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五言诗与家族、地域之关系——以对钟嵘《诗品》的统计分析为核心

2019-06-26宋佳俊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言诗钟嵘谢氏

宋佳俊



汉魏六朝五言诗与家族、地域之关系——以对钟嵘《诗品》的统计分析为核心

宋佳俊

(上海师范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234)

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潮、文学变革往往是由精英士人所引起或完成的。而“学在家族”的六朝社会,精英士人群体大多出生于世家大族,五言诗相较四言诗而言,作为一种题材,它的主要创作者和引领者也多是精英阶层,故而也多出于家族之中。《文选》对于诗人的选诗情况和诗评家对诗人的品评相互参照,是对六朝诗歌价值评判的正确方法。把《诗品》中120多位诗人按同家族的人归类,发现汉魏六朝的五言诗具有典型的家族色彩,这与钟嵘士族出身、熟悉谱牒学有关。进而统计《诗品》中诗人的出生地,发现汉魏西晋之时,诗人的出生地大体以政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后东晋南朝,随着侨姓家族的南下而呈现自北向南的发展趋势。

《诗品》; 谢氏家族; 地域; 侨姓士族; 吴姓士族

一、与汉魏六朝诗歌相关的计量分析

学界对汉魏六朝诗歌价值判断和诗人品第裁定,多依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为是。但是“历代文章得失,后人评论每不及同时人评论之确切。”[1]故时有争议。随着各大古籍数据库的建立,计量分析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大辅助和补充手段,“也成为使学术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的重要途径。”[2]但大数据追求共性的同时往往会掩盖个性,如《文选》选江淹五言诗32首,选曹植五言诗22首,不能仅因选诗的数量,而断言江淹的诗歌地位高于曹植。因为所选江淹32首诗中,拟古诗就占30首,其他类仅2首,这只能说明江淹的拟古诗成就卓然,但在诗歌题材开拓以及艺术水平上不及曹植。所以笔者认为把诗选家对于诗人的选诗情况和诗评家对诗人的品评相互参照,是对六朝诗歌价值评判的正确方法。萧统《文选》以选五言诗为主,钟嵘《诗品》只品五言诗。他们所选、所评对象几乎涵盖了整个汉魏六朝优秀的诗人。另外,萧统、钟嵘都是梁代人,审美标准差异不大。因此,选择《文选》和《诗品》二者互为参照相比《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更为适合。以萧统《文选》选诗数量和钟嵘《诗品》的品第为基础,再参考刘勰等人的看法,我们大体可知该诗人在整个汉魏六朝五言诗中的创作地位。

在这一方法指导下,笔者进行了统计,发现萧统《文选》五言诗的诗人共58位,五言诗共360首。而这58位诗人中,仅有4人没被钟嵘所评,他们分别是:王康琚(1首),徐勉(1首),司马彪(1首),何敬祖(2首),其余54位诗人均被《诗品》所品评。为了更好地比较,笔者又将这54位诗人在《文选》中五言诗数量做一个统计,排在前12位的分别是:陆机(48首)、谢灵运(40首)、江淹(32首)、曹植(22首)、谢朓(21首)、古诗(19首)、阮籍(17首)、鲍照(17首)、颜延之(18首)、沈约(13首)、左思(11首)、张协(11首)①。(见表1)

表1 钟嵘《诗品》所选上品诗人对应《文选》选诗篇数情况表

如表1所示,钟嵘所选上品诗人中,《文选》选诗也不少,只有李陵、班婕妤、潘岳没有超过10首。钟嵘上品12位诗人中,汉代3人(古诗算一人),魏(3人),西晋(5人),宋(1人);萧统《文选》选诗数量排行前12位:汉(1人:古诗)、魏(1人)、西晋(4人)、宋(3人)、齐(1人)、梁(2人)。对比不难发现,钟嵘更加崇古,他认为,大体可以以谢灵运为分界点,最优秀的诗人都是谢灵运之前的。从他在《诗品序》中批评宋齐以来用典隶事之风,也可看出他这一观念,其云:“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3]228又其批评近世士人过于追求声律,其云:“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3]452而对汉魏诗人评语中多有溢美之词。而萧统更重近世,《文选》选诗数量排行前12位诗人中,有6人是谢灵运之后的。这种差异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说二者在优秀诗人选取上略有差异,那么对汉魏六朝以来表现并不出色的诗人的看法,他们几乎保持了一致。钟嵘39位下品诗人中,萧统仅选了5位诗人,分别是:虞义(1首)、欧阳建(1首)、枣据(1首)、缪袭(1首)、殷仲文(1首),其余34位下品诗人均不见萧选。这表明,萧统也认为,这些诗人当居下品。又钟嵘上品12人中,西晋诗人5人,萧统前12位诗人中,西晋诗人4人,二人都没有评选东晋诗人入上品。我们可以据此推之:在齐梁人看来,西晋是五言诗发展的重要阶段,成就也颇高,而东晋诗歌不兴。在这一点上,钟嵘和萧统保持了一致,刘勰《文心雕龙》观念也大体一致,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云:“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物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袁孙以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②

