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评价标准准确评定我国科技期刊质量

2019-06-27崔京艳侯建春李春梅

科技传播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

崔京艳 侯建春 李春梅

摘 要 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的名声有期刊自身原因,也有因引证指标不当使用造成误判的成分,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自己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给期刊准确的质量定位。在分析我国科技期刊低引证指标原因及构建新评刊指标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期刊质量评价宜以读者的知识获得感为核心,以论文质量要素为切入点,制定评刊标准及设立评价指标。将审稿、审读中对文章质量评价的文字表述分值化,用于期刊自我评价;由专家评、期刊自评、审读者评、读者评四重评的方式构建期刊整体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期刊评价;学术质量评价;引证指标;评价指标;知识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6-0004-02

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几乎是期刊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识[1-3]。其根据有两点,一是引证指标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2;二是大量优稿外流,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科技期刊5020种[1]1,却没有相应的优质期刊为优秀稿件提供展示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增长过快,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但其整体质量不会也没有理由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应有误用引证指标评刊造成的误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由跟跑、并跑向领跑世界转型,科技期刊不能长期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为此应当确立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评定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才能给“做强”期刊提供一个真实的起步基础和质量提升的评测标准。

1 引证指标评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1 存在的问题

科学没有国界,但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程度的民族性。以引证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既年指标、总被引频次等或以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评刊,不适合我国国情,也不适合我国科学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此外,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虽然我国科技期刊选用稿件的质量要素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是构成科技论文质量的核心要素,选稿、用稿、编辑加工都围绕这3个核心要素进行,但评价期刊质量时却将这三个要素全然抛开,只根据引证指标判断期刊质量。

目前以引证指标用于评刊,赞扬者众,诟病者也不寡。笔者认为,尽管引证指标评刊有一定弊端,但这是唯一能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可量化、可计量指标。另外,国际著名数据库如SCI收录期刊有一定的考核标准,被SCI收录说明期刊质量有一定的国际认可度,中国期刊要走向国际,这条通道应当畅通。但这样一来,第一,引文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期刊评价的标准,且不说数量众多的中文期刊无法被以英文为主的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即使翻译成英文出版并能被其收录,也等于把评刊权交到他人;第二,我国科技期刊并不是没有能力留住优稿,而是被引证指标“拖累”,引证指标已经成为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强大推手。此外,近年随着引证指标的升温,国内作者对引证指标高的期刊的追逐将加剧,优稿外流之势将愈演愈烈[4]。在此背景下,我们一定要自找出路,构建自己的期刊评刊体系。

1.2 评价思路要自己去找

冷暖自知,最合适的路要自己去找[5]。寻找替代指标或方法是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紧迫任务,理想的替代指标应该是能全面反映论文的学术质量,至少能比被引频次这样的指标更贴近论文的全面质量。我国早有自己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否则经典怎么会被奉为经典,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怎么产生,古代文章怎么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就有论文质量评价因素在内,众多追随者就是文章学术质量的评价者。有文献提出评判优秀科技期刊的标准必须符合5个有利于的原则[6],很有参考价值。

科技期刊的评价可能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西方科技发达国家除引证指标外也别无良策,这或许是因为西方国家期刊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大而不强”,科研和期刊处于自然联合状态。但反过来看,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我国科技期刊有强大的政策支持,有多年期刊研究积累起来的理论储备,有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积聚起来的科研冲击力,科技期刊界有能力、有条件在这个问题上率先取得突破,而且我国要引领世界科学,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阵地。

2 构建评刊指标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获得感是评价学术质量的核心

科技期刊是向读者提供创新知识的平台,期刊的本质功能就是向读者传递新知识,所以读者的知识获得感是检验期刊知识张力及传播力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优质期刊就是向读者传播足量的优质知识。

笔者认为,评刊要以读者的知识获得感为核心评测期刊学术质量,具体指标要以不同读者群知识获得分设,而具体操作要落实到从审稿到审读的各个环节中。

就科技期刊编辑过程而言,期刊在编辑过程中已经对所要录用的稿件进行过严格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质量评价,出版后还有期刊自己的刊后管理及上级部门的审读环节。期刊编辑过程中实际上要经过一系列的评价程序,其中编辑部审稿结果是期刊自行作出的质量评价,审稿专家作出的是第三方评价,出版后的审读是期刊监管部门对期刊质量作的出版后评价。每个审稿环节都要评价稿件质量,但不论任何环节或责任者,稿件质量反映在审稿者头脑中的唯一印迹就是知识获得感。也就是说,审稿者在阅读文稿时自己从文稿中获得了什么或获得了多少新知识,并且预判这些新知识对其他读者会产生多大影响力,进而才能对文稿作出质量评价。由此可以推论,不论用何种方式评价期刊质量,评价都是人为行为,而只要有人的因素介入,就一定也只能根据自己知识获得感作出评价。

