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究

2019-06-24缪莉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笔者融合

缪莉丽

有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曾经说过:“时间线性流逝,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中华传统节日历经时间的磨洗,带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记忆,延续着中华民族跳动的脉搏。在笔者看来,这不只是一段浪漫表述,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个重要课题:节日及节日文化如何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在长时间思考与实践之后,笔者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如下。

一、节日文化与语文情感的融合

节日文化对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是课本和其他书籍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每一个育人者都必须重视、珍视并挖掘和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

今天的学生在感知节日的时候,角度比较奇妙:一方面小学生喜欢节日;另一方面这种喜欢建立在节日可以放假休息的基础之上。相应的,学生对节日背后的文化理解比较欠缺。语文学科有人文性教育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节日文化与语文情感的融合,可以彰显语文课程的价值,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节日文化的渗透。

清明节教杜牧的《清明》是好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选择。但显然,我们要教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诗,而应当是让学生认识这首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清明节的习俗(笔者所在地区是以扫墓为主),回忆自己逝去的亲人,说说他们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学生多回忆祖父、祖母辈的事情,大多都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时候再结合孩子们的感觉,让学生去揣摩如何有效地描述清明节怀念先人的心理。不少学生就想到阴雨天气的压抑……然后再把《清明》这首诗提供给学生,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有了一种契合内心想法的感觉,能引发感情上的共鸣。

二、节日文化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节日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除了情感上的融合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既然追求节日文化与课程的融合,那就不是简单地将两者捏合,而应当本着科学的设计思路,追求融合的境界。有同行认为:将节日活动进行课程化整体设计,应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这里,整体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思路,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挑选一年当中对学生重要的一些节日进行设计。这些节日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基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不同文化特征,我们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人情延续角度,給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认识。如通过介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让学生认识到春节对于一年来说是开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节日里,对于我们自己,对于父母,对于家里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全中国的人,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如认识重阳节时,跟学生一起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认识到重阳登高、盼家人团聚的另一种思绪。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笔者所在地区,不少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或者是出差,常常会出现应当团聚时家人不全的情形,很多时候小学生对此是无感的,而在重阳节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之后,他们明显意识到了一家人团聚对于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是有价值的。

这样的价值体现,得益于整体设计,也就是说节日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并非单个节日的教学,而是整体设计思路下,一系列传统节日借助于语文教学,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渗透,而这正是两者融合的初衷。

三、节日文化融合语文课程之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节日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生根开花。

在实践中,笔者最关注的一点就是:两者的融合如何做到润物无声。因为文化渗透与知识教学不同,不能过于生硬,否则学生就难以入脑入心,而两者要想做到无痕融合,确实是一个挑战。一方面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情感也是直接而简单的,文化渗透有时候不能过于追求“高大上”,过于追求所谓的深刻,这个时候种下一粒种子比栽下一棵树苗可能更有意义;另一方面在语文文本解读中如何有机渗透节日文化元素,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文本自身的特征,生搬硬套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不管如何,节日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思路肯定是正确的,核心素养追求必备品格的培育,而这也是一条有益途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笔者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老师,别走……
《融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