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归来》

2019-06-27汪垚韵

读天下 2019年1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母亲

摘 要:一名彝族留守儿童为主线,儿童引入,表现孤单寂寞,渴望亲情,渴望母女相聚,在回忆中睡着。梦中是孩子与母亲相处的细节,展现母亲对孩子的宠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梦醒后,纵使到处寻觅,仍然只有孩子一人,孩子更加失落,痛苦。整个过程配以相应情感的音乐,烘托孩子对母亲回归的渴望之情。

关键词:留守儿童;渴望;母亲;归来

设计说明

(一) 创作思路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许多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的现象。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上最容易受伤的群体之一,他们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隔代交流或非至亲交流,让他们得不到更好的教育。他们的玩伴普遍是同村的留守儿童,还有小猫小狗。心灵长时间得不到慰藉,这会让他们容易性格孤僻,容易生气。

我们不应该让留守儿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牺牲者,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本来就应该妖艳夺目健康长大,但是,他们却经历了许多的不平凡。

他们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但他们却过早地面对了生活给予的种种压力,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乡镇和城市发展的现代产物,是城乡制度下的孤儿。

在这个群体中,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庞大。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更加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颇大,这些留守儿童在监护、学习、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他们过于内向,缺失亲情,在社交能力上弱于其他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都用稚嫩的肩膀承担着本不是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承担的太多太多的压力、责任,他们失落过,难受过,无助过……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可以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本组成员以彝族留守儿童为线索,来表现他们现存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需求与诉求。用《归来》作为作品题目,表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希望父母能早日回家陪伴自己,得到父母的关怀与爱护,让自己不再感到孤单害怕……从而唤醒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二) 作品梗概

本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开端(3分钟)、高潮(6分钟)、结尾(3分钟),共计12分钟。以分段的形式,演绎留守儿童的诉求,并衔接整个舞蹈,配以彝族服饰和音乐,让情感逐渐递增,引起大家的共鸣。

1. 开始部分(3分钟)

一个彝族小女孩从舞台一侧小心翼翼地走上,她孤独,小小的身形让人怜惜,她渴望母爱渴望父爱,从内心深处希望父母可以陪护在自己身边。她在草地上,望着天空,回忆着父母的音容笑貌,回忆着一家人团聚时的其乐融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却快回忆不起来父母的模样,他们在孩子的眼中、脑海中逐渐模糊……孩子原地打转,无助、绝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尽数表现在脸上,表现在她肢体上。

2. 高潮部分(6分钟)

孩子在回忆中不知不觉睡着了。她的睡梦中,仿佛母亲回来了,陪她一起在山间劳作、嬉戏。(背景中,小女孩身后有三对母子相续上场,接连演绎留守儿童与母亲温馨相处的画面,每当小女孩目光触及一对母子时,这对母子便在前臺来继续演绎她们生活中的点滴画面……睡梦中留下的,只有小女孩艳羡的眼神。)(2分钟)

此时,其余三对母女同上,同一造型不动,然后逐个表现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的欢快气氛。其中,第一对母女表现母亲在河水边洗衣,孩子在旁玩水,捧水与母亲嬉闹,母亲嗔怒、假打孩子,表现母亲对孩子百般宠爱,一段30秒至40秒的舞蹈,后回原位停住造型不动;第二对母女上,母亲接孩子放学,帮孩子背书包,辅导孩子学习,表现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一段30至40年的舞蹈,后回原位停住造型不动,造型不同于上一对母女;第三对母女上,母亲给孩子细心梳头,添衣穿鞋,盖被子,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一段30至40秒的舞蹈,后回原位停住造型不动,造型不同于前两对母女。(2分钟)

然后,四对母女一起共舞,展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百般的依恋之情,四队母女共同营造亲人欢聚时的欢快、温馨、热闹场面,具体舞蹈要求:在笛子的和声下,舞者尾形成圆圈边歌边舞,队形顺时针、逆时针连续变换,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迈一大步为重拍,上身微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彝族舞蹈特有的火焰般“一顺边”特征,以烘托热闹场面。(2分钟)

3. 结束部分(3分钟)

其余三对母女下,留下开场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两人紧紧相依抱在一起,母亲挣脱孩子,缓慢离开……孩子不舍,希望拉住母亲,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母亲下……孩子梦中惊醒,四处寻觅,寻寻觅觅……无奈这里还是只有她一个人,没有母亲的影子,再次表现孩子的无助,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母子相聚的渴望。

(三) 主要内容

以一名彝族留守儿童为主线。一开始儿童引入,表现孤单寂寞,渴望亲情,渴望母女相聚,在回忆中睡着。梦中是孩子与母亲相处的细节,展现母亲对孩子的宠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梦醒后,纵使到处寻觅,仍然只有孩子一人,孩子更加失落,痛苦。

整个过程配以相应情感的音乐,烘托孩子对母亲回归的渴望之情。

(四) 作品成员信息

1. 覃钰茹饰留守儿童。

2. 庄雪瑜饰留守儿童母亲。

3. 汪垚韵饰第一对母女中的儿童。

4. 徐梦饰第一对母女中的母亲。

5. 付冬梅饰第二对母女中的儿童。

6. 许胜美饰第二对母女中的母亲。

7. 刘茜茹饰第三对母女中的儿童。

8. 马丹冉饰第三对母女中的母亲。

(五) 是否原创作品

是原创作品。

(六) 角色及表达思想感情

本人扮演角色为第一对母子中的儿童。开始留守孩子独自上场,娇小的身躯,孤单的舞姿,让人疼惜,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独,与内心的无助。(1分钟)

翩跹的无影中,可以感受到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可以感受到回忆起与母亲相处的点滴画面,可以感受到孩子既感到亲切,更感到陌生,因为太久没有见到父母,使她模糊了记忆,她再也记不清父母的容貌,只有一段一段零星的、断断续续的与父母相处的画面。在焦虑的、痛苦的回忆中,孩子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再次表现了孩子的孤单。(2分钟)

睡梦中,孩子的母亲翩翩归来,母亲陪孩子一起在山间劳作、互相追逐嬉戏、打闹……好一派温馨暖和的场面。(2分钟)

随后,三对母女相续上场,用优美的舞姿分别表现:1. 母亲对孩子的宠爱;2. 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3. 母亲对孩子的关心。(2分钟)

接着,四对母女一起共舞,表现相处的欢乐氛围,由此,展现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赖。(2分钟)共舞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动作简单明快,跳跃性强。跳时舞者左脚跳跃,右腳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掌,动作反复循环;胯部左右自然摆动,四队母女交错互换位置,并变换队形,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此时,在笛子的和声下,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一顺边”的优美艺术造型。总之,尽力烘托欢乐气氛。

2分钟后,另外三对母女退台,小女孩一对母女表现分离场景:孩子依依不舍,用手尽力想拉住母亲,母亲此时心情十分矛盾,一步三回头……最后,一狠心毅然离开。此时,孩子突然梦醒,回到当初的一个人,孤独、失落、绝望舞姿再次展现,凸显孩子一人的无助、失落和痛苦,渴望母亲归来,感情升华,引起大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3分钟)

作者简介:

汪垚韵,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015级民舞。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母亲
母亲的债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