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的审美生存意蕴

2019-06-24李建嵘

人民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

李建嵘

【摘要】审美生存是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路径。审美生存的关键要素是生存、审美以及作为二者载体的个体生命。在审美活动之中,人得以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审美生存的不断开启与持续拓展,有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关键词】美好生活 审美生存 生命境界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于“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成为重要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也需要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审美生存有利于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拓展生存的想象空间,解决人们的心灵安放问题,使人充满诗意地栖居。审美生存既是化解人类生存困境、消除人类生存异化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也是提升人类生存境界、挖掘人类发展潜能的重要途径。

生存是审美得以实现的前提,审美是本真存在的绽放,是祛除生命中种种遮蔽、绽放本真的过程

审美只有在生存境域中才能够被创造出来。在审美活动中,物本身的科学属性及其有用性并不会被注意到。审美者所关注的是“象”,亦即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形式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空的转换以及审美主体的变更,“象”所构成的知觉世界也处于变化之中。“象”就是物向人的知觉的呈现,是对物自身意蕴的揭示。“象”的形成离不开审美者生命存在的灌注,审美之“象”是在人的生存境域之中产生的,因此,生存是审美得以实现的前提。

审美生存是借助于对宇宙人生之中具体的秩序、节奏、色相、谐和的体味,以此映照人内在最真实的、最深刻的自我,使生存于世界中的事物与形象成为人精神灵性的象征,把最高的存在理想转化为直接可触的现实。“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审美生存的构建,就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从而获得超越日常世界的审美。审美世界中所展现的存在之物,并非世间实有的直接复制,经历了主体之“心”对客体之“物”的重建。审美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的沟通,美是主客体交融的产物。美的源泉是人类心灵深处与所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审美生存是借助于对宇宙人生之中具体的秩序、节奏、色相、谐和的体味,以此映照内在最真实的、最深刻的自我,使生存于世界中的事物与形象成为人精神灵性的象征,把最高理想转化为直接可触的现实。心灵的映照是审美生成的泉源,正是由于人的创造,世界万物才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感觉中呈现自己。

审美生存的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并且“情”与“景”在相互渗透中相互促成,呈现出更加全面的“景”与更加深沉的“情”。借助于“景”的渗透,一层深过一层的“情”被挖掘出来;凭借着“情”的感染,一重赛过一重的“景”被呈现出来。“情”与“景”之间的完美交融,使外在的“景”之中充满了“情”的元素,使内在的“情”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了超越日常的审美意象,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时空体验和崭新、丰富的生存状态。审美是在人的生存境域中,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融通所创造的独特世界,是宇宙万象在人的自由心灵中所展开的世界,是显示人的情趣、意味、价值的灵境。

审美是本真存在的绽放,是通过语言以及各种象征性手段得以实现的。借助于语言以及各种象征性手段,人对自身的关怀得以成为现实。语言以及各种象征手段的使用,实际上就是祛除生命中种种遮蔽、绽放本真的过程。从审美的根源出发探寻审美生存,需要回归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世界是指存在者的源初世界,是具体现实的世界与人的生存发生直接关联的境域。这个境域是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的世界,也是存在者寄寓其中的世界。这个境域见证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蕴藏着人的欢欣、痛苦、艰辛与渴望,在此世界中,人的生存以命运的形态展现出来。审美生存有利于克服习惯性生存状态以及传统二分化思维模式,重回生存的源头与本真,解蔽被遮蔽的本源世界,重构人与世界交融的生存境界。

只有超越了主客二分模式以及实体性的自我才能够进入到审美生存之中。中国传统禅宗美学在克服主客二分模式以及实体性自我方面具有更加积极的尝试。禅宗大师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把“自我”变成了與他物、他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对象化、实体化的自我。禅宗大师慧能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强调“心物无二”,认为所谓的“心”就是人们当下念念不忘的现实的心,它不是实体也不是对象,是“无念”“无住”“无相”的。只有通过此心此念上所体现的宇宙万物,审美观照才能够得到呈现,“只有这种非实体性、非二元性、非超验的‘真我,才不至于像主客二分中的日常‘自我那样执着于我,执着于此而非彼,才不至于把我与他人、他物对立起来,把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对立起来,从而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然面目只有在人非功利的心灵中才能得到显现和澄明,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生存模式的转变,万物的本然面目无从显现,审美观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审美是人类保持好奇探索之心的核心要素与根本动力,生存的艺术化是人的根本特征

审美是人类生存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生存目标与生命尊严的基本要求。审美是人类保持好奇探索之心的核心要素与根本动力,不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利益的获得,而是对如何实现生存艺术化的探索,生存的艺术化是人的根本特征。借助于审美好奇探索之心的不断丰富,人的生存状态得以持续更新,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愿望。正是在审美活动之中,人得以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并维护了他者存在的尊严,实现了对审美永无止境的渴望与践行。

审美能实现人的生存自由。永无止境的审美创造,使得审美不可能停留在具体的审美快感满足中止步不前。审美自由往往从现实生存境域中的具体目标开始,借助于想象与创造超越具体的生存境域,追求当下并不在场的新的生存境域。审美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存过程,存在于人的生存实践本身。只有在主客二分所代表的“考察探究的、单方占有的、利用榨取的关系”之外,同时建构起主客融合所代表的“亲密无间的、相互对等的、彼此信赖的、开放自在的关系”,人才能够使自己作为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之中。人的生存本质是自由自在的创造,审美则把这种创造性付诸实践。在此意义上,审美是生存自由的具体象征。

