。一桌二椅并不是把生活中的桌椅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而是通过导演与演员赋予的“生命力”,在特定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布景。
假定性是在舞台上表现人类生活,给观众一种关于真实幻觉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东西或伎俩。假定性协调了观演关系,没有假定性就不存在观演关系这一说法,戏剧活动其规则就是假定性。在早期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布景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界定的。而在传奇时期,一桌二椅正式开启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真正意义的道具使用,成为确定戏曲舞台表演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通过假定的表演来激发观众的联想,使舞台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充,突破了舞台的局限性。演员的形体语言及桌椅的精确摆放,与观众在无形中达成了约定俗成的特定空间,这时赋予了桌椅特定的意义。在人艺排演的《茶馆》中,一桌二椅就成为了剧情活动的重要道具,如果没有这一假定的前提也就不会存在茶馆这一空间的呈现。在《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费尽心机坐上“龙椅”,这时的“龙椅”则暗示着那一场景是在皇宫。而在中戏小剧场演出的《麦克白》中,剧情围绕着四把椅子和四个衣架展开,椅子与衣架的呈现,传承了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在舞台上一桌二椅所承载的具体意义是通过具体摆放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这时桌椅的本体特征已经衍化为剧情中的布景或者道具,从观众主观的审美中,认同了剧情“桌”与“椅”的艺术内涵,同时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戏剧角色。
在假定性作为前提下,中国戏曲舞台的虚拟呈现是通过主观表示客观世界,突破时限,以虚求实,以繁带简,以少胜多,以神传真。一桌二椅在戏曲舞台上的使用,不是企图引导观众拿生活中的真实尺度去衡量舞台上演员虚拟性的表演,而是帮助观众去肯定演员虚拟性表演的“真实性”,是戏曲表演艺术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
三、椅子的拟人化形象
从传统舞台的一桌二椅到拟人化的椅子形象,椅子的内在功能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椅子从道具形象到角色形象的衍变,在现代戏剧舞台上椅子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义和使命,它不仅仅作为道具来使用,还被赋予了拟人化的特性。将椅子作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份子嵌入戏剧情节中,椅子拟人化运用并给予了它生命力,使它从一个死板的舞台道具焕发生机成为戏剧情节中的一个特定形象。椅子拟人化的角色转变不仅会引发观众对这一道具形象的琢磨与深思,还丰富了戏剧舞台演出的布景,也使其自身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从而成为戏剧舞台上独特的道具形象。
在美国七彩剧团的《椅子》中,将椅子做了拟人化的处理。两演员喋喋不休的对着椅子倾诉着,慢慢的更多椅子占据了舞台,原来处于中间的演员被挤到边缘,最后被迫消失,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精神沟通变得虚妄。由李六乙导演的四川方言版《茶馆》中,椅子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椅子从道具形象变成了一堆垃圾,也有观众说它变成了一座坟墓。这一独特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对这时的物造型产生诸多的遐想。而在京剧《审椅子》中,更是对椅子做了拟人化的叙述,对椅子进行特殊的“审问”,可以说“审”椅子这一段,虽然用墨不多,但都确为经典话语,通过对椅子的拟人化描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田沁鑫导演的《明朝那些事儿》中,舞台上只有椅子,导演将椅子作为舞台中的大道具进行编排,一长排的椅子架构起了整个舞台的空间,充当着舞台道具和舞台布景的角色。随着椅子位置的挪动和椅子朝向的变化,暗示着场景的转换,也衍生出了不同的人物空间。
四、结语
椅子从一桌二椅的传统道具形象不断地升华与演变,舞台形象的角色化让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更多想象的空间,提升了剧情和舞美的创作空间。舞台空间的架构,椅子成为了舞台道具的主体成分,从视觉和拟人形象方面丰富了传统椅子的功能和作用,在戏剧舞台上充当着双重或多重身份。
从生活中的椅子,到戏剧舞台上的道具,椅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拟人化的椅子形象,让椅子成为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而假定的虚拟表演使得其更具活力,让戏剧舞台空间呈现出更多的丰富形象。随着椅子拟人化功能的不断升华,让导演和编剧有了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拟人化的物造型使戏剧舞台更加鲜活。椅子作为一个小道具,它的形象却牵动着舞台布景的变化,影响着编、导、演及舞台整体的呈现,呈现出小道具的大舞台形象。
参考文献:
[1]筱艺坤,王佚人.桌椅在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运用[J].戏曲艺术,1982(01).
[2]吴卫民.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沈尧曲出特性探索——论虚拟性[J].戏剧艺术,1986(01):91-97.
[4]董晓.戏曲舞台“一桌二椅”微探[J].商,2014(2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