2.2 评价知识获得感的不同层次

读者不同,对知识获得感的判断就不能使用同一标准,而评价知识获得感不同层次的基础是分对象的知识传播。具体而言,分对象的知识传播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己所获新知识预判对下列读者群的影响力。1)对高端读者,指正在从事某项研究或写作的读者提供了多少引文之外的支持。例如文献中某些或某个创新观点虽未被作者引用,但可能给作者提供了某种研发或写作灵感。文献的这种功能没有明确标志,但却是文献创新性的一个侧面。2)对并未从事写作的读者触发了研发和写作的灵感。如当读者阅读某篇文章时对其中的某个论点很感兴趣,就有可能产生对这一论点作深入研究或发挥的动力,这样读者不但收获了知识,还使知识再扩展,这是文献科学性的功能之一。3)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的中端读者从中获得了多少新知识,新知識的转化成果及其价值。4)普通读者的知识提升。科技期刊不同于科普期刊,但也拥有众多普通读者,即使世界名刊也有很多不被引但拥有众多读者的文章,作为普通读者的技术工作者也需要随时了解本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5)期刊对培育创新性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创新性人才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提供滋养,这也是科技期刊知识扩张的主要方面。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三大功能,一是有科研接力棒的作用,二是新科研启动器,三是提升科技人员知识水平。五个方面、三大功能,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期刊的知识张力,同时能明确不同层次读者的知识获得感。

3 评价体系的具体构想

建议构建两套评价指标共同评定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一是后续定量评价,以现有的引证指标为主,其评刊权重拟占40%;二是前置定性评价,以读者的知识获得感为核心标准,分项的定性因素作量化处理后构建评价指标,其评刊权重拟占60%。

3.1 期刊论文内在质量的显示点

科技期刊审稿一般都实行“三审制”,无论各审稿环节的责任者是谁,三个审次都有同一目的,即都在评价稿件的质量。每个审次都要产生审稿意见,每个审稿意见都是稿件质量的显示点,这样一篇文稿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质量显示点。这些显示点都是现存资源,如果经过变换或数字化处理,如把稿件质量要素由文字评价直接变成分值,使其可比较并产生统计学意义,就可成为最有效、具体的评刊指标,这比引证指标能更深刻全面反映文章质量。引证指标是一个纯数量观念,审读者的知识获得感则是期刊质量的真实反映。

3.2 以各显示点赋分构建评价体系

科技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是构成论文质量评价的三个公认的核心要素,如果在审稿时将审稿意见对稿件这些质量要素由文字表述改为赋分,可使稿件质量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初选就要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评分。初审质量达60分以上者进入下一审稿环节并作为统计资料,次后的三个审稿环节亦需要对文稿质量评分,稿件编辑加工完成后,责任编辑应作最后评分,如此,一篇文稿最少共有五个分值,其中文稿的责任编辑要有两个分值。五个分值都可以进行统计并产生统计学意义,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就可反映期刊质量,尤其是责编的两个分值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稿件在编辑过程中的质量升值。评分法试行一个时期,可从众多因子中计算筛选质量公因子,构成期刊质量的各项指标。

3.3 期刊自行评分的局限性及其破解

期刊自行评分有两点不足,一是期刊可能人为拔高质量,二是由于各期刊选稿标准和口径以及编辑能力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评价标准缺乏共性,没有横向可比性,只适用于期刊的自我纵向比较。对这两点不足,前者可采取制衡措施,比如可以审稿专家的评分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细节处理方面甚至可以审稿专家的评分作为收取版面费的根据,稿件分值越高收取的版面费越低。审稿专家属于第三方,较少受期刊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期刊人为拔高质量。破解第二项不足也不难,专家评分是共性资源,可作为期刊横向评价的一项指标。期刊评分累積一段时期,在期刊纵向评价成功的基础上,从中筛选质量公因子,最终形成期刊质量的各项指标。

3.4 以五重架构建立评价体系

期刊评价有3个目标,一是给每个期刊一个准确的质量定位,二是评选优秀期刊以资奖励,三是从优秀期刊中选出有培养前途的期刊加以扶持,使其成为世界名刊。五重架构用于期刊横向评价,从审稿专家评、期刊自评、审读者评、评刊专家评、读者评五个层面进行,其中期刊自评、专家评、审读评已有分值化指标参评,读者评可用投票式,最后由评刊专家根据三项得分和读者意见或另设指标作出期刊的最终质量评价。

4 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有期刊自身原因,也有因引证指标的不当应用造成的误判。这一局面不仅有负于科技界期望,导致大量优秀论文外流,还会使办刊人信心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除花大力气做强期刊外,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准确评价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方法,给期刊一个准确的质量定位。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成熟,但至少是向解决问题迈进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72,1.

[2]汤宏波,吕新华.从历史、国际视野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发展[J].编辑之友,2017(2):32-35.

[3]许昌淦.中国科技期刊在前进中的摸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4-277.

[4]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5]游苏宁.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1):3-6.

[6]刘明寿,赵龙祥,张学东.走出中国科技期刊办刊的怪圈[J].编辑学报,2017,29(6):513-516.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编程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案研究
我国上市银行成长评价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