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诗歌依然自在

2019-06-25干天全

星星·诗歌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歌朗诵诗社新诗

干天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新诗随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巨大变化而潮起潮落,四川大学的诗歌潮流也随着消长起伏。但川大的校园诗歌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各个时期都不乏喜欢读诗写诗的师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诗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师生投入新诗的写作。可惜那时缺乏刊载的园地,川大只有《锦江》等个别文学杂志的诗歌专栏刊载数量有限的校园诗歌,中文系1979年油印了一本诗集《心花》,也只是收录了该系77级学生的诗歌。校内不少喜欢诗歌的师生写诗并不为发表,大家把诗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或练习册里,乐意在一些诗歌朗诵会上朗诵,或私下与相识的诗友传阅分享。也有的人对极左年代的文祸心有余悸,写下爱情诗或批判现实那类诗不敢示人而私下密藏。从诗歌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看,那时可以称为一个诗歌的年代,许多师生都尊重诗人,喜欢阅读与传抄诗歌,更热衷于参加诗歌活动。记得舒婷、叶文福来川大演讲诗歌,现场的听众挤得爆满,绝不亚于今天的歌迷们参与明星演唱会的盛况。80年代中期,在全国前、后新诗潮的影响下,川大成立了新野诗社、望江诗会、征鸿文学社和启明文学社等文学社团,本科生中一批活跃的校园诗人写下了不少诗歌,并连续举办了四届“望江诗会”。钟山等同学在1984年末编选自印了新野诗社的诗集《八十年代》,选了校内外学生诗人26人的诗作73篇。该诗集由著名诗人孙敬轩、雁翼任顾问,孙敬轩作序。仲春等人编选了校内和成都几所高校四十多名同学的诗歌,1989年结集为《蓝色风景线——学院诗选》,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全国正式出版的为数不多的高校学生诗集之一。研究生中的柏桦、张同道、潘家柱等也写下了不少诗歌。张同道还以长风的别名于1989年自印诗集《野狼》,潘家柱则与柏桦、孙文波、向以鲜、林莽等校内外几位诗友自印了诗集《红旗》。90年代是中国诗歌比较沉寂的年代,川大坚持写诗的师生与全国大多诗人一样,都以沉潜的态度在写作。这段时期,川大的文学社团与刊物很少,更不见诗社与诗刊,校内每年有院系或班级组织的一些小型诗歌朗诵活动,但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川大的诗歌创作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文学社团及班级的文学刊物不断增多,先后出现了《青桐》《大学》《心窗》《极地》《行踪》《悬铃木》《泉》《倾听》《行迹》《文心》等一批综合性文学刊物,这些刊物都专门开辟了诗歌专栏。另外有诗报《自在诗文》《志摩诗报》,诗刊《诗探索》《早春的天空》《新蕾》《途中》等,华西诗社还出版了《华西诗社摄影诗文》。学校的诗歌讲座和诗歌活动也比较频繁地举办,余光中、叶维廉、洛夫、谢冕、王一川、于丹、席慕蓉、流沙河、魏明伦、阿来、杨牧、王尔碑、梁平、龚学敏、李自国、靳晓静、谭五昌等著名诗人、评论家先后来川大做诗歌专题讲座,参加诗歌讨论或诗歌朗诵活动,他们对川大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很大的鼓舞推动作用。《星星》诗刊对川大诗歌创作与评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不仅刊发一些师生的诗歌,还刊发诗歌评论百余篇。省内外不少文学杂志和报刊也多次为川大设立诗歌专栏,不断激发校园诗人的创作热情。学校、学院及文学社团也组织了多次诗歌朗诵活动,主题型的就有 “青春与理想”“诗意栖居”“心灵的呼唤”“诗人的春天·中法诗歌朗诵暨兰波诗歌演出”“5·12共赴时难奉献爱心”“海子诗会”“‘诗三百·思无邪读诗会”等诗歌朗诵会,以及连续十余年举办的“春天诗会”“桃花诗会”“端午诗会”“中秋诗会”等。其中“5·12共赴时难、奉献爱心”万人诗歌朗诵会为全国最大的地震诗歌活动,三天内在川大新老校区连续举办两场,中央电视台专程赶来作了专题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稍后,川大师生在抗震救灾期间写下的诗歌结集为《国殇》,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精神鼓舞作用,也为中国的地震诗潮留下了一份重要的资料。这些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川大校园诗歌的创作。新世纪以来校内文学社团的刊物中,尤其是近些年文学社团刊物的网络版、学生个人的博客及QQ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诗歌。还有一些师生公开出版了个人诗集,仅学生出版的诗集就有易传礼的《灵魂放歌》、徐传东的《三人河》、高延超的《童岩的诗》、晏青的《湿漉漉的人》、钱超的《多的世界》、董迎春的《后现代叙事》、李直飞的《立杖行》、李泉的《永恒的纯净》等十余部。学生自编的诗集就多了,如李清泉的《寂静和他所有的声音》、王学东的《回忆明天》,李民的《岁月烙印》、余文燕的《文燕诗选》、孙晓东的《心路旅痕》、余岚的《断想集》、李烨的《似梦非梦》、李力的《漂流瓶》、王鹏的《纯净的岁月》、胡畔的《湖畔秋雨》、王捷的《纪念》、李常宝的《川大时光》、黎安康的《搁浅》、李泉的《唯美的世界》、李凯歌的《英雄》、康斌的《无函的信使》、左安军《第三人称的我》、杨威的《飞翔的手指》、莱明的《白发皆魚》、李民泽的《尝试集》等。

