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探微
2019-06-27程本跃
程本跃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3-099-01
摘 要 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员工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异动心理,为了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工作人员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员工的重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四个方面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 企业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进行升级转型。在此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员工的问题最为突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员工进行正面引导,加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热情,从而保证企业的顺利转型。
一、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在思想政治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员工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老旧,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企业转型具有抵触心理,影响企业的转型发展。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类工作人员的教育。第二,部分企业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一些企业领导人员认为只有经济利益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积极作用,导致一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过于简单,影响工作效率。第三,缺乏专业性的政工人员。由于企业的管理组织构建并不完善,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立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难以发挥其作用,并且由于福利待遇较低,导致缺乏工作兴趣,没有对最新消息进行掌握,所以出现思想脱节的情况,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员工的重视
在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企业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应该提高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第一,管理人员应通过引进典型、举办活动等方式,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八戒印艺助力龙港印刷行业转型发展为例,八戒印艺助力龙港印刷行业转型发展,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如何通过创新开展好各类活动,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促进发展,这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增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并且企业需要帮助员工认清形势,树立企业文化,让员工应对于公司具有归属感,并且将企业的具体形式透明化,帮助员工树立工作自信心,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在企业中,思想工作任必须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尤其在转型发展时期。第一,管理人员应不停地为员工灌输新理念与新想法,从而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第二,企业应将思想工作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充分尊重员工的工作意愿,满足其工作需求,从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武安市推动产能退出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为例,以“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精神为指导,围绕东山、广耀两家企业区位优势,明确转型升级方向、路径和措施,通过集中要素资源、加强政策引导、深化帮扶推动,向创新驱动、高端高新、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现代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转型。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首先,企业应积极构建与员工沟通的渠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员工的问题,需要探寻明确、合理的沟通方式,在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自身的谈话方式,选择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员工正向发展。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企业应利用这一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促进员工的发展。最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带领员工参加义务劳动、团队游戏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切实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四)完善工作机制
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方式,从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首先,完善奖励机制。对个人做出超越本職工作的杰出贡献进行奖励,并且对优秀的工作方式进行宣传与赞赏,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保证奖励计划的透明度,避免工作人员产生不良心理。其次,建立竞争机制。在企业中,如果想要达到优化员工队伍的目的,需要制定科学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激发其接受思想政治的动力。最后,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与员工的工作职责,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既明确工作流程,也清楚本环节所应承担的责任,以更好地履行职责。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并且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所以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增强其责任心,提高企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白海玫.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7(S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