我们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后人存在争议的问题[4],如一直不满钟嵘将陶渊明置之中品的做法。从表1可知,《文选》选陶渊明五言诗8首,他并不比同时代鲍照(17首)、颜延之(18首)多,与上品之阮籍(17首)、陆机(18首)也有一定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勰《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也是很合理的③。以萧统选陶渊明五言诗的数量来对比钟嵘将陶渊明诗置于中品的作法,应该是符合陶渊明在梁代五言诗坛的地位的。只是后来,随着陶渊明诗歌地位的上升,后人逐渐开始指责钟嵘品评不公,大概也只能算作是以今律古。

由上可知,钟嵘对汉至梁以来的诗人、诗风的把握大体是符合齐梁诗坛的主流态度,在总体上我们应该肯定钟嵘的评价。

二、五言诗与家族之关系

钟嵘生活在一个重视家族、重视门第的社会,他所选取的对象也几乎都产生于这样的社会(算上“古诗”,汉代仅7人)。钟嵘是士族出身[5]18,他的老师王俭是一个谱学家,据《隋书·经籍志》载王俭撰有《百家集谱》,故而钟嵘承袭其师王俭的谱牒学问也是可以想见的[6]。钟嵘出生身于颍川钟氏,其家族在汉、魏、晋、宋、齐、梁之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5]18。不过到了齐梁,士族渐渐走向没落,庶族也凭着自己的才能迈向仕途、获取社会地位。作为士族名门后裔,面对这种情况,他多少有点恐慌,于是上书梁武帝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骑都塞市,郎将填街。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职唯黄散,犹躬胥徒之役。……臣愚谓诸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浇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7]钟嵘对天监以来门第贬值、士庶不分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他正本清源、标榜士族的想法也就应运而生了,那么在得意之作——《诗品》中表现出重视家族、重视门第的观念亦是情理之中。笔者对122位诗人进行统计(古诗因不明作者,姑不算入其中),将其按家族门第进行分类排列,详见表2。

表2统计的63人,占《诗品》诗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这63人中,父子有9对,兄弟有10对(包括兄妹),祖孙有5对(其中包括祖姑、从祖父、高祖),从叔从弟有10对。这表明在汉魏六朝社会,一个家族中如果出现一位诗人的话,那他往往并不是单独出现的,会有兄弟、儿子、孙子作为传承。尤其是上品12人中,其中有7人在中品、下品都可以找到与之同家族的人,他们分别是:班婕妤、曹植、阮籍、陆机、潘岳、张协、谢灵运。而钟嵘在论述中也很注重这些关系,经常父子兄弟并称。如《诗品序》中就称“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钟嵘也尽可能将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并条品评,统计如下:秦嘉和徐淑夫妻,谢混和谢瞻叔侄,魏武帝和魏明帝祖孙,嵇绍和嵇含叔侄,傅玄和傅咸父子,宋孝武帝、宋南平王铄和宋建平王宏为兄弟。另外在具体的品评中,钟嵘也注重上述亲属关系之间的相互比较,如品陆云诗称:“清河之方平原,殆如陈思之匹白马。于其哲昆,故称二陆。”品徐干诗称:“白马与陈思答赠,伟长与公干往复。”品魏武帝和魏明帝时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叡不如丕,亦称三祖。”品张载诗称:“孟阳诗,乃远惭厥弟,而近超两傅。长、虞父子,繁富可嘉。”品齐仆射江祏诗称:“祏诗猗猗清润,弟祀,明靡可怀。”同样,钟嵘在溯流别的时候,很注意家族内部之间的诗风传承。如其在品谢朓时称其源出于谢混,品宋孝武帝兄弟时称其诗为刘铄、刘宏所追慕,品颜测称其深宗颜延之,等。可知钟嵘对于这些家族关系把握是十分准确的,这与他深谙六朝谱牒学不无关系。