审美是生存的升华,人生的存在要经历艺术化的过程。审美是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生命得以实现的根本动力和一个群体保持良知和智慧的前提条件。审美的熏染与情感的营养,为人的精神活力、灵性存在提供保障,为人的生存创造出更多可能性。没有审美,人的生存就难以得到彰显,甚至生存就不会成为人的生存。铸就人的身体能力与精神能力的完全统一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美育是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知、情、意对应理想的真、善、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完善人的知、情、意之理想的真、善、美,而相对于真、善、美之理想的渠道是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也是情感教育,人通过审美可以从美的形式中得到无限的、纯粹的欢乐。审美是人的情感的自然生发,是非功利的自娱自乐的行为。

审美是存在的升华,审美要以存在为基础。从人的身体入手,会发现人的生存也会变得有血有肉,生机活力会灌注全身,引发更加令人惊异的存在。身体是进入审美之境的入口。借助于身体的牵引,能展现存在令人惊奇的多样性,生成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为了能达成对存在的全面真实的认识,需要许多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对群体来说,要允许不同个体对同一存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群体存在中价值观、世界观、利益、立场的差异。对于个体来说,要谨记对存在的多维度审慎思考,要能够让不同的感知与体验自然涌现出来。

审美建立在身心健康与存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之上。身体的健康与敏锐以及精神的快乐与勇气都是判断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准,而不是单纯以精神状态或者身体状态作为唯一的标准。健康的身体是更加诚实更加纯正的,是在尘世生存中获得意义的依托。应通过生存模式的变化维系身体的健康,借助于认识方式的革新保障心灵的健康。身心健康与存在的整体性和谐是在人的后天生存中生成的。以身体为例,身体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仅仅只遵守生理规律,同时也受到历史与体制的塑造,如工作休息的節奏、饮食习惯的影响、道德法律的建构等,都使身体处于不断的形成过程之中。对情感与本能的理性控制,是在身体受到严厉的惩戒之后才能够得以实现的,身体的生成离不开知识和权力的建构。只有身心健康与个体存在保持和谐,审美生存的实践才能够得以在更加丰富的可能性维度上展开。

只有悟到生命之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才能使自己提升到本真、纯正、智慧、完美的生存状态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是由最卑微的粘土与最贵重的大理石所构成的,人本身就是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人不但分享了创造者的美,也分享了创造者的最高尊严。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是能够万古不变并存在于现实世界彼岸的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世界。但是,真的无限与超越都存在于看似有限的当下,因为它是流变的、动态的,实际上它是无穷尽的存在整体。因此,真正的存在是“以这个无穷尽的有限之物的网络整体为其存在之可能的前提”,并且面对“有限之物的无穷尽性”做到“泰然任之”,也就达到了融入生存境域之中的境界。

审美生存希望将肯定个体生命与信仰整体生命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既希望得到尘世满足又希望得到终极慰藉的双重追求。每个个体生存的场域与时间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存在者就会在有限的现实存在之中渴慕无限的想象存在。于是,个体的存在就成为不断构建又不断拆毁的万古常新的循环游戏,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获得了无尽的快乐。创造世界的力量就如同儿童玩沙一样,在不断地筑成与不断推翻之中其乐无穷、流连忘返。面对整体存在的这一特征,个体存在者只有悟到生命之价值就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这样的无限性中不断追寻,永无止境地奋发前进”,才能够将自身的存在融入到整体存在的共时时空之中。“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事物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显现其美”,融入整体是审美生存的客观要求。

个体自我教化的匮乏是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个体在世界之中进行自我教化是“最根本的依靠”。个体关怀自身的行为,应成为一切契合审美生存以及道德理性生活的最普遍指引原则,成为诗意地运思与言说的重要内容,才能够使人的存在“进入无蔽的澄明之境” 。借助于自身的努力与他者的帮助,个体需要管理自身的身体、思想、行为,塑造自己的灵魂,完善自己的生存模式,净化自身的存在,使自己提升到本真、纯正、智慧、完美的生存状态。个体践行审美生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我教化的原则。自我教化是指个体必须独立自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自己的言行,自己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个体应摆脱他者或他物的束缚,摆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本真生命的扭曲,秉持以正义与真理为行为之准则。个体应能时刻置身于一切外在的干涉与变化之中保持自由的状态,达到审美生存的自由以及审美生存向外的拓展。

自我教化的原则需要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得以践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审美生存的必经之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是审美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之外追求到真正的自由,只能够在当下的生存境域中依靠自身的能力、信心、渴望创造自己的幸福。自我教化始终发生在生存境域中,而且由存在者自身主导。为了实现审美生存教化,个体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思想的锻炼以及精神的修养当中,使灵与肉的锻炼同步进行。灵与肉的艰苦锻炼有双重目的:强化审美生存的勇气,减少外界因素对审美生存的干扰,面对商业寡头与政治权威的双重压力能够理性批判与精神独立;提升自身的审慎意识,能够处理个体生存中所产生的内在困扰、不安乃至惊慌,能够协调灵与肉的冲突和摩擦,在生存的汪洋大海中培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心胸。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②魏道儒:《坛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
电视剧《美好生活》2·28播出
发展社区成人教育,建设现代美好生活
理解主要矛盾 读懂美好生活
良好生活习惯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美好生活”也是一切公共决策的目标
十个普通中国人畅谈“美好生活”(关注十九大)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