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9-06-26李瑞芳

陕西水利 2019年5期
关键词:忻州市农田水利管护

李瑞芳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孙家坪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西 五寨 036200)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灾害,应对恶劣极端气候的中心环节,其高效运行关系着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产值,还能科学分配区域水资源,提高各行各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状况和运行管理效果,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也与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1],深入研究现阶段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现状,针对共同性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围绕忻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展开分析。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倚太行山,西临黄河,南接太原、阳泉、吕梁,北邻朔州、大同,总面积25143 km2。全市南北长约170 km,东西宽约245 km,总面积2.515 万km2,占山西省总面积的1/6。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75 mm,年平均气温4.7℃~8.8℃,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际差异更大。降水在空间上的表现是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川少。河流大多属汾河水系,主要有黄河、汾河及滹沱河(海河支流)等。农田灌溉用水量4.29 亿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4.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有中型以上32 处,有效灌溉面积10.4 hm2,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5%以上。

2 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评价模型建立

2.1 管护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系构建方法,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指标决定选取工程条件、农户参与程度、政府管理和灌溉效果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效果的影响因素。确定后的指标集见表1。

表1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指标体系

2.2 SEM 模型构建

SEM模型通过运用相关系数和协方差矩阵,表达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表征变量间的相互关联,且允许测量误差存在,适用性较好。结构模型由结构模式和测量模式组成。测量方程用于评估观测变量,定义变量程度,方程形式见式(1)和式(2):

结构模式的作用是建立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功能类似于路径分析模式,方程见式(3):

式中:X 和Y 是观测变量;ξ 和η 是潜变量;Λχ、Λγ、B、Γ 是路径系数矩阵;δ、ε、ζ 表示误差变量。

2.3 模型评价

使用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对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进行评价,通常情况,RMSEA<0.1 表示可以接受拟合,若RMSEA<0.08 则表示拟合情况较好,抵御0.05 则表示拟合情况非常理想。其定义公式见式(4):

通过调查评价,将影响因素定量化输入模型,计算不同区域农田水利工程的总成效即可得出工程管护条件的定量评价指标,即无量纲数总成效。总体而言,总成效计算分数越高表明此工程的管护效果越好。使用GIS 软件将计算结果按照区域分级绘制,为决策者提供直观评价图,这就为定量、科学评价某一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效果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法。

3 农田水利设施评价结果及存在问题

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并结合走访调研发现,忻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状况不容乐观,总成效均低于21 分,属于问题较为突出情况。

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的思想未得到根本扭转;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已建配套工程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同时工程规划和设计理念较为了落后,管护机制不完善,农民用水协会发挥作用不突出等。

3.1 思想观念落后

经计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得分较低。调研发现,当地包括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单位和用水协会等均存在“重建轻管”的思维传统。一方面,高标准建设的工程由于后期管理缺失,村民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没有专人看护,缺少维修资金等造成工程运行不善,甚至闲置等。

3.2 设施老化

模型的二级指标“工程完好程度(X4)”评价结果最低。调研发现部分渠道长期没有疏浚过,干渠、支渠老化损坏严重,大渠变小渠、长渠变短渠、深渠变浅渠、渠系变耕地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5,灌区渠系破损不堪,大部分土渠已淤塞不通。小水库、小塘坝淤积,损坏;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渠系建筑物破损,灌溉成本高,面积逐年萎缩。

3.3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水利投资的主要取向是提高大江大河抗洪能力、大中型水库除险保安和大型灌区改造,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应有投资标准甚少。另一方面,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林业、农发等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加速方面缺乏协调机制,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时有发生。

3.4 体制机制不完善

综合而言,模型的二级指标中“水利行政主管部门(X2)、投入人力(X5)和认知程度支持程度(X6)”均体现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农村水利工程现行管理体制,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农村水利建设基本上是以“投劳为主、投资为辅”,很多农村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权、责、利关系未理顺,管理工作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无操作运行规程或违反规程运行,无必要的运行资料,缺乏工程管理知识,大部分管理人员注重经济效益,只管灌溉、养鱼,其他如工程维修、设备更新等都被忽视。

3.5 规划设计标准落后

部分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理念陈旧,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与当地需求不适应,同时建设过程中未考虑环保和生态问题,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小水库水塘建造后改善的灌区面积达不到设计指标,田间配套工程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防洪排涝需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4 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应对策略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且有规律可循[2]。结合农业生产基本特点,应全面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逐步完成农业灌溉向规模化、效益化的转变。

(1)坚持政府主导,投入先行,多渠道融资助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扶持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经营大户等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2)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先行,持续加快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高标准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年度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水利短板,集中连片治理,系统综合治水。

(3)重视政府和农户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决策方面的协同能力,进一步明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理顺体制机制。

(4)坚持建管并重,有的放矢,持续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后管护实效。紧紧围绕当前管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维护经费、培育市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明、体制不顺、建管脱节、权责分离等问题。

5 结语

结合忻州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现状,提出科学评价管护现状的模型评价方法,归纳出忻州市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层面、资金层面和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改善工程管护的应对策略,可为其他地区评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忻州市农田水利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忻州市沙棘育苗技术
美丽乡村行——走进忻州市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忻州市强力推动药茶产业发展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坐在家里能养鸡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