《诗品》的诗人家族有17例家族无考:上品1例(古诗算一人),中品4例,而下品则有12例。从数量上占总人数比例不大,即剩余的106位诗人家世较为清晰。就现流传的史书来看,往往世家大族家世清楚,而那些小的家族,地位低微,无人为其立传,故而流传至今,不可考。如果我们以此推测,钟嵘在品评123位诗人时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世家大族,不然不会出现这么多家世清晰的诗人。虽然上品、中品、下品在人数上是按12:39:72的比例进行的,但是出现1:4:12这样的比例失衡的情况,则反映出越到下品,家世越不清晰,家族越不显耀。依表2对家族与家族进行比较,排在第一位的是陈郡谢氏,其中共有8人入选,上品1人,中品5人,下品2人。排在第2位的是谯国曹氏,共有6人入选,上品1人,中品1人,下品4人。从五言诗创作数量来看,陈郡谢氏以72首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是吴郡陆氏,第三是济阴江氏,第四是谯国曹氏,之后则是琅琊王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文选》中济阴江氏全部是江淹诗歌,而江淹32首诗中,30首是拟古诗,故而其仅在拟古诗方面的数量较多,实际诗歌成就并不如谯国曹氏。吴郡陆氏50首中陆机一人就占48首,从诗人数量以及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来看,仅陆机一人而已,整体的影响力,似乎也不及谯国曹氏。无论如何,我们以统计学分析钟嵘品诗和萧统选诗情况,陈郡谢氏在整个汉魏六朝以来,五言诗的创作都是独领风骚的,其后的吴郡陆氏、谯国曹氏亦熠熠生辉。但曹氏家族的五言诗地位也仅在曹氏显赫时较高,在司马氏篡权夺位之后,随着家族的衰弱,诗歌地位也一蹶不振,其后,仅曹摅一人而已。曹道衡曾统计高门士族文集数量,并得出“大体上当一个家族鼎盛之际,其族人的文集往往著录较多,而当其衰败之后则趋于减少甚至消失。”[8]诗歌发展亦同此理。通过上表中不难看出,家族强盛时,诗歌最兴盛。尤以曹、谢两族最为典型,在曹魏时,曹氏一族家族势力达到顶峰,五言诗创作上也是达到高峰。在司马氏篡位之后,曹氏一门遭到大规模的屠戮,斩断了曹家的文脉,后世仅曹摅一人而已,且位居下品。谢氏亦同此理,东晋谢安淝水之战后,谢氏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其家族五言诗人、五言诗数量迅速壮大,但刘宋以后,就慢慢衰弱,至齐梁时,仅谢超宗一人而已。因此,不难发现,家族的兴衰与五言诗的发展息息相关。

表2 《诗品》122位诗人家族、门第情况统计表

(续)表2 《诗品》122位诗人家族、门第情况统计表

序号人物朝代家族品第亲属关系 32应瑒魏汝南应氏下品应瑒弟:璩。 33应璩魏中品 34颜延之宋琅琊颜氏中品颜延之子:测。 35颜测齐下品 36袁宏晋陈郡袁氏中品 37袁淑宋中品 38袁嘏齐下品 39王僧达宋琅琊王氏中品王僧达侄:王微王僧达从孙:王融。王融从叔:王俭。 40王微宋中品 41王融齐下品 42王俭齐下品 43王屮齐下品 44鲍照齐东海鲍氏中品鲍照妹:令晖 45鲍令晖齐下品 46鲍行卿梁下品 47范晔宋顺阳范氏下品范缜从弟:云。 48范云梁中品 49范缜梁下品 50傅玄晋北地傅氏下品傅玄子傅咸,傅亮的高祖:傅咸。 51傅咸晋下品 52傅亮宋下品 53刘骏宋彭城刘氏下品孝武帝刘骏四弟:刘铄、刘骏七弟:刘宏。 54刘铄宋下品 55刘宏宋下品 56丘灵鞠齐吴郡丘氏下品丘灵鞠子丘迟。 57丘迟梁中品 58张翰晋吴郡张氏中品张永从侄:张融 59张永宋下品 60张融齐下品 61江祏济阳江氏 62江淹梁中品 63江洪梁下品

