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美——艾青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2019-06-28张笛声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艾青

张笛声

摘要:艾青是中国新诗一代诗风形成的重要诗人,他将他的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和谐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他主张将抽象的情绪、感觉化为具体的具有质感的审美意象。艾青创造了富于艺术个性的新颖的、富有独特艺术魅力与张力的审美意象:土地——对劳动人民、祖国之爱与命运的隐喻;太阳——希望、光明、理想及战斗精神的隐喻;雪雾——黑暗的、压抑的社会现实的隐喻。

关键词:艾青;诗歌意象;诗歌主题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一代诗风形成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中国新诗第三次整合的完成”[1]。他将他的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和谐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2]。同时,他主张将抽象的情绪、感觉化为具体的具有质感的审美意象。艾青创造了富于艺术个性的新颖的、富有独特艺术魅力与张力的审美意象世界。

一、土地——对劳动人民、祖国之爱与命运的隐喻

艾青曾经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童年的创伤记忆让他对农民有着不可阻隔的深厚的情感,并在战争背景下与这古老国土所养育的忧国忧民、感时愤世的传统文人忧患思想产生了契合,将之升华为对祖国之爱。他的许多诗歌中出現了土地、河流、道路、乡村、和旷野等意象,这些意象及饱含着诗人对祖国――与对劳动人民的深深的爱又包含了作者对祖国命运和劳动人民命运的深深地担忧。

首先,在他的诗作里面通过土地、河流、道路、乡村、和旷野等意象地描写表现了他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如: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道,“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首诗通过一个女性日常化的劳作呈现了一位勤劳、乐观、朴实的充满无私母爱的母亲的苦难命运,这是一首献给中国大地上不幸而善良的普通农民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在这首诗中艾青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化为一只鸟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深情绝唱。这只“鸟”是一个饱经苦难,用自己宝贵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诗歌中最后两句点出全诗的主题,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表现作者对祖国那腔炽热真诚的爱国之情及对土地的眷恋及隐含的献身之意。它是那个战争年代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爱的表白,是全民族爱国情绪的浓缩与升华: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整首诗寓情于意象,既利于感情的抒发,也加强了本诗的形象感。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艾青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四处流浪漂泊,看到贫穷、苦难的祖国,他地内心极为不安悲愤。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写道: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饥谨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些诗句中“被烽火所啮啃着的”、“饥谨的”、“乞援的”等词语对土地的描写突显了作者对战火肆虐下的贫穷、苦难、被践踏、被凌辱地祖国的痛苦地呐喊,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我爱这土地》中写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里的“暴风雨”、“悲愤的”正是祖国大地饱受外族铁蹄蹂躏下而遭受苦难的形象写照。《手推车》中写道: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在诗歌中成为“枯干”、“贫穷”、“悲哀”的象征,诗句中透露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痛苦之情。

此外在艾青的《我们的田地》、《旷野》、《农家》、《献给乡村的诗》等诗中,发出忧郁悲愤的呐喊:“被凌辱的土地”、“广大而瘦瘠的土地”、“被践踏的祖国的土地”、“悲哀的国土”、“荒凉的土地”、“储满了阴郁与困厄的乡村”等等,这些充满者艾青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感的诗句浸透着诗人对中国国土沦丧、民族主权旁落的悲愤情感,从而“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二、太阳——希望、光明、理想及战斗精神的隐喻

艾青始终坚信现实中的黑暗与苦难是短暂的,光明与希望是永恒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中华民族通过英勇无畏的战斗会获得民族的胜利,迎接中国人民的是光辉灿烂的明天。他的作品中出现与艾青这种思想相关的以太阳为中心意象的包括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火把、生命、胜利、树与红旗等意象群。

首先,以太阳为中心意象的意象群是作者对希望、光明、理想追求的象征,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是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与信念。他的诗歌《太阳》、《向太阳》、《黎明》、《篝火》、《火把》、《太阳的话》等都是对光明的讴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阳》《给太阳》,在诗中诗人充满热情地赞美太阳的无比的能量,“从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赞美“比一切都美丽的太阳”的永生的太阳,并且深深地坚信太阳必将照亮黑暗和黑夜,迎来光明与白昼,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未来:“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4]。这种无比坚定的信念,既是艾青人生旅途之出发点,又是艾青人生旅途之归宿。

三、雪雾——黑暗的、压抑的社会现实的隐喻

艾青诗中出现了以雪雾为中心意象包括黑夜、严寒、风霜为相关意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的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诅咒鞭挞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始终回荡着这样的声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在《旷野》中,“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没有什么声音,/一切都好像被雾窒息了;/只有那边/看不清的灌木丛里,/传出了一片/威慑于严寒的/抖索着毛羽的/鸟雀的聒噪……”,在《手推车》中写道:“在冰雪凝冻的日子/”,“穿过寒冷与寂静”,《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道:“你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4]频繁出现在艾青作品中的雪、雾、严寒、夜与此组相近的意象,以雪境、雾境喻人境,富有诗意地具象化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态。

此外,这组意象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雪终究会融化,雾终究会消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险阻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人民经过斗争,一定会迎来雾散、雪化后的晴空万里。这组意象与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太阳等光明意象是相映成趣而存在的。

综上所述,以上三组意象是艾青诗歌中最为突出的意象,它们在艾青的作品中既是诗人所具体描绘的形象,又是诗人强烈情感的客观化、具象化的载体,在艾青诗歌中,他借用这些丰富的审美意象表现了他浓烈的情感和思想,新颖繁丰的意象承载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具象化地呈现给读者艾青的丰富深沉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2013(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68

[2]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3]艾青著,程光炜选编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4]艾青著,程光炜选编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艾青
艾青林场守鹿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来了
艾青来了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艾青与戴望舒诗人相惜
AtLife’sCrossro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