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打脸美国政治的北大教授
2019-06-28尹洁
尹洁
2019年6月4日,张海霞在北京大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张海霞所在的办公楼位于北京大学东北侧,每一层都安静得有种神秘感,连楼里的光线都带着科学家式的冷静,与户外的骄阳形成鲜明的反差。
对张海霞来说,这些天过得并不平静。事情源于5月29日,一封涉及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的电子邮件被公开。邮件中称,由于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中国华为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IEEE将无法邀请华为公司的雇员担任其旗下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或编辑,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法律影响。
这条消息引爆了舆论,在学术界和网络上都引发极大反响。不少网友愤怒地发问:政治与科学的界限在哪里?当天下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发布公开信,表示作为IEEE的会员及其期刊编委,她决定退出所在的两个IEEE期刊编委会。
“IEEE的做法背离了一个学术组织的基本准则,挑战了全世界所有科研人的底线。”6月4日,张海霞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时说。她的声音中依然带着一丝愤怒。就在此前一天,IEEE主席乔斯·穆拉给她发来一封邮件,正式告知“我们已经修改了指导方针,取消了对这些公司(指华为)的雇员作为编辑或同行评审人员参与IEEE出版过程的任何限制”。短短几天时间,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180度逆转!随后,张海霞也表示,将继续担任IEEE旗下两本杂志的编委。她对记者说“我很高兴学术界回归常识”。
“简直是荒谬”
IEEE总部位于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该学会旗下有多个学术期刊,华为公司有多位研究人员担任其审稿人或编辑职务。
张海霞向记者解释了学术期刊审稿工作及这种学术行为的独立性:“我通过IEEE的系统收到一篇稿件后,自己先看一遍,然后再邀请一些权威的科学家评阅这篇论文,反馈审稿意见,即大家常说的peer review(同行评议)。”
在选择其他评审者时,张海霞只会从专业性的角度去判断。“我不会考虑审稿人的国籍、种族、供职机构,而是考虑他够不够专业。科学针对的是客观问题,与政治立场无关,这是科学界的共识和一贯做法。IEEE限制华为人员参与评审开了一个坏头,会给学术界带来巨大的损害。难道以后所有的论文都要分阵营?我之所以坚决反对,就是觉得它代表的是一种很恶毒的倾向。我相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愿意被政治绑架,也不能够放弃自己的学术底线。”
5月30日,IEEE在其中文官网发布声明称,限制华为公司及其员工参与同行评议和编辑,是为了“保护IEEE及其志愿者与全体会员”。针对这种说法,6月2日,包括中国电子学会在内的国内10个学会共同发布声明,称“作为与IEEE有着长期良好合作的学术组织,我们对学术交流政治化的逆流坚决反对”。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乃至很多外国网友,也表达了反对的声音。
在强大的舆论声浪中,IEEE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5天之内反转,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荒谬。”张海霞说,“根据我的判断,这件事应该与IEEE的科学家无关,主要是IEEE的行政管理人员所为,他们太急于追随美国政府,这么重大的事情根本没有征求科学家们的意见,因为很多IEEE的资深会员都表示事先完全不知情。”
在给乔斯·穆拉的回信中,张海霞写道:“这是一个全世界学术共同体应该感到自豪的时刻,因为我们通过斗争捍卫了学术的独立和自由。”
真诚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各行各业都很难做到與政治绝缘。但张海霞认为,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家群体必须坚守最基本的学术自由与学术独立,这是一条红线。
2019年3月,华为公司在深圳总部发布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
“科学家追求的是真理,是要抛开所有主观因素和纷扰乱象去寻找的客观事实。就像袁隆平的大米、屠呦呦的青蒿素,全世界的人都能获益,这就是科学。”张海霞说。
历史上,政治干涉科学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世纪欧洲宗教势力到德国纳粹,一些政治人物出于各种目的、以各种理由迫害科学家,结果都是掌握真理的一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战前,德国是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希特勒上台后,大批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的科技跟着衰落;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迫害钱学森,最后证明是美国自己损失很大;现在美国政府又千方百计封杀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我相信决不会得逞。”
科学从诞生起就是由实践来检验的,从这个角度说,政治挑衅学术的下场必然是打自己的脸。然而,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却总有人视而不见。
“IEEE的事情发生后,我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去美国参加会议会不会受到审查。从我前一段去美国交流的情况看,中美科学家见面还是有说有笑的,但要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干扰,所以谈到此类话题时就会有点尴尬。但我还是认为,美国政府的行为不能代表科学界的态度,两国学术界的交流一定会继续的。”
那次交流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张海霞坐轻轨时,遇到一个热情的美国小伙子,得知她来自中国后,两人聊了一路。小伙子是一名大学生,在底特律附近出生长大,那里是人们常说的“铁锈工业带”。底特律曾经是美国大工业繁荣时期的代表性城市,以制造汽车闻名,后来逐渐衰落了。
IEEE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组织。
张海霞曾宣布退出IEEE,图为当时的声明。
“这个小伙子非常坦诚地跟我讲特朗普为什么能当选,他说自己的家乡真的是不行了,企业倒闭、家人没工作,人们过得都很不好。特朗普承诺会把工作机会拉回美国,所以大家才支持他。”
中国人是能充分理解这种心情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共同的心愿。正因如此,张海霞觉得中美两国人民都应更客观地看待两国关系、看清未来发展趋势,不要被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蛊惑。
“世界上有多少矛盾是因为误会和偏见而产生的?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所以邪恶的、非正义的事情不可能真正成功。对于中美关系发展,我不担心也不悲观,只要大家努力往前走,不要被偏激的言论煽动而丧失理智,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世界大势得看主流,逆流而动的人最终都会失败。”张海霞说。
“中国才是我的家”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2006年6月4日,张海霞将这一天称为自己的人生转折点。那天是她女儿的生日,当时她和母亲、女儿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里,于是按照美国的习俗为孩子举办了一个热闹的生日晚会。
晚会刚结束,张海霞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位好友的家人打来的,语气十分急促。原来,她这位好友无意间说了一句玩笑话被警方带走了,家人想请张海霞去保释。
张海霞赶紧去监狱“捞人”,等保释手续办完已经是后半夜。她的朋友头发凌乱、满脸疲惫地从铁门里边走出来,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张海霞开车带朋友回到自己家,打开房门的一刻,母亲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等在那里:“孩子,回家了,啥也别说,吃饺子吧!”