在《诗品》中,并不是政治越显赫、家族地位越高,诗人的地位就越高。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六朝以来相互比肩的家族,自古有“王谢”之称。但相比之下,琅琊王氏一族在五言诗创作上,似乎不及陈郡谢氏。仅有5人为钟嵘所评,没有上品,2人中品,3人下品,从数据看,琅琊王氏五言诗创作上,表现一般。如果说钟嵘有个人偏见,不妨再根据萧统《文选》对王、谢二族的五言诗选录情况统计作分析,琅琊王氏:王微诗1首,王僧达诗2首,合计3首。陈郡谢氏:谢瞻诗5首,谢灵运诗40首,谢惠连5首,谢混1首,谢朓21首,合计72首。从萧统《文选》选诗数量看,琅琊王氏相比陈郡谢氏差异更大。如果说选诗本身也是一种批评的话,那么在五言诗的创作上,琅琊王氏不如陈郡谢氏,萧统和钟嵘的观点是一致的。从政治的延续来看,琅琊王氏比陈郡谢氏兴盛得早,且衰弱得晚。曹道衡指出:“和陈郡谢氏相比,琅琊王氏的高门地位维持较久。……皇帝选择儿媳,最重门第,由此亦可见谢氏的地位逊于王氏。”④据毛汉光对东晋南朝期间官五品以上官员的统计,可知琅琊王氏共171人,陈郡谢氏共70人[9]。谢氏知名较早的谢鲲出仕时还只在王敦帐下任职,琅琊王氏作为东晋的开拓者,其政治地位非谢氏可比,时人云“王与马共天下”,一直延续到梁剿灭“侯景之乱”,王氏家族亦是功不可没。陈郡谢氏家族衰弱比王氏更早,在刘宋一朝就渐趋衰弱。然而在诗歌成就上,尤其在五言诗的创作上,琅琊王氏表现并不像其家族地位那样的出色。如果仅以萧统选诗的数量来看,琅琊王氏五言诗创作整体地位仅仅和山阳范氏相当。

在文学创作上,兰陵萧氏一直以曹氏家族自比,萧子隆、萧纲、萧绎都曾有过“吾家东阿”的美誉。虽说依钟嵘“不录存者”的文学标准来看,基本上萧梁时期的萧氏家族未入品评范围,但萧齐一朝也很重文学。而在萧齐的23年中,仅品萧道成,且居下品。作为兰陵萧氏的萧统,在面对兰陵萧氏五言诗时,竟一首未选。这种毫不徇私的选诗精神和钟嵘颇为相近⑤。故而可见,虽然兰陵萧氏一族很重文学,并且在政治上延绵萧齐和萧梁两朝,但在钟嵘和萧统之前,其家族在五言诗的创作上,成就确实不佳。

大抵诗歌的发展流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家族家风的传承。兰陵萧氏在刘宋一朝是军事武宗起家,在夺权之后,虽然进行一系列的家族文化、诗歌才能的熏陶培养⑥,但是南齐政权仅延续了23年就进入了钟嵘品诗、萧统评诗的时代,故而在《诗品》中未能显现。等到诗歌兴盛之时,已经错过了钟嵘所品诗的时代范围,所以兰陵萧氏的诗歌成就只能在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中体现出来。又琅琊王氏虽政治上延续了整个汉魏六朝,文化也丝毫不逊色于陈郡谢氏,也有像“兰亭集会”这样的文人雅集,但在对后代诗歌培养上,始终不如“乌衣之游”那样的面向家族,也不如谢安教子弟咏雪那样的兴致勃勃,不难看出陈郡谢氏对于家族的文化、对于五言诗歌创作比琅琊王氏更重视。在五言诗创作上看,与其说琅琊王氏不及陈郡谢氏,还不如说陈郡谢氏领先那个时代太多了。通过统计分析《诗品》中的诗人,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家族色彩,而钟嵘则以独特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

钟嵘不但关注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家族内部联系,而且也注意到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家族联姻。汉魏六朝家族之间的相互通婚,不但在政治上巩固了相互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上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吴正岚在《六朝江东士族的家风家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其云:“他们对江东固有的儒家传统以及新兴的玄学和佛学的态度比较接近,同时有些家族之间还有着牢固的婚姻关系的纽带,如张氏、陆氏世世通婚,据现存史料,吴晋南朝时期,张氏与陆氏通婚可考者计有5次,……家族关系的密切,使得这些家族往往具有保持、发展其共同文化的心理。”[10]笔者统计《诗品》因联姻而产生的亲戚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诗品》因联姻而产生的亲戚关系情况表

