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佛教植物纹饰图案浅析

2019-06-28王晓迎代大齐肖静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佛教特点内容

王晓迎 代大齐 肖静

【摘 要】 文章阐释了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纹饰图案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列柱、地景浮雕唐草纹、宝相花等纹饰图案。叙述了这些图案体现的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博大心胸、兼容并蓄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佛教纹饰图案的历程。为今天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进行西安丝路文化创意图形设计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佛教;植物纹饰图案;内容;特点

中国佛教植物纹饰图案始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物质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到了唐朝,佛教植物纹饰图案的艺术风格和品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纹饰图案“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列柱”、“地景浮雕”的图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博大心胸、兼容并蓄、并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佛教纹饰图案的过程,为我们今天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进行西安丝路文化创意图形的设计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一、背景知识回顾

1、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在此道路上,中国的丝绸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故称“丝绸之路”。这条道路连接亚州、欧州、非州三个大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心),使得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腊文明、欧亚草原古代文明等交流融合,促进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等宗教向东西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西安大雁塔及其广场

西安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城南,又名大慈恩寺塔,是为保存大唐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始建于652 年,通高64.1 米,是現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中国唐朝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位于大雁塔脚下的大雁塔广场,占地近1000亩,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贸区等。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段,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

3、佛教植物纹饰图案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4至7世纪古印度笈多王朝,经济和文化发达,是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他们强调精神解脱,同时又提倡热爱世俗生活,这样的双重性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比如:莲花纹饰图案。莲花在古印度大量生长,它身居污泥而不染的高尚纯洁,引起人们对美好肉体的欲望,代表着印度原始生殖崇拜。与此同时,莲花又是圣人、佛陀、修行者理想圆满涅槃的象征,因此莲花纹饰图案受到推崇。佛教东传后,笈多的华丽背光佛教植物图案继续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纹样图案。例如,在龟兹就产生了火焰形、椭圆形和内部画有莲花、唐草、飞天等极为富丽的佛教纹饰图案。[1]

二、大雁塔北广场佛教植物纹饰图案分析

1、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列柱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不仅是唐朝玄奘法师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而且也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作。在大雁塔北广场北面入口处,矗立着两个高9米,宽3米的万佛灯塔与大雁塔遥相呼应,其两侧各有4个6米高的大唐文化列柱。

广场的万佛灯塔,承载着佛教文化的精华。万佛灯塔选用紫红色砂岩建造,采用敦煌莫高窟的手法在塔身上雕凿多组佛像和莲花图案,佛像丰满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特色。佛像或坐或立莲花台,体态生动,端庄静穆,佛光万丈,莲花台清净无尘埃。在佛教植物纹饰图案中,莲花图案最为重要。主要是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一茎一花之节”之意,从而象征崇高的美德。还有佛教将弥勒净土称为莲,同时在众多场合中赋予莲花至高无上的光荣。早期的佛教艺术已将莲花刻画为自己宗教的神圣之物,被作为佛诞生的象征物。佛教传入我国,就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

在万佛灯塔的两旁,分别立有4根大唐文化柱。它们高6米,直径1.6米,由色泽均匀的红砂岩雕刻而成,柱体精细的唐代佛教吉祥纹饰图案,展现出浓厚的唐代韵味,柱体由敦厚的方型基座和六重圆形柱顶构成,显示出中国天圆地方的儒家思想。在唐朝,佛教的传入,加之道教的发展都挑战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不再有绝对的优势。唐朝允许三教并行,实行开明的思想管制,使唐人思想更加丰富,文化更加繁荣。上述景观图案的设计,体现出唐朝是一个积极开放和进取的社会,对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蓄,由此创造出经济、文化繁荣的大唐盛世。

2、地景浮雕

大雁塔北广场的地景浮雕共10组,每组四块,共40块。每块长、宽均为3.94米,其中,唐代花纹、藻井地景浮雕24块,书法地景浮雕16块。地景浮雕的书法内容选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怀素、柳公权、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和张旭等名家的作品。地景浮雕的唐代花纹采用唐草纹、宝相花和陵阳公样等三种典型的唐式纹样。这里,我们仅对植物纹饰图案唐草纹、宝相花进行分析和研究。

(1)唐草纹。“唐草纹”又叫“卷草纹”。“唐草纹”这个名字是日本平安时代人起的。“卷草纹”唐代传入日本,因为是具有异国风情的纹样,所以日本人将其称为“唐草纹”。“卷草纹”的前身“卷草龙纹”起源于“卷体龙纹”,这种龙纹装饰图案自商周时期起就在各种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但是在秦汉时期,龙纹被看作是皇家的代表,禁止民间使用。所以民间对“卷草龙纹”进行改造,将龙纹抽象化并配以植物藤茎花朵,以“S”形波状曲线为主茎,结合“C”型曲线构成连续的图案。[2]

“卷草纹”的形成还与“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艺术交流和融合有关。东汉末期,忍冬纹饰传入我国。忍冬,是一种常绿缠绕植物,具有经历严寒而不凋零、耐旱等特点。忍冬纹饰作为佛教装饰图案,比作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在民间有“益寿”、“延年”的吉祥寓意。忍冬纹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唐朝卷草纹的前身。从唐朝开始,纹饰从过去的以动物为主的倾向,逐渐演变为以花草为主的纹饰。卷草纹在这个时期的流传也更为广泛。这期间的纹饰图案造型,花朵华丽饱满,层次丰富,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显示出唐朝纹饰图案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

(2)宝相花。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宝相花纹”并不是自然界某一种植物的纹样,它是莲花、牡丹等多种自然形态的花朵形状结合在一起,四向或多向对称,以辐射形式形成的纹样。宝相花纹一般常以某种花为主体,中间穿插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不同的其它花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常用以圆珠作规则排列。宝相花是一种趋于理想化的纹饰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和“吉祥”、“美满”的寓意。

宝相花纹饰出现在魏晋时代,盛行于唐代。宝相花纹饰最早起源于印度莲花纹。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便站在莲花上,传教说法时,坐的也是莲花座。佛教将莲花视为纯净无染、崇高和美的象征。莲花纹随后与牡丹纹、忍冬纹、石榴纹进行融合,形成“云曲瓣”、“侧卷瓣”等纹样,在排列方式上作四向或多向对称放射状,与中国古代对称、圆满的构图形式相吻合,从而形成唐代雍容华丽的宝相纹饰。

大雁塔北广场的地景浮雕,其唐草纹、宝相花纹饰图案组织结构严谨,形态优美,显示出绚烂富丽的盛唐特色,艺术风格和品位极高,这也是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博大心胸、兼容并蓄、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例证。

三、结语

唐朝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朝代。唐朝对于外来文化具有博大胸襟和吸纳、融合的特征,使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今天在信息全球化和即时传播的环境下,视觉信息占据主要部分。而视觉信息中的“图形图案”又是视觉信息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纹饰图案进行分析和研究,让我们领略到唐朝文化艺术的灿烂辉煌和累累硕果,对于我们今天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进行西安丝路文化创意图形的设计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亭.唐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研究[D].西北大学,2009.4.

[2] 张北霞,吴卫,张红颖.中国传统卷草纹的构成形式及装饰特点[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佛教特点内容
佛教艺术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