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实践探索与经验研究

2019-06-26李南凯赵今明李红兵肖玲玲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试验区示范区建设

文/李南凯 赵今明 李红兵 肖玲玲 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一、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十年发展历程

1.创建起步阶段(2008—2010年)

2008年10月,在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布局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的战略任务,启动合芜蚌试验区建设。2009年12月,合芜蚌试验区部际协调小组成立。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2010年,合芜蚌试验区的3个高新区全部进入“国家队”。这一阶段,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合芜蚌试验区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2.先行先试阶段(2011—2015年)

2011年7月,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进入国家“3+1”示范区序列。2011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推进暨重大政策试点启动大会,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安徽省财政厅等部门出台了7个相关配套细则,形成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1+7”政策体系。2013年,合芜蚌试验区享受与北京中关村等3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合芜蚌试验区列入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合芜蚌试验区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这一阶段,国家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合芜蚌试验区推广应用,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也制定了系列配套政策。

3.创新改革阶段(2016年开始)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合芜蚌由“试验区”升级成为“国家级示范区”。2016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国家实施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也以合(肥)芜(湖)蚌(埠)地区为依托在安徽系统推进。2018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策源地。这一阶段,合芜蚌示范区扮演着新的角色,肩负着新的使命,必将为创新中国注入更多活力,也必将谱写新时代全面创新改革的新篇章。

二、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十年实践探索

截至2017年底,合芜蚌示范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的28.25%,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的56.22%,获授权专利占全省的55.9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64.08%。2017年,研发资金投入占全省的62.3%,拉动全省增幅11.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0.2%,显示了合芜蚌示范区在安徽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1.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707.97亿元,占全省的53.2%,对合芜蚌三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达46.6%。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先进成熟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

2.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334家,是2008年的1.65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23家,是2008年的6倍,已成为引领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17年底,合芜蚌示范区拥有企业技术中心527家,是2008年的3.66倍。合芜蚌示范区内企业获授权专利25168件,占示范区专利授权量的77.28%,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凸显。

3.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加快高新园区建设。截至2017年底,合芜蚌示范区共有高新区6个,其中国家级3个;高新技术企业数1344家,占全省的31.18%;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8个。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17年底,合芜蚌示范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176家,较2009年增长6个百分点;科技企业孵化器74个,是2008年的3.36倍,其中国家级15个,是2008年的3.75倍。

4.推进科技金融融合,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服务模式。芜湖打造“核心企业+平台+银行”的应收账款供应链线上质押融资的“奇瑞模式”。蚌埠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双创。合芜蚌三市分别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上市企业数量逐年增长,2017年达57家,较2008年年均增长4.4%,上市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过50%。

5.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吸引高端人才资源集聚

2009—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院士工作站数及其柔性引进院士数稳步增长。院士工作站由2009年的4家增加到2017年的93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人数从2009年的7人增加到2017年的106人。

6.促进创新资源流动,积极推动开放协同创新

积极开展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合芜蚌示范区吸纳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在区域联合攻关、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联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打造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合芜蚌示范区技术合同登记17204项,成交额213.20亿元,同比增长14.94%,占全省的85.43%。

十年来,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创新载体、平台和人才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次之,蚌埠相对较弱,导致创新成果分布不平衡。二是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缺少专业的服务机构,科技成果内部转化不足。区域人才争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三、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启示

1.抓创新,必须登高望远,具有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

要明确自身的位置和努力方向。建设伊始,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合芜蚌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争取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要善于发现机遇和挑战,居安思危。建设初期,合芜蚌试验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合芜蚌试验区要按照“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速成果转化为核心,以示范带动全省为目标,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为全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科技支撑。

2.抓创新,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一以贯之,做到善始善终

自2008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至7亿元专项资金,在合芜蚌试验区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等“六大工程”。从“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安徽省自选动作,到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再到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合芜蚌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真实写照。

3.抓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切合地方实际,彰显区域特色

合肥发力原始创新。合肥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合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瞄准世界前沿,做强基础研究,大力建设高端协同创新平台,以抢占制高点为目标,将研发、人才、产业、资本融合起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芜湖聚焦新兴产业。芜湖市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机器人、新型显示两个产业已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蚌埠振兴传统产业。蚌埠坚持以转型升级引领工业强市,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以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优势和特色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4.抓创新,必须协调推进,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合芜蚌示范区围绕创新发展需求,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众智众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促进科技难题攻坚和成果转化。通过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芜蚌示范区更好地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组合,更有效地贯通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实现了比传统产学研合作更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

5.抓创新,必须开放合作,加强互鉴交流,促进共赢发展

合芜蚌示范区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交流等方面开创新局面。坚持东向发展,实现了加入长三角地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目标,并在更广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建立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互动,构建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6.抓创新,必须落细落实,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取得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从点滴做起,从具体事抓起,落细落小落实,正是合芜蚌示范区创新发展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着眼于创新链上中下游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合芜蚌示范区下大气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科研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提升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感。

四、未来合芜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望未来,合芜蚌示范区建设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承载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新动能重大使命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要在区域发展中确立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坐标,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安徽实践和创新方案。

1.在新时代战略定位上把准脉

面向新时代,合芜蚌示范区无疑要在更高的站位上确立新的坐标,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一要在全国19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打造品牌。合芜蚌示范区应加快塑造以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引领、以产业创新为重心、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和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为方向的新型发展模式。二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特色。合芜蚌示范区同时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国家支持的重大战略平台叠加,应更加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创新试点任务。三要在“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中树立标杆。合芜蚌示范区应紧紧围绕产业创新这一重点,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区域性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争取更大作为。

2.在跨领域开放融合上出新招

合芜蚌示范区要从差异性、包容性、协同性等角度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发挥“1+1+1>3”的效应。一要加强省级宏观调控。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着力形成“三城三区多园”联动,联接皖北、皖江、皖南等安徽省其他区域,辐射带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格局。二要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建议省级设立合芜蚌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创新合作网络等建设。三要制定产业发展指南。建议围绕能源与环保、健康与民生、信息与计算、材料与制造等领域,分类制定合芜蚌示范区产业专项发展指南,明确不同区域重点支持产业方向和产业链环节,引导错位发展,合作共赢。

3.在高质量绿色发展上当龙头

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合芜蚌示范区未来发展的主线。一要运用全球视野建设人才特区。依托国内外专业机构和大院大所合作,加速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改革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和居住证制度。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人才。二要深入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坚持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双创孵化载体建设,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完善评估机制、孵化机制、加速机制,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群落和创新集群,力争涌现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三要深化对外开放创新合作。重点聚焦前沿科学领域和优势领域,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共同体。加强科学基础设施技术溢出,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和科技资源互联互通。依托合芜蚌示范区推进安徽自贸区申建承接工作,推进建设一批中外国际合作园区,全面提升国际开放合作水平。

猜你喜欢

试验区示范区建设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18个自贸试验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