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9-06-27江晓星
江晓星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40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抗凝治疗方法)和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结束后的并发症(栓塞、颅内出血、贫血、心包填塞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颅内出血、贫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療;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慢性心衰即为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体循环存在淤血;其二,肺循环存在淤血;其三,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慢性心衰好发于老年人群,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群因患有慢性心衰疾病接受住院治疗已经有430万人[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实验组中有30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8.99±5.36)岁,平均体重为(60.65±20.25)kg。对照组中有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9.12±5.36)岁,平均体重为(62.31±21.01)kg。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以下几种治疗方法:其一,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状况;其二,积极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
实验组应用常规治疗(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状况、积极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联合抗凝治疗方法,严格监测慢性心衰患者的血糖水平、血压水平,检查慢性心衰患者的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护理人员还需严格监测慢性心衰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再实施低分子肝素治疗,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连续注射7d,每次4000U~6000U,1d1次。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结束后的并发症(栓塞、颅内出血、贫血、心包填塞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
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6.88±5.25)%、(68.55±3.14)mm,对照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分别为(47.02±5.19)%、(67.55±3.29)mm,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8.57±6.21)%、(49.00±6.74)mm,对照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分别为(55.00±5.05)%、(43.67±6.61)mm,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颅内出血、贫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心衰的存活率与恶性肿瘤存活率保持一致,目前慢性心衰疾病已经成为世界卫生问题之一[2]。慢性心衰失代偿期是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失代偿期慢性心衰患者需长期卧床治疗,所以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颅内出血、贫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失代偿期慢性心衰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和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心功能指标。抗凝治疗在治疗失代偿期慢性心衰患者时取得较好效果,不仅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还能够改善预后效果[3]。
综上所述,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刘静,王菲.慢性心衰抗凝干预对心电图、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98-101.
冯所远.慢性心衰患者标准化"金三角"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监测[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65-66,69.
李军.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炎症反应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6,56(17):52-53.
吴启俊,尹克春.广州地区慢性心衰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与心脏相关指数、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6):95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