“我和朋友一下子就把我妈抱住,抱头痛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亲情都在那一刻爆发了。朋友含着眼泪吃饺子,对我妈说:‘我来美国20多年了,一直觉得美国什么都比中国好,直到今天才明白,只有中国才是我的家,您是我亲妈!”
张海霞对记者回忆,当时她也受到极大刺激,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那位朋友在美国一家著名医院里当医生,我一直觉得朋友很成功,就像我觉得自己很成功一样。可就在那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为谁干。一切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你的妈、你的家永远不会抛弃你!在美国,我们是在为别人的‘妈、别人的‘家而拼搏,而那个真正养育我们、成就我们、无怨无悔守候我们的‘妈却被遗忘了。很多时候,我们还自以为是地指责她的落后和无知,而忘记了自己肩头的责任。”
那一晚,张海霞做出了回国的决定。2006年6月18日,事情发生仅仅过了两周,她就带着家人回到了中国。
这件事也促成了张海霞的另一项事业——于2007年发起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iCAN大赛),让更多科技专业的大学生有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树立自信、实现梦想。
张海霞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iCAN大赛的历年合影,人数越来越多,照片也越来越长。目前,这项赛事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先后在西班牙、日本、法国、美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影响力扩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位获奖选手在给张海霞的信中写道:“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但只有这次不是靠考试得奖——我和我的团队想了一个新点子,亲手把它实现,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前我总觉得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是神,现在我知道,我一样能行!”
这封信深深触动了张海霞。她相信中国学生的天赋与勤奋,但也深知,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前沿科技,依然任重道远。
归根到底还在基础科学
谈到差距,张海霞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美国芯片技术发展时间图: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第一个晶体管;1959年,仙童公司开发出以硅材料为主的平面集成电路技术;1968年,英特爾公司诞生;上世纪7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高科技公司聚集地的代名词,微软和苹果公司相继成立,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大众视野;1987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芯片的海外代工模式开始普及;90年代,互联网兴起;2007年,iPhone标志了智能手机的问世。
张海霞指着这张图说:“这张图表说明了芯片的发展是几代人的积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不是急功近利、临阵磨枪就能赶上的。我们必须客观承认与世界顶尖技术的差距,我们在努力,人家也在努力,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张海霞坦言,芯片是需要大量人才拿出“九死一生”的决心去做的行业,而且不能中断。“上一代人全力付出了,如果下一代人坐享其成、不思进取,马上就会落后。”她认为从全世界看,中国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好的,但有一件事国家必须加大投入,就是基础科学的创新。
“无论今天的科技再怎么厉害,追根溯源还是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么中国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哪里呢?你不在基础科学上加大投入,不去培养人才,永远不会产生。”张海霞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些不错的科技企业,就像美国硅谷形成时期的样子,但我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要有能发明‘晶体管的人,那才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科技,是别人超越不了的东西。”
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扶持与投入。这些年来,张海霞见过太多学生放弃数学、物理专业,改行做金融、经济。
“这些孩子为什么要去金融公司?因为没有一个很安全的心理保障,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环境。他要考虑买房、成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张海霞希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能有一大批优秀的孩子投身基础科学,这需要国家不计回报地予以扶持,即使208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也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因为基础科学的价值回报是其他领域无法替代的。
尽管前路漫漫,张海霞依然充满信心。“我走了很多国家,真的没有一个地方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蒸蒸日上、心气儿十足。虽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沉住气,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发展,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自己,Yes,iCAN!”
张海霞
199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秘书长、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执行主席,IEEE NTC北京分会主席、iCAN国际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