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贾鲁河上的历史名镇
——店李口

2019-06-27鲍颖建高赞岭

关键词:故道集镇

□ 鲍颖建 高赞岭

贾鲁河在宋代称作 “小商河”,后因黄河决口淤滞,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经工部尚书贾鲁率工疏浚而易名。贾鲁河是河南境内除黄河外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河南新密北部,经荥阳、郑州市北,向东流入中牟境内。由于黄河屡次向南泛滥,贾鲁河中牟段河道也随之迭经变迁。现今的贾鲁河道,自刘集乡大吴村南入中牟境蜿蜒而下,经刘集、白沙、郑庵、大孟、城关、邵岗、韩寺等7个乡镇,于韩寺镇的胡辛庄村出中牟境入开封县界,东流至周口汇入淮河最大支流颍河。贾鲁河在中牟县境内流程60千米,流域面积113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0.1%,是该县主要排水河道。主流河床宽约100米,泄洪能力很大,水无漫溢。但由于近年引黄渠道退水,河床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减弱,支流排水不畅,漫滩现象严重。

据考古调查队实地勘查,流经中牟县境内“杨桥、永定庄、十里店、七里店、万胜、杨佰胜、土寨、水溃、李庄、板桥、前於、店李口”至开封朱仙镇的河道,可能为历史上的贾鲁河故道,并且其部分河道沿用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图1)。

中牟县城东约12.5公里处有一个集镇,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店李口。该镇位于中牟最东边,毗邻开封县许寨村(图2)。旧时为贾鲁河渡口,据乾隆时期《中牟县志》记载:“贾鲁河……西自郑州交界灰池口入中牟,东至店李口入祥符,在牟境顺长八十里,县东、西、南三异等十二里之水皆归之。”店李口原名“牟仙镇”,当地村民王刘成曾亲眼看见同村李功喜家收藏的一块残石碑上阴刻有“牟仙镇”字样,每个字的直径约有12厘米。关于店李口的得名,传说是最初有一户李姓人家在运粮河岸边开设了一家饭店,商户越聚越多,生意日渐兴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最早开店的李姓商户,便将该集镇命名为“店李口”。

图1 贾鲁河故道中牟段走向示意图(2012年绘制)

据史料记载,店李口在宋代至明末清初都非常繁荣,是汴河通往周口等地航运必经的水路码头。集镇西、北、东三面环水,镇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宽广的大街。北门外建有一座长达数丈的大石桥,东门外有一座大木桥,客商在此处存放的货物堆积如山。东街有王、申两家大当铺;北街路南有山陕会馆和数顷大花园,各地客商常年在此聚居;西街路北有闻名的朱家货栈,近百客商在此地经商。河上樯橹如林,岸上车水马龙,昼夜不息,为郑汴之间重要的水路码头。明初,店李口商业最繁荣时,常驻商户有数百家。至清代中前期,店李口连遭水患,历经康熙、乾隆时期两次黄河决口。尤其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水暴涨,到处漫堤,决口于九堡,黄水直奔东南,使贾鲁河故道被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淤塞,村庄被淹,航运不通,近百家客商被迫倒闭。从此,一个繁荣的水陆码头和商埠逐渐变成了贫穷落后的村庄(图3)。

图2 店李口位置示意图

2010年至2011年,在郑州郑汴物流通道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一段河道。为彻底查清其走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中牟县境内的古河道以及沿线有关的遗迹、遗物、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调查。其中,店李口就是贾鲁河故道调查中的重要环节。调查队对店李口村75岁以上的老人做了走访,有一组的张景松、张东倍,二组的崔云亭,六组的胡书勋,七组的秦永昌及秦永存等。从崔云亭的口述中,得知贾鲁河故道自官渡镇板桥村直接流向开封县孙口村,后折而向南经过店李口,又向东南经开封县徐口村,然后流向开封县朱仙镇。

店李口北门外,曾有一座大石桥,为南北向,河水自西北向东南在该桥下流淌。据住在桥旁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与拆除大石桥工作的村民秦永昌介绍,大石桥长约20米,宽约7米。大石桥的西侧边缘即现在的柏油路西边,东侧边缘至变电房西侧。该桥有3个桥孔(中间一孔较高,两侧较矮),共有6排桥墩,每排桥墩上约有800块砖,每块砖重约9千克。桥墩长约7米,宽约3米,桥墩用白灰刷面。现仍有部分基础(桥墩)残存于地表以下。据村民聂子海讲述,北门外的大石桥、板桥,与开封县朱仙镇的石桥(图4)形制、结构基本一致。朱仙镇石桥虽经后世修缮,仍存有部分原貌。故而,调查队决定亲赴朱仙镇实地考察大石桥结构及开封运粮河的走向等。据朱仙镇西大街居民马溪民讲述,朱仙镇运粮河始建于宋代,原名为“东京运粮河”,专调南方粮食漕运至汴梁城。该河向南入涡河,向北直接入开封包公湖。马溪民认为,店李口至朱仙镇古河道的具体走向为:店李口—徐口—郭石—刘吴庄—念张—扬岗—辛庄—段木周—涡河(徐口以下皆为开封县地名)。

