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本与蓝志贵的藏族面具作品
2019-06-27黄建鹏
庄学本,二十世纪中国影像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中国最为重要的摄影艺术大师。他于1934年至1944年间在“边地”进行了人类学考察,拍摄记录了多个少数民族族群的重要影像。
蓝志贵,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新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金奖获得者;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位摄影大师以独立的视角和构图,记录下了西藏的风土人情,是这个时期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
笔者有幸收藏了这两位重要摄影人的早期原作,从中选出相关藏族面具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藏族面具主要分为跳神面具、供奉面具及藏戏面具三大类。
跳神面具用于羌姆跳神时“驱邪避灾、酬神醮鬼”。供奉面具是悬挂于寺庙经堂让信徒百姓顶礼膜拜的偶像面具。藏戏面具则是以音乐、舞蹈、说唱等形式表现藏文化及历史的戏剧面具。
从西藏面具的发展历史来看,面具又分为早期的白面具和后期的蓝面具。白面具由山羊皮为原料,造型简单、古朴,有强烈的质感,是藏戏早期使用的面具;蓝面具则是用纺织材料及纸板裱糊而成,以蓝色缎子为外层,制作精美,色彩沉稳,图案精巧;蓝面具一般称为平面面具,在藏戏中广泛应用。
1940年元月,庄学本经西康省南部的义敦县来到西康省省会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他在巴安待了三个月。农历十二月廿八,正赶上西康省藏族人的跳神节。庄学本在跳神节期间拍摄了一系列的节日影像。我们从中看到了多幅面具作品,这些作品使人印象深刻。
庄学本用精美的构图、精准的瞬间、完美的影调、高超的质感,为我们记录并留下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边地藏族族群人们的宗教活动。这些经典、珍贵的影像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艺术档案”。
所精选的庄学本1940年拍摄的这五幅早期面具作品,是他早期洗印的原始原作,它们经历了近八十年的风雨,最终传承下来,非常罕见且异常珍贵。
庄学本从一个特定的时空及视角,展现了康区藏族通过面具这一特定的艺术载体,表现出的藏族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1.《牛神和法神大威德》,庄学本摄。1940年2月,西康省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
2.《神座上的牛》,庄学本摄。1940年2月,西康省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
3.《大头和尚哈香和众人》,庄学本摄。1940年2月,西康省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
4.《藏残中的松赞干布》,庄学本摄。1940年2月,西康省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
5.《藏残面具》,庄学本摄。1940年2月,西康省巴安,今四川省巴塘县。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
6.《唱藏殘歌唱民生改革》,蓝志贵塌。1959年,控加里,今西藏曲松县。银盐早期原作。(鼎片收藏,黄建鹏)
以下蓝志贵1950年代末拍摄的这两幅作品,展示的是藏戏面具中平面形式的面具。这些用布料、纸板、山羊皮相互组合而成的平面面具,以前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设计成相关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老翁、妇人、国王、大臣、喇嘛、巫女等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具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及民间色彩。其中于1959年在拉加里(今曲松县)民主改革期间所拍摄的《唱藏戏歌唱民主改革》,则用了古老的传统藏戏表现形式,以最新的词汇描述翻身农奴的新愿望,表达他们分到土地后将迎来美好的生活,歌唱他们由衷的喜悦。
7.《藏残》,蓝志贵摄。1958年,拉萨。银盐早期原作。(照片收藏/黄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