中国新诗潮以来的近四十年,川大的文学社团与校园诗人不断涌现,但无论是在诗坛山头林立弥漫争夺话语权的时期,还是在个人沉潜写作的时代,他们都以诗人的天性自由自在地写诗、自由自在地交流。自由自在地写诗,成了川大校园诗歌创作的基本生态。正是这样的生态,川大的校园诗人没有将时间和才情耗在与诗歌无关的争论上,而是专注创作,彼此敬重,乐于交流与分享诗歌的快乐。这样的诗风是有益于诗人互相学习和个性化诗歌创作的。写诗是高度个性化的情感抒发和审美追求,不是诗潮中随波逐流的附和,更无争名夺利之需。时间已告诉我们,诗坛那些为争夺话语权的主义、流派之争,对新诗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那些脱离创作实际的繁多学理概念,也只是傍着诗歌做的伪理论。离这些东西越近,离诗歌就会越远。诗人应让诗歌发言,让读者和时间评判诗歌优劣,而不是让主义和流派争论高下。诗人与诗歌都应该自在,以自由的天性与自觉的审美排斥非诗的种种诱惑,若追名逐利,或亵玩诗歌,诗人与诗歌则会失却本性而不能自在。

为了秉承和发扬诗歌写作的自由精神,坚守诗歌的自在立场,川大一批新的校园诗人于2010年成立了自在诗社并创办《自在诗文》报。在创刊之际,即以“倡导人文关怀精神,创作自由,追求艺术多元,促进当代校园诗歌发展”为办刊宗旨。诗报立足文学与新闻学院,面向川大全校及全国高校的诗人与读者。诗社成立后,不断组织诗社内外的校园诗人进行创作交流和诗歌朗诵活动,多次邀请著名诗人与学者举办诗歌创作讲座。诗报出刊两年后,大量的诗稿因版面限制难以登载,由四版扩展为八版,并专门开辟研究生诗歌专版与现当代著名诗人评介专版。诗报以发表自由诗为主,也为喜欢旧体诗的诗友提供园地。六年来,诗报不仅刊发了川大各院系历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大量诗歌及老师的特约作品,还为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西南民大、西南交大、西安建大、西华师大、四川师大及台湾辅仁大学、华梵大学、新竹教育大学等高校的社团及师生设立专栏刊发诗歌。谭五昌、傅宗洪、涂鸿、唐晓林、谢应光、野岸等学者、诗人都热心地为《自在诗报》推荐各高校诗人的诗稿,对川大与兄弟院校的诗歌交流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激励校园诗歌的创作,推出不同时期的好作品,诗报不仅主办了“迎新诗赛”“告别江安”“天使之歌”诗歌征文大赛,还协助四川省写作学会举办“青春与梦”“自然之歌”诗歌征文大赛,这些赛事吸引了众多校园诗人的踊跃参与。《自在诗文》报在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从创刊到现在已经办了30期,发行35000多份,成为川大历史上纯文学刊物办刊期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校园纯文学报刊,这样的办刊期数、发行量在全国众多高校文学社团刊物中也是很少见的。《自在诗文》报能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与诗报历届的编辑和众多校园诗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诗报的第一任主编张涵静(木易寒)、副主编毛冬梅及同届编委们为创建诗社与诗报作了艰辛的努力,以后继任的四届负责人及同届编辑、诗社成员为诗社与诗报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校园诗人们给予了热忱的支持。诗社从成立至今已拥有400多名成员和校内外众多的诗友,他们已成为当下一批活跃在校内外的青年诗人。

为了展现川大新世纪以来校园诗人群的风貌和诗歌创作的成就,以便更广泛地与高校及全国的诗人进行交流,编辑从搜集到的数千首诗歌里挑选了近三百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编成《自在诗选》。选集中的诗歌大部分选自《自在诗文》报刊载的作品,其余选自校内部分文学刊物的诗歌和作者自荐的诗歌。诗集中的个别作者為川大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旁听生、跟读生。

毋庸讳言,川大诗歌和其他高校的校园诗歌一样,都存在着某些局限。由于师生与社会的某些间离,尤其是大学生生活阅历和认识的局限,在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和后现代反崇高、反理想、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不少人对诗歌本质与精神缺失整体的认识,一些诗作难免会局限在比较偏狭的格调之中。有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存在着缺乏张力、乖张晦涩等缺点。

从《自在诗选》能看到川大校园诗歌的现状和未来。校园诗歌不仅现在能受到许多师生的喜爱,未来也同样如此。无论哪一代川大人在生命本质与生活追求上,都会向往诗意的存在,都会有人用诗歌表达这种存在。我们期待,川大涌现出更多的校园诗人,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诗歌,为营造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为促进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诗社新诗
张应弛
贺澎湃诗社组建一周年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语文教学朗诵经验浅谈
诗歌朗诵在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入分析
如何有效开展“翰墨诗轩”诗歌朗诵社团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南京大学重唱诗社
VOICE
巧用修辞 生动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