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湖闽江南岸滨水空间概念规划设计
2019-06-28吴冠达黄小巾
吴冠达,黄小巾
(武夷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古有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句关于古代城市选址的精辟论述,反映了城市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1]水域不仅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而且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影响城市兴衰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 “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越发强烈。同时,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往往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后,掀起了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的浪潮。[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平市也应时提出 “水美城市”建设、延平湖三江六岸拓展提升的发展策略,为延平湖滨水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项目概况
闽江,中国福建省最大独流入海(东海)河流。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镇。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延平区附近汇合后称闽江。[3]而延平湖则位于闽江源头延平区三江口至樟湖镇段。它是一条典型的“城中湖”,形似一条绿带,穿过延平区,串联起各个乡镇。现代城市建筑、历史古建筑、山峰、乡村、民俗景观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延平湖两岸。[4]山为水增势,水给山传情,文给城添韵,城给山水带来时代气息,形成 “山、水、城、文”和谐相融的景观风貌。
本次概念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为延平区境内三江口至樟湖镇段的闽江南岸滨水空间。其中,对三江口至斜溪村段进行重点的概念设计。规划主要涉及延平区的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樟湖镇、夏道镇、太平镇、炉下镇等,全长约70km。本案通过对延平湖的地理、“大武夷”旅游格局这两大区位来透视延平湖,从而明晰延平湖闽江南岸滨水空间的规划定位。
(一)区位分析
1.地理区位
南平市是山水森林城市、闽江发源地、闽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被誉为“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青”。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水系发达,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市区汇合始称闽江,属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构造侵蚀地貌。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特征显著,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秋冬多雾,风少而小;光、热丰富,光热同步,日温差较大。延平湖隶属于南平市延平区,东起闽江上游的樟湖镇高洲村,西北至南平市区,水域全长70余公里,沿湖有樟湖、太平、炉下、夏道、南山等11个乡镇。[5]
2.“大武夷”旅游区位
延平区地处闽江起点,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咽喉,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优秀旅游城市和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平湖位于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加快推动延平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填补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随着高铁高速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延平湖距福州、厦门等海峡西岸城市群仅一小时内的车程;距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仅为3、4小时车程。据此,可以初步划分延平湖旅游的辐射客源市场,即以福建省全域及江西、浙江的部分临近城市作为基础市场;以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及台湾地区作为重点市场;以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境外地区作为机会市场。[6]
(二)相关规划、方略综述