以上三对是在《诗品》中因家族联姻而出现的姻亲关系,钟嵘将“袁淑与王僧达”“孔稚珪与张融”“刘绘和王融”分别合并,进行并条品评,这说明钟嵘已经注意到了家族之间联姻关系,并且有意识地将他们放置一道品评。除此之外,钟嵘还注意到这种亲属关系对五言诗创作亦有影响,其品张融和孔稚珪诗称:“思光诗缓诞放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德璋生于封溪,而文为彫饰,青于蓝矣。”[3]“德璋生于封溪”即指孔稚珪诗源出于张融,因张融曾任过封溪令。

通过分析钟嵘《诗品》,我们发现,汉魏六朝以来五言诗的发展和家族有密切的联系,家族的兴衰对于家族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家族与家族之间诗歌地位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为诗歌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并非家族兴盛诗歌就一定兴盛,其中和家族文化延续以及家风家学的承袭有很大关系。

三、五言诗发展与地域之关系

汉魏六朝五言诗的发展不但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而且还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笔者统计了汉魏西晋以来《诗品》诗人出生地⑦,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汉魏西晋以来《诗品》诗人出生地统计表

如表4所示,汉代诗人8人,魏13人,西晋28人。这一数据表明,在汉魏西晋时期,五言诗快速发展。从地域上分析,汉代五言诗人主要集中在甘肃(4人)、山西(2人)、陕西(1人)、河北(1人)。而陕西、陕西、甘肃都是北方(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解),都是在政权中心咸阳周围。魏五言诗人产生最多的是安徽,共5人,其次是河南和山东,各4人。同样集中在北方,同样是以政权中心河南向四周辐射。从汉到魏,《诗品》中没有出现南方地区五言诗人,可以说明,以梁朝人的眼光看,南方地区五言诗并不兴盛。不妨以王粲为例,他出生北方,但因北方战乱,在初平四年(193)左右前往荆州避难,到建安十三年(208)回到北方,追随曹操。其间依附南方刘表长达15年之久。现依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发现,王粲现存五言诗20首。据徐公持考证[11],其在荆州期间而仅存五言诗1首,即《七哀诗》其二,作于建安九年(204)。王粲旅居南方如此之长,仅留下1首五言诗,其原因可能是荆州地区缺乏五言诗创作的环境。因为“吴与蜀偏霸一方,犹仍故步,得风气稍迟,故不如魏氏地处中原者之有开必先云。”[12]当他回到北方,回到了五言诗创作的环境中,那么就有较多的五言诗流传下来。到了西晋,五言诗人不再像曹魏那样仅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而是遍地开花,这表明在大一统的西晋社会,五言诗的创作风气随着这种大一统的局势而传播到全国各地,那么各地自然会产生许多优秀的五言诗,南方的江苏也有3人,分别是张翰、陆机、陆云。但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优于南方,故而在五言诗人的产生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南方。并且北方的河南作为西晋的政治中心,聚集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享有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故而在五言诗人数量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永嘉之后,中原丧乱,五胡乱华,晋世南迁。南逃的北方士族又和三吴之地的南方士族联合组建了一个流亡政府,依唐人柳芳的分法,大体分为“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侨姓士族就是指原来在北方而南逃的士族,吴姓士族是指“在三国东晋之时,大家认定其的南方士族,通常指‘顾、陆、朱、张’,实际上它的含义应该更广泛,三吴为南方士族的代表。”[13]在东晋南朝,“侨姓士族”在政治上一直领先“吴姓士族”。据周一良的统计,在东晋时,尚书令:北人占44人而南人仅4人,刘宋:北人15人而南人0,南齐:北人11人而南人0,梁:北人8人,南人3人,陈:南人和北人各1人,其他诸如仆射、中书监、侍中、吏部尚书等官职的情况大体如尚书令[14],故不再一一列举。这一情况表明,东晋南朝以来,吴姓士族和侨姓士族在政治地位上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南北的交流,这种差距在逐渐地缩小。在五言詩的创作上,吴姓士族和侨姓士族也呈现出相同特征。

表5 东晋到南朝侨姓、吴姓士族人数统计表

如表5所示,从东晋到南朝,侨姓士族共有44人,而吴姓士族有18人,从人数上来看,侨姓士族占绝对的优势。东晋吴姓士族2人,刘宋6人,南齐7人,梁3人。从数量上看,吴姓士族五言诗人数量越来越多(梁3例只是因为钟嵘品到梁的前期),吴姓士族和侨姓士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而这种趋势是与吴郡士族和侨姓士族在政治上升降是密切相关的。

