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水力冲孔增透技术实践与应用
2019-06-26邓东生彭行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文/邓东生 彭行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安能煤矿10918工作面的接替面10907工作面在10918工作面回采结束3个月才能完工,矿井面临采掘接替失调,主要原因是抽采钻孔施工质量差、顺层钻孔条带预抽效果不理想,导致煤巷月度进尺缓慢。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煤矿采掘接替及安全生产。为此,在安能煤矿开展了高压水力冲孔、“两堵一注”及“带压注浆封孔”的试验,以解决煤巷瓦斯预抽时间长、评价单元允许掘进距离短等问题。
一、基本情况
安能煤矿为贵州大西南矿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保留矿井,生产规模为30万吨/年。C9煤层厚度1.20~2.81m。煤层结构简单,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全区稳定,一般不含夹矸。10907回风巷掘进工作面C9煤层煤层平均厚度2.4m,煤层倾角为3°~7°。C9煤层距上覆C8煤层11.51m,距下伏C12煤层43.01m;顶板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粘土岩,并富产植物化石。附近巷道实际揭露无断层,区内地质构造简单。
C9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倾向为三类,属不易自燃煤层。C9煤层坚固性系数 1.87,透气性系数 2.391~2.542 m2/MPa2·d。
10907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北面为10907采面,距10907运输巷153m,南面为未采区域,东面为一盘区三条开拓大巷,西面为二盘区采空区。10907回风巷沿煤层走向布置,设计长度为516m,断面10.4m2,采用放炮掘进,锚网支护顶板,已掘49.8m,剩余466.2m。
二、试验前顺层钻孔施工情况
10907回风巷采取顺层钻孔条带预抽的瓦斯治理方式,顺层钻孔控制巷道两帮轮廓线外各15m范围,工作面前方90m范围。钻孔设计数量27个,终孔间距3m;允许进尺距离50m,保留超前距距离40m。钻孔施工设备为ZYJ-750型液压钻机、φ75mm钻头及φ50mm螺旋钻杆,钻进过程中采用水力排渣。钻孔封孔方式为马丽散两堵,每孔封孔长度8m。
三、优化施工工艺
1.钻孔设计
顺层钻孔优化设计后,循环允许进尺距离70m,保留超前距距离20m,钻孔其他参数不变[1,2]。
2.钻孔施工加强措施及成型保障
施工设备依旧为ZYJ-750型液压钻机。但为保障钻孔成型完好,首先对钻机进行加固,增设2个立足(见图1),减少施工过程中钻机偏摆幅度;其次钻孔在第一次钻进和之后的扩孔过程中,钻压保持稳定,匀速钻进,提高钻孔平直率;施工过程中密切观察孔口水力排渣情况,及时调整供水量,确保排渣顺畅、彻底。为增强钻孔抽采效率,加大钻孔孔径,开孔选用φ75mm钻头施工,钻孔施工到位后,换φ94mm钻头进行全程扩孔[3,4]。
图1 钻机加立足改进
3.水力冲孔增透
为增加煤层透气性、排净钻孔内煤渣及减少钻孔封孔时下封孔管的难度,采取高压水力冲孔增透技术,水力冲孔采用型号为W(GRB)315/31.5的矿用乳化泵站供高压水。
表1 10907回风巷抽采瓦斯浓度对比
钻孔扩孔至孔底后,打开高压供水阀,加大转速,对孔壁煤层进行高压水力冲洗的同时,慢速退出钻杆[5-7]。冲孔钻孔长度48~75m,单孔冲出煤量7.20~12.39 kg/m。
4.“两堵一注”及“带压注浆封孔”
钻孔注浆时采用多次加压注浆,水泥浆比例按水灰比0.8∶1配比浆液;该循环所有钻孔倾角均为0°或以上,钻孔注浆至回浆管返浆后,间隔20min左右再从回浆管继续注浆,压力要求达到3~4MPa,次数不少于2次。每个孔注浆结束至少24h后方可合茬抽采,以确保钻孔内水泥浆能够充分凝固[8]。
四、抽采效果考察
1.单孔瓦斯抽采浓度考察
抽采钻孔优化前后抽采浓度见表1。试验前顺层钻孔单孔平均抽采浓度23%;采用“两堵一注”“带压注浆封孔”及水力冲孔增透等措施后,单孔平均抽采浓度达到41%,单孔抽采浓度提高了18%。
2.单元瓦斯抽采量考察及对比分析
优化前钻孔控制范围内煤层瓦斯资源总量为166909.4m3,抽采时间32天,预抽瓦斯量为115117.88m3,瓦斯抽采率68.9%,最大残余瓦斯含量为6.9193m3/t。优化后钻孔控制范围内煤层瓦斯资源总量为173713.88m3,抽采时间20天,预抽瓦斯量为113492.74m3,瓦斯抽采率65.3%,最大残余瓦斯含量为6.5321m3/t。两者对比,单元抽采达标时间缩短12天左右。
五、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水力冲孔、“两堵一注”及“带压注浆封孔”新工艺,有效提高了单孔抽采效率,单孔瓦斯抽采浓度由23%提高到41%,单孔抽采浓度提高了18%;缩短单元瓦斯抽采达标时间,使工作面提前回采,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本文系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石门揭煤突出灾害微震监测技术与应用”(1804a08022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