本案通过对涉及延平湖的相关规划、方略等进行研究和解读,并从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明晰延平湖闽江南岸滨水空间的定位。在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中指出:延平湖位于城市发展轴带上,是构成延平新城的门户景观;在《南平市延平新城总体规划》中,将延平湖延平新城段规划定位为“延平湖特色游憩发展带”;在 《南平中心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中,延平湖滨水带位于区域级的城市绿道;此外,2014年南平市政协课题组就延平湖旅游开发、历史文化营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编制了“延平湖历史文化振兴方略”。方略中指出:重点打造延平湖“文化游”“水上游”。在延平湖沿夏道一侧着力打造 “文延平”,主要把“四贤文化”集中展示;沿高铁站前广场一侧着力打造“武延平”,主要把郑成功文化集中展示;教师公寓一带,打造“闽越文化”带;在滨江大道外侧,依托双溪楼、延寿楼、望江楼,打造“码头文化带”;从而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可观、可感、可品的延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传承和保护延平历史文化这一最终目标。
二、规划策略
(一)SWOT 分析
现就延平湖滨水空间发展进行SWOT分析 (如表1),从内部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的机遇、威胁入手,全面梳理延平湖滨水空间建设的优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延平湖滨水空间发展SWOT分析表Tab.1 SWOT analysis table for spatial development of Yanping lake waterfront
(二)议题与规划对策研究
现就SWOT分析得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为具体议题,从特色营造、活力营造、完整休闲系统营造这三个方面入手,逐一制定规划对策。
1.特色营造
首要解决的就是场地特色营造问题,以期区别周边区域的滨水旅游带,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基地优势。现就对延平湖与其他景区进行竞合分析,并提出对策(如表2)。
表2 延平湖与其他景区竞合分析表Tab.2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alysis table of Yanping lake and other scenic spots
2.活力营造
其次,如何挖掘基地活力,打造人气聚集的滨水旅游带?具体对策如下:(1)场地复合开发利用,打造功能混合,空间多用的滨水开放空间,为滨水带带来人气;(2)策划活力行为,并留有足够的承接活动的空间场地及配套设施。
3.完整休闲系统营造
最后,如何形成连续的休闲系统,构成完整滨水旅游带?具体对策如下:场地实行“船行、骑行、步行”三线贯通。即在水路上,沿延平湖岸线根据接纳游客规模的不同,设置不同级别的旅游码头,实现船行线路贯通;在陆路上,由于延平湖滨水空间地形复杂、宽窄不一,且有桥梁、塔吊等构筑物穿插其间,可采用下穿、悬挑、架桥等工程手段,实现骑行、步行线路贯通。
(三)规划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提炼出具体的规划策略和原则:
凝练主题,文化演绎:紧抓“闽源游”“文化游”,挖掘场地特色。综合考虑地域文化、地域资源和场地格局,明确延平湖不同区域各自鲜明的主题,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功能融合,空间多用:策划多功能、多业态的水上休闲活动,并配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场地及配套设施,满足多人群的休闲需求,提高场地人气。
三线贯通,水陆互通:规划建设以码头驳岸为连接点,串联水路和陆路两大交通系统的环湖慢行系统,实现水陆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和旅游活动的互通,打造一体地、连续的滨水休闲旅游带。
三、规划主题与设计理念
(一)规划主题
“溯源闽江,寻迹延平”作为此次规划主题。其中,“溯源闽江”:主打“闽江牌”,强调“闽源游”,既可与福州闽江联结体系,又突出自身特色;“寻迹延平”:强调“文化游”,强化“湖在城中”的优势,将延平湖打造成延平的“城市会客厅”“历史文化展示长廊”,使其成为一条可赏、可游、可读的生命之江。
(二)设计理念
本案有多彩水岸、休闲走廊、文化长廊三大理念支撑方案设计。
1.多彩水岸
延平湖现状沿岸景观,主要由山体、建筑、水体构成,景观色彩层次单一,景观效果欠佳。
本案在滨水带上设置休闲广场、亲水木栈道及各色植被,丰富岸线景观色彩层次,打造完整、可赏的多彩水岸景观。
2.休闲走廊
延平湖现状沿岸休闲节点缺乏,且分布不均。
本案参照《南平市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中已有的休闲节点上的基础上将其串联(陆路、水路),并策划新的休闲节点,打造完整、可游的休闲走廊滨水带。
3.文化长廊
本案紧抓“文化游”策略,策划连续,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综合考虑已有的现状文化资源分布格局,将延平湖划分为了两条线路,即从三江口至斜溪村段作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斜溪村至樟湖镇段作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主题桥段:
桥段一,“龙驿延平”(三江口-雅阁酒店):结合老城区已有的双溪楼、延寿楼等历史风貌建筑,策划新的古剑州文化景观,观赏古剑州历史风物,展现古剑州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桥段二,“文化延平”(雅阁酒店-斜溪村):位于延平新城段,重点展现四贤文化,并与对岸的成功文化呼应,形成文武延平轴线。体现延平深远厚重的人文积淀,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
桥段三,“烽火延平”(斜溪村-太平镇):主要营造当地抗战时期的“地下航线”,并结合国防教育,展现抗战红色文化。
桥段四,“荣盛延平”(太平镇-樟糊镇):主要展现延平在建国后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这四大桥段也构成延平文化的演进轴,形成一条文化长廊(如图1)。游江一天,品味的是延平数千年岁月更迭!
