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美食与传说
2019-06-25张恺
文 / 张恺
地处黄山脚下的皖南徽州,是块既具美丽环境,又富丰厚文化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孕育的徽商,脑力与劳力结合,走南闯北,称雄中国商界400年。与徽商生活息息相关,因徽商而诞生的徽菜,跻身于全国八大菜系之列。与徽菜相辅相成的徽州美食,其滋味逼人口涎,其传说亦颇为迷人心神。现选择部分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方腊鱼这是道传统水产类徽菜,又名“大鱼退兵将”。相传,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歙县人方腊率义军在歙州与宋王朝官兵殊死搏杀,因寡不敌众,退上了齐云山独耸峰固守,虽地势险要,山下敌军难以攻击,但不利于长久相持。宋军攻不上山,就在山下驻扎,重重围困,企图使义军断绝粮草后不攻自破。方腊和部下甚是着急,忽然见山上有不少水池,池中游动不少鱼虾,便计上心来,命士兵赶快把鱼虾捕出,投向山下,用以迷惑敌人。山下宋军将领见此情景,便误认为山上粮草充足,围困无用,随即下令撤军而去,义军从而得救。徽州百姓为纪念方腊智退宋兵的故事,创制了徽菜佳品“方腊鱼”。此菜取鱼中上品鳜鱼,采用两种不同烹调方式制成。将鱼头、鱼尾和中段分别切下,鱼头、鱼尾采用红烧的烹调方式,烧好后放在长盘子的两端。鱼中段则采用油炸的烹调方式,炸成金黄色,再配以番茄酱,用清汤略烧,然后放在盘中间。最后在盘的边沿镶配12个炸熟的大虾。这样,一盘造型奇特并具咸、甜、鲜三味的名菜便制成了。那鳜鱼在盘中昂首翘尾,颇有乘万顷波涛而腾跃的态势。眼观“方腊鱼”的独特造型,耳闻“方腊鱼”的神奇传说,口尝“方腊鱼”的绝妙风味,确令宾客意趣无穷,兴致倍增。
双脆锅巴这是一道徽菜传统名菜。“双脆”就是猪肚头和鸭肫,把它们修整洗净,在鸡汤内烧熟,并用香菇、笋、火腿片作调料。与此同时,将米饭锅巴在热油锅中炸得金黄、酥松。一起上桌时,将滚热的双脆汤浇在酥热的锅巴上,即发出“哔哔啪啪”的响声。锅巴中吸收了汤汁,酥松中透着清香,格外鲜美。因而获得两个戏称,一曰“平地一声雷”,二曰“天下第一菜”。说起这道徽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掌故。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了徽州一个山村,时已当午,见一老妇从山上归来,便上前求食。老妇家中没有现成食品,只有饭箩里的剩锅巴和菜橱里一碗草汤。她只好用油把锅巴炸脆,把菜汤烧开,然后端上桌,将热菜汤浇在油炸锅巴上,谁知竟发出“哔啪”声响,腾起一缕香气。此时乾隆已饿极,端来便吃,很是开胃,似乎宫廷中的佳肴珍馐都无法与之比拟。吃完后,他问老妇此菜何名。老妇道,这叫“平地一声雷”。乾隆连声赞妙。从此,这道菜便流传开来。后来,徽菜厨师又添上“双脆”,味道更好了。
马鞍鳝这是一道水产徽菜名品。传说也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新安江畔,见一老农从田中夹出一条又一条蛇状物来,问其名,得知称做“鳝鱼”。老农见来客颇为风雅,即盛情邀到家中,让其品尝鳝鱼之味。乾隆欣然赴邀。当一盘红彤彤、香喷喷的鳝鱼端上桌时,乾隆不由得口味大开,伸筷便夹一段送入口中,一尝,鲜嫩软稣无骨,大赞味道不错。他放下筷子问此菜何名。老农一时不知所措,望着盘中鳝鱼段因加热而皮缩肉翻成马鞍石桥形状,即顺势称之为“烧马鞍桥”。此菜色泽油红,鱼酥汤浓,味道鲜醇,皮缩肉翻,形似马鞍,又经徽菜师傅改进烹制,成为一道名菜,定名“马鞍鳝”。
鱼咬羊这是徽州杂色类名菜,乃是将羊肉装入鱼肚里而后封口烹制而成。据传,清代徽州歙县有一农民带4只羊乘渡船过练江,因舱小拥挤,把1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江里,羊不会游泳,在江中挣扎一会儿,便溺死水中,沉入江底。不久,便引来成群的鱼蜂拥而至,争食羊肉。因过于饱食,一条条鱼儿肚子胀得鼓鼓的,晕头转向。此时,一渔民划一叶扁舟翩然而至,见许多鱼在水面上下乱窜乱拱,惊喜万分,当即迎空撒下一网,将那群乱鱼收入网中,拉上船来,白花花一片。更令他惊奇的是,这些鱼在船网里,竟不似往日那般活蹦乱跳,而是乖乖地呆在那儿。渔夫把鱼带回家中,觉得今天打来的鱼特别重,肚子特别大,便用刀切开鱼肚细看,见里面竟装满了羊肉。他把鱼洗净,仍旧封好刀口,连同鱼腹内碎羊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骨酥肉烂,不腥不膻,既有鱼肉之鲜,又有羊肉之甘,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此后,便流传成一道名为“鱼咬羊”的徽菜名菜。其制法是,取鳜鱼或鲫鱼1条,去鳞腮,从脊背正中剖一大口,取出大骨及内脏,洗净;再取羊腰窝肉,切成3.3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方块,放开水锅里略烫,捞出沥水。置炒锅于中火上,用五成热猪油将羊肉块煸炒,再加水、酱油、绍酒、葱段、姜片、八角、白糖、精盐。烧至八成熟时,取出羊肉装入鱼腹内,用麻线捆住。在鱼身两面抹点酱油,然后放入旺火上的熟油炒锅内,煎成两面金黄色时取出。去掉麻线,放入砂锅,再加入各种调料和鸡汤、烧羊肉原汤,用旺火烧开,微火炖半小时,待汤浓、鱼酥、羊肉烂时,撒上白胡椒粉及香菜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