据实地考察,贾鲁河故道位于店李口西北部,在开封县许寨村西北流入店李口,绕店李口秦家祖坟流向东南。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推测店李口原应为一座集镇,由寨墙、寨门、桥、庙宇等组成。寨墙近圆形,始建于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之后,据当地传说,可能是为抵御“长毛子”(即太平军)入侵而建。寨墙大部分已被平整建房,现仅有东寨墙、北寨墙残存部分墙体,残高不足2米。寨墙中部为土夯筑,外部包砖,宽 10~20米,原寨墙上部留有垛口 (上部已不存,仅存基础部分)(图5)。寨子共有四门。北门处称“北关”,门外有一座大石桥,北门高6~7米,有两扇大门;东门匾额上书“牟阳东藩”,意为中牟的东大门,东门处有一吊桥,宽约4米,站在东门吊桥上向北可一眼望到石祖庙 (供奉的可能是吕洞宾祖师)、火神庙等,沿河两岸商铺、茶楼林立,闪耀着两排金字招牌,生意兴旺;南门外有一座木桥,桥宽在6米以上;西门处原有一木寨门,正对着西门外有一座沙岗。集镇南北跨度甚大,南门距北门700~800米。集镇内街道纵横,庙宇、会馆林立。西北部为花园街(不是具体街道名称,是其周围区域的统称),这里曾繁华一时。在花园街的东侧、北门的南部,原有一座陕西会馆,为要姓祖业。

图3 店李口贾鲁河故道现状

图4 朱仙镇大石桥

图5 店李口清代古寨墙残垣

在调查走访中,调查队发现了店李口大石桥上的一些残部件。店李口五组牛五申家中收藏有部分大石桥上的附件,一件桥栏的扶手上部有清晰的纤绳痕迹(图6),还有一些柱础、一通石碑 (上部字迹已磨损)等。牛五申的邻居,还收藏了一个古建筑上的石门砧。此外,五组王刘成曾亲眼看见北门外大石桥桥栏上的刻字,一面为“祥符”,一面为“中牟”,均为阴刻,每个字的直径约为10厘米。中牟县原政协委员秦永存家,现存有一块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与大石桥有关的石碑,近正方形,边长约50厘米,其碑文如下:“店李口石桥北边西旧有送子土地神祠一座,四方凡有祈祷无不灵应,自二十六年杨桥决口,殿宇倾圮,遗者仅有故址,兹附近善士协力重修,今工竣,谨勒石此垂不朽……会首王好有……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岁次戊申□孟冬□旦。”

此外,在八组的冯书记家的庭院内还发现残碑1块、覆莲柱墩1座。石碑上部虽残,但下部仍存有部分文字,大都漫漶不清。其碑文如下:“……之臣观□于雍正元年,□水冲渰鱼二年泰雨烈风□□□□□……而拜殿□□像妆梁栋垩地已墁矣格扇明柱油□□台用□……永垂不朽云□□□□□豫省祥邑□子许耀宗撰文并书丹……”落款为“庙主秦永祥住持僧智洺,徒 慧兴”。覆莲柱墩高约45厘米,直径约40厘米。另,调查队在店李口的中东部还发现了一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石碑。

图6 店李口村民收藏的石碑及建筑构件

昔日的店李口,作为贾鲁河边上有名的水路码头和商埠集镇,客商云集,经济繁盛,一时成为中原名镇。这些客商来自五湖四海,大都在店李口定居下来,至今村内仍有 50多个姓氏,如要、崔、张、胡、关、詹、范、秦、朱、王、李、冉等姓。另外,村内至今还有一些来自越南、缅甸等国客商的后裔,由此也可一窥店李口镇曾经的繁荣景象。后因遭受黄河水患的巨大毁坏,已演变为今日的普通村庄,千亩良田也变成了沙荒滩。1951年,中牟县第一区政府为在邵岗村建房,发动群众到店李口扒大石桥及周围建筑物上的砖块,地表建筑毁坏殆尽,故人们戏称店李口为 “扒一圈”。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村民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并创建了农历“一、四、七”的定日农贸集会,店李口成为中牟、开封两县交界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村民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猜你喜欢

故道集镇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黄河故道
集镇幼儿家庭教育联盟建设的行动研究
秋风吹彻(组诗)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集镇饮水安全工程建筑物设计要点分析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