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应对策略

2019-06-25毛拴勤

甘肃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高考作文策略

毛拴勤

【关键词】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28—01

审题立意是应对高考作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面对形式、内涵各异的多则材料,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筛选重要的信息要素,并从中提炼出鲜明、深刻的观点,是提升学生高考作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近年来高考多则材料作文的类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特提出几种应对策略。

一、 同中求异法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例1,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例2,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例3,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例4,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例5,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则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1—4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5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异中求同法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例1,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例2,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三、异中辨异法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分析材料时可以先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入手提炼观点。

例1,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例2,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一是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二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互补叠加法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相互补充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例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例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1“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对于多则材料,首先必须读懂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要义,理清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结合实际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高考作文策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考作文两关注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