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文,让我发现了中华文化之美”
2019-06-27任燕飞徐烨
文/任燕飞 徐烨
说起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北京大学乌尔都语客座讲师Aftab Azeem(大山)的经历似乎多了一些命中注定和顺理成章。
2007年,刚从巴基斯坦木尔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大山正在考虑人生下一阶段的计划,因为父亲与当地孔子学院的院长熟识,大山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到孔子学院开始了一个月的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体验。对于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巴基斯坦人来说,中文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大山并没有因为汉语学习的辛苦与不易而中途放弃,相反,军人家庭出身的他逐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中找到了兴趣点。“我之前是个很害怕学习外文的人,总怕学不好,但是学习中文让我发现中国的文化是这么有意思!”大山坦言。
谈到当前巴基斯坦的中国文化与汉语教学发展现状时,大山感慨,在巴基斯坦也有一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但只是局限在个别中国特色的节假日中,例如对端午节和春节等零散的泛泛介绍。没有中文的交流对象,也没有环境去了解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山便有了想来中国学习的想法。从零开始学中文的大山背下了当时关于中文的学习教材,并在短期中文研修班中名列前茅。最终,大山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获得了来中国学习的机会。在上海学习两年之后,无法停止学习中文脚步的他回到孔子学院继续申请奖学金,并到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学习中文已有11年的大山对中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多次强调中国历史给他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文献典故中对唐朝盛世的描述,更是让大山印象深刻且颇为震撼。回到现实,学习中文的大山时刻反观自己的祖国。他觉得现在的巴基斯坦发展很像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不仅如此,行走在两种文化当中,他总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发现很多巴基斯坦宗教信仰相通的部分。虽然宗教本身有很多需要约束的地方,但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教育基准,在90%有宗教信仰的巴基斯坦民众中同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拜访过孔子的家乡曲阜之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惊奇地发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穆罕默德的思想殊途同归,不同的人物载体传承一样的真善美。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织与交融数千年。用“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来形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大概也是因为文化根源的相似性在促进双方价值观的融合与发展。
大山在孔子学院
传播文化 教育浸润
“我们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中巴人文交流的事业中来”,大山告诉我们。在巴基斯坦关于中国的知识和信息以及传播途径和资源都非常有限,汉语普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师资短缺,在当地教授中文的老师都是本科学历,去中国走访一个月的经历回到祖国就足以担任中文老师,学识和经验可想而知;课程设置单一,巴基斯坦大学在语言学上只有一个专业设置,且没有语种上的分类。另外,师资的匮乏直接导致招生上缺乏竞争力。
2013年李克强总理宣布开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之后,中巴友好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项目有效推动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两国之间有了更深一步的交流,文化传播作为友谊搭建的桥梁也逐渐在教育改革中被重视起来。在两国经济合作日趋紧密下,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学好中文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已经是巴基斯坦民众的共识。大山告诉我们,目前巴基斯坦民众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为应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巴基斯坦教育部门也已经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小学开设中文必修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对于巴基斯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最大的需求就是如何成功搭建和丰富教育平台,分享教育资源,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对学习汉语有热情。大山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国家层面上,政府需要设立更多合作交流项目,增加人员派出的投入和名额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让国人走出国门去了解中国;民间层面,推动更广泛亲民的文化浸润,通过电视节目、文化活动来让巴基斯坦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生活。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线上教学和传播也是未来可以利用的一个媒介,目前巴基斯坦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是很高,现阶段线上教育还有待推进和发展。
四大名著 可入民心
作为伊斯兰文化之国,巴基斯坦的国民生活中蕴含着土耳其、伊朗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的文化生活还没有机会落地到民众生活当中。在巴基斯坦,很少有中文翻译的影视文化作品,民众多是从国际新闻中得到对中国的片面了解,而且多是经济领域。大山提高了音量,有点激动地说:“作为中国的好邻居好兄弟,‘巴铁’不是不想了解中国文化,而是没有渠道啊!我相信如果能引进像《红楼梦》《西游记》这一类影视作品,国民会非常感兴趣的。民众在影视作品中会找到很多相通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同时也能了解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家庭观的冲突和解决方式,在《西游记》中看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依旧渴望实现为子民谋福祉的崇高理想,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中国古代君王制下的格局和谋略,在《水浒传》中看到一百零八好汉的英姿飒爽。巴基斯坦民众目前对东方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面,大山认为电视剧是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形式,既直观又喜闻乐见。同时,他也很希望把中国历史名著推广给更多的“巴铁”人民,与更多的民众分享中国文化的智慧与芬芳。
共享融合 未来可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巴经济走廊带领下,巴基斯坦人民逐渐打开心扉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说到以后的发展,大山计划博士毕业以后留在北京做博士后,继续深度研读汉语,他始终抱着谦卑的态度在学习中文。说到此时,大山突然又兴致盎然地谈到中医。他告诉我们,他特别喜欢中医针灸,不仅是他,整个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医的理念都非常认同。他们在治疗疾病时更多地选择传统的中医式治疗,拔罐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两种文化又一次在碰撞中展现了共同的价值落点:“天人相应”的朴素世界观是“民相亲”“心相通”的纽带,它将两国人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大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推广的热情。虽然博士期间学术研究任务繁重,但是大山依旧抽出时间来翻译《论语》。他笃信孔子思想是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虽然翻译之路漫长而艰辛,我们相信未来总有一天,《论语》会出现在巴基斯坦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