图1 文化长廊示意图Fig.1 A sketch of the cultural corridor
四、重点区段概念设计
(一)历史文化线路景观风貌与景观序列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对待城市滨水带这一线性景观空间,更是需要讲究景观序列的逻辑关系,如同诗文结构一般。本案就历史文化线路作为重点设计,就不同区段构建相应的景观风貌,形成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如图2)。
起景(开头):从三江口至铁路桥一带,结合双剑雕塑、延福门码头等历史文化建筑,开门见山,形成延平老城景观风貌。
承景(发展):从铁路桥至雅阁酒店一带,以线性休闲步道的景观风貌为主,作为联系老城景观与新城景观的纽带。
转景(高潮):位于延平新城段,景观至此转入较为现代、新颖的新城度假景观风貌。
合景(结尾):位于斜溪村段,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的生态景观为主,展现斜溪水上度假村景观风貌。
图2 历史文化线路景观序列示意图Fig.2 Schematicmap of landscape sequ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ines
(二)三江口区段设计
1.景观主题
“三江交汇,双剑化龙”作为此段景观主题。其中,“三江交汇”强调三江口区位;“双剑化龙”:源于延平“双剑相会,幻化为龙”的传说故事。
2.景观结构
本段形成 “一心两环多点”的景观结构。其中,“一心”指的是湖中双剑雕塑作为景观核心。“两环”分别指的是由改造后的延福门综合码头、新策划的古码头文化公园、古剑州文化公园形成的滨水休闲景观环和延寿楼、双溪楼、南平双塔形成的历史风貌景观环(如图3)。
图3 三江口段总平面图与鸟瞰图Fig.3 General plan and aerial view of Sanjiangkou section
3.延福门综合码头改造策略
首先,利用已有的延福门广场作为码头入口的集散广场;其次,将原有的延福门服装城建筑改造成原延福门城楼形式,作为综合码头的售票管理建筑;最后,驳岸参照旧码头形式,用仿古砖石踏步消化高差(如图4)。
图4 延福门码头旧貌与改造效果图Fig.4 The old appearance of Yanfumen wharf and the revamping effectmap
(三)江南社区段优化
1.景观主题
“江南水岸,白马踏江”作为此段景观主题。其中,“白马踏江”源于江南一带“马头山”的传说故事。
2.优化策略
由于此段滨水空间已建好部分休闲步道和广场,现在此提出优化策略:(1)在绿地区域多栽植观花、色叶植被,形成多彩的岸线景观及丰富的景观层次;(2)响应“文化长廊”设计理念,将文化景观主题转换为具体形式植入到场地中。
(四)延平新城区段设计
1.景观主题
“延平四贤,衣钵相承”作为此段景观主题。重点展现四贤文化,同时体现延平四贤衣钵相承的师徒关系。
2.景观结构
在延平湖沿夏道一侧,按照延平四贤的师徒关系策划四个滨水公园,串联形成四贤文化带,把四贤文化集中展示。同时,与对岸的成功文化广场呼应,形成文武延平轴线(如图5)。
图5 延平新城滨水带景观结构图与景观效果图Fig.5 Landscape structuremap and landscape effectmap of waterfront zone of Yanping new town
(五)斜溪村段设计
1.景观主题
“闽江河畔,斜溪洲头”作为此段景观主题。
2.景观结构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滨水休闲活动的需求,策划出活动项目,并结合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布置,形成了“两带五区多点”总体景观结构。两带分别为:纵向的休闲度假景观带和横向的生态踏青游乐带。五区从北至南依次为:乡村生活区;洲头核心度假区;民宿民俗体验区;田园居住区;素质拓展区(如图6)。
图6 斜溪村景观结构图与景观鸟瞰图Fig.6 Landscape structuremap and landscape overview map of Xiexi village
五、总结
目前我国在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但在大规模的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诸如盲目追求大尺度的形象工程和完全致力于经济效益提升的空间拓展等许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规划设计能够为今后的滨水空间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注重滨水空间的系统性。把现有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从而使周边环境和项目形成统一的系统。力求使城市空间、休闲活动及文化内涵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注重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积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景观设计的素材,增加了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途径之一。
以人为本,注重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人群较广,应当结合场地资源条件,规划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期满足各类使用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