从五言诗的发展来看,汉、魏、西晋时五言诗人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地区很少,但是永嘉南渡之后,北方士族大量的南迁,也同样将五言诗创作风气也带到了南方,故而南方士族五言诗人也越来越多。从上可见,五言诗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地域色彩,而这种地域色彩又与政治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潮、文学变革往往是由精英士人所引起或完成的。而“学在家族”的六朝社会,精英士人群体大多出于家族,五言诗相较四言诗而言,作为一种题材,它的主要创作者和引领者也多是精英阶层,故而也多出于家族之中。钟嵘是士族出身,他在品诗时也十分重视家族,重视标榜士族文化,故而呈现出很明显的家族特征。家族的政治势力、文化积淀、家风家学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五言诗的创作。永嘉南渡,五胡乱华,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结构,部分士族南迁,与当地的吴郡士族组成新的政权,侨姓士族因为在政治上、文化上优于吴姓士族,而在五言诗创作上呈现出侨姓和吴姓分布不平衡的现象。随着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之间的交流,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直至隋唐科举制度的兴起,士族瓦解而逐渐消失。

注释:

①本文中所统计的人名、地名、官职、出生地均参照曹旭师《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下文不再累述。

②王运熙、周峰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蔡彦峰认为东晋五言诗的衰弱是东晋雅颂体盛行的背景下,五言诗不兴,且西晋中原大乱造成汉魏乐府几散佚殆尽,而汉魏乐府是五言诗创作的渊流,故而五言诗不兴。详参蔡彦峰《支遁的五言诗创作及其诗史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第114页。

③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中陶渊明的记载乃明人枉补。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页。

④曹道衡《中古文史从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172页。又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之《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一章中,自西汉以来,琅琊王氏已是中央级士族了,并且他从起家以及升迁速度来分析琅琊王氏在中古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详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386页。

⑤钟嵘在《诗品》品到其从祖父诗歌时,亦不偏私,置之下品,并且对其诗歌亦没有任何评价,又在品其师王俭时,亦置之下品,也没有过度的抬高。笔者认为,这体现了齐梁以来批评家特有的批评精神,也是齐梁以来的批评作品为后世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⑥《南齐书·萧晔传》载:“晔刚颖俊出,工弈棋,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以呈上,报曰:‘见汝二十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但康乐放荡,作体不辨有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宗尚,颜延之抑其次也。’建元三年,萧晔出为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将军如故。上遣儒士刘𤩽往郡,为晔讲《五经》。”见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24页。

⑦因汉魏六朝以来古地名在不同的时代、范围不一,为统计方便,故而大略以今天的省份作为统计,如谯国曹氏位于今安徽亳州。

[1]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5.

[2] 尚永亮.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J].文学评论,2007(6):187.

[3] 钟嵘.诗品集注[M].曹旭师,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28.

[4] 李伯勋.三品论士不公的秘密[J].甘肃社会科学,1980(2).

[5] 曹旭师.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 胡大雷.《诗品》的五言诗人谱系性质——一种新型诗歌批评形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01.

[7]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94.

[8] 曹道衡.南北文学史上的王谢二族[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77.

[9] 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M].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

[10] 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75.

[11] 徐公持.建安七子诗文系年考证[J].文学遗产(增刊十四辑),1982:125-144.

[12]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23.

[13]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69.

[14]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M]//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ve-character Poems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Areas: Center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Zhong Rong’s

SONG Jiajun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

Literary trend, revolution in ancient China are usually caused or completed by elites. While in the Six Dynasties of “studying in families”, elite population usually comes from families. Five-character Poems, as opposed to Four-character Poems, are mainly created and led by elites, so they also are primarily created in famili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a correct way to judge the value of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by cross-reference of poem selecting master’s poem selection opinion on the poets and poem critic’s evaluation on the poets.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more than 120 poets inand classified people in the same family, finding that the Five-character Poems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have typical family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Zhong Rong gentry’s birth and knowledge about genealogy. Then it summarized the birthplaces of poets inand found that in the Han, Wei, Western Jin Dynasties, the birthplaces of poets were generally based on the regime to extend to surrounding areas; while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s the Qiao family went south, birthplaces showcased a development trend of from north to south.

, Xie Family, region, Qiao Gentry, Wu Gentry

2019-03-30

宋佳俊(1993-),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六朝文学。

I206.2

A

1673-9639 (2019) 03-0023-10

(责任编辑 肖 峰)(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五言诗钟嵘谢氏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
谢三宾小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钟嵘论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