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2019-06-26王琨
王琨
摘 要:全球治理体系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历经“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一直处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零和博弈的世界秩序,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发展,但也充满着动荡与战争。
当今世界,新兴大国崛起要求更多话语权,而全球治理面临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新情况,旧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开始探索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全球治理的完整理论起源于《天涯成比邻》报告中,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治理”理论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中,他认为治理是一系列在管理方面的机制。对于全球治理的组成要素,俞可平则从从五个方面来考量,包括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
在一定意义上说,全球治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以各国政府为主体,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利益集团并存的的多元主体,秉承一定的价值理念,通过协商条约、规则达成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危机及其他国际性事务,调节各方利益或冲突,满足世界不同层次的需求等,,达到国际范围内“善治”的一系列行动或措施。
二、旧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力不从心
1.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带来挑战
新兴大国诸如中国、南非、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上升。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意识到新兴国家对于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新兴国家的参与,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不能获得真正有效解决。国家实力的变化需要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拥有更多话语权。
2.价值观的缺位
和平、发展、民主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价值观,但冲突与合作永远伴随人类社会。零和博弈思维的理论来源于“西方中心论”,根据“西方中心论”,世上一切事务均要向西方看齐。在零和博弈的思维的主导下,世界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愈发强势,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在这种体系内不能长足发展;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文明是全世界价值和规范的追求。零和博弈思维使“中心”国家对“非中心”的强权政治视为“正义”的行为加剧了全世界范内的动荡。
3.制度机制的缺失、弱化
戴维·赫尔德和安东尼·麦克格鲁认为任何一个治理体系都需要解决好权力问题,防止权力的滥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全球治理在理论上是建立在各种规则与制度的全球治理体系,普遍遵从“丛林法则”,主权国家之间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平等,这种不平等又带来了体系的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又导致体系不稳定,充满动荡。
4.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
全球化使各国利用比较优势,从商品和贸易交往中都能获利。然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制定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在规则制定之初,就掌握着利益的分配权和支配权,贸易交往中常见的剪刀差现象使得发达国家稳定收益,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就处于弱势地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贸易遭受重创,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出现逆全球化的浪潮。这些现象彰显了全球治理在经济领域的不足。
三、“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是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平台,是一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光明之路。
1.“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
古丝绸之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繁荣昌盛、和平发展的道路,然而,在当代,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让中东地区让这个原本“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充满动荡和不安。“一带一路”承载着古中国文明“和为贵”的理念,以和平、合作、共赢为基点,造福各国人民。这一倡议超越了西方传统大国固有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是推动建立與沿线国家安全有序的和平之路。
2.“一带一路”是繁荣之路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带一路”倡议将“五通”合作作为支柱,推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互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机制保障,激发各国创新、发展的潜力。“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理念的贡献,这一理念欢迎沿线各国发展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欢迎互通有无,共同促进而发展,是推动构建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繁荣之路。
3.“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推进“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在地域范围上既表现为与沿线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往来,还表现为在进一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新空间,其内容也更具有开放性,“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仅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局部开放,包括资金、技术、金融、产能、创新、绿色环保等方面宽领域的开放。“一带一路”是一条跨区域、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之路。
4.“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范围和领域广泛而开阔,在国际合作形式上逐渐以合作研究为主,并通过建立科技合作平台,为合作交流奠定坚持的技术基础;“一带一路”推动了与沿线国家在诸如互联网技术、大数据、量子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合作,用创新驱动各国经济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和交流,“一带一路”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度发展的创新之路。
5.“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坚持包容开放的的心态,坚持文明互鉴,坚持在和而不同中“百花齐放”。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聆听各国的声音,在谋求中国发展的同时,绝不做以邻为壑之事,也绝不以牺牲他国利益而发展自己。“一带一路”是在与沿线国家寻求利益切合点而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
四、“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治理的实践探索创新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在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绿色与清洁等方面的不足;“一带一路”作为新时代中国对于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实践探索,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治理机制方面
全球化浪潮,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从全球治理的历史角度看,西方传统大国依靠其长期积累的经济、政治、科技等优势,主导着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权,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全球化进程中,更是扮演着主要角色。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基于当今全球治理弊端日益凸显、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以“五通”为支撑,坚持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充分调动包括沿线各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与以西方为“中心”来维护西方国家利益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沿线各国共同参与探寻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满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利益诉求。
2.治理理念方面
当代的全球治理价值观主要为美国倡导的“普世价值”,而自由、民主等观念都建立在自由、民主等观念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同治理的理念,在治理方式上更突出民主、平等;“一带一路”超越赢者通吃的小集团理念,倡导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全面发展;“一带一路”摒弃国家实力至上的传统国际关系理念,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尊重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各异、民族成分众多的多元化格局,秉持开放包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行。与西方在安全观上强调大国争斗、结盟对抗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做为一种新的安全理念,不附加任何条件,致力于谋求与沿线国家协同发展,通过经贸合作,逐渐扩大到安全领域,逐步形成一种范围由小到大的安全合作机制,“一带一路”通过探寻国家共同利益,协同保障合作安全。
3.治理主体和内容方面
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关注维护西方利益,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建共商共享,打造基于沿线国家协同参与的共同治理体系,与沿线国家的政策实施战略对接,这种政策对接遵从自愿平等。西方在零和博弈思维指导下,目标是维护西方国家抑或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单方面的利益,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建共享共商原则,目标为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使全球治理主体在平等参与基础上更具广泛性。
而在全球治理内容上,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以维护西方利益为重,常常又附带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影响获得贷款国家的货币政策,也不管这会不会损害所贷款国家利益,使很多国家即使获得贷款也遭受伤害。而“一带一路”倡议在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合作基础上,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序引导支持对外投资。通过互通有无,实现合作共赢。使全球治理内容更具广泛性。
4.治理效果方面
停留在旧思维框框下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只会导致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进一步加深。我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实现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区域合作倡议,自提出以来,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与繁荣,加强了文明的包容互鑒,是改革和完善全区经济治理体系的伟大战略尝试。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以伙伴关系同沿线国家共同谋求发展,致力于提供全球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通铁路形成‘一轴、二支、六线格局”,这为同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提供了重要保障,满足了公共产品供应急缺的情况,有助于实现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5]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何亚非.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译.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曹荣湘、龙虎等译.治理全球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姚巧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中国方案[J].学习论坛,2018第8期
[10]叶险明.“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关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三个前提性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