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域融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19-06-24夏春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视域笔者

夏春燕

视域融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将视域融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指学习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以及学习者所处的情境视域相融合。基于这一理解来思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积极实践,笔者偶有所得,简述如下。

一、视域首先是学生的视域

应当看到,在不同的文本中,學生视域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在教《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对文本开头的描述心向往之。确实,在较为沉重的应试压力之下,学生向往“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情形,因为它们确实“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那为了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入对祖国思想感情的变化心境呢?笔者以为,强扭的瓜不甜,而视域融合却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而瓜熟蒂落。

笔者在学生徜徉于文本开头的情境中时,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设身处地”。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后来陆续看懂了。这个看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将自身视域与文本视域结合起来的过程,也是让学生通过意向构建,生成非直接体验,但却感同身受的情境视域的过程。当学生走入文本后,他们就读到了、读懂了为什么韩麦尔老师穿着漂亮的礼服,为什么老头儿郝叟、镇长、邮递员都坐在教室之后……

有了这样的以学生视域为出发点、以视域融合为径的教学思路,就可以为学生读懂课文化解许多困难。

二、语文阅读视域融合范畴

视域融合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融合的对象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笔者的观点是,视域融合既然需要面向阅读教学,那学生阅读的对象就应当是被融合的对象,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学生就应当是融合的对象;阅读教学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语文教师的视域就是融合的对象;此外,包括阅读课程的设计者等,都应当在这个范畴之内。下面笔者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阅读对象即文本的视域融合。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对象,通常是指课文、课外阅读文、其他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能够为初中学生所读懂的文本等。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意义的。文本有多种形式、多种特征。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而言,文学是最重要的文本对象。因此在视域融合的视角下,文学文本通常是需要融合的最重要的文本对象。需要指出的是,文本的意义具有多重解读的特征。其意义有可能是作者想表示的意义,也有可能是作者没有发现但能够为他人解读出来的意义。当前中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现象,这并不能说明中考命题有什么问题,其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文本解读、学生阅读时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面对这一现实,视域融合恰恰可以发挥其作用,以让学生在融合的过程中,对所阅读的文本生成意义理解。

二是阅读主体即学生的视域融合。将学生纳入视域整合的视野,是因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生成什么样的意义理解,取决于学生的具体解读过程,因此只有将学生的经验基础、解读文本时所可能产生的心理认知活动等纳入视域融合的范畴,才可以让教师在把握学生阅读过程、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时候,更有益处。

三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即教师的视域融合。将教师的视域融合进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将教师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以及教师在一定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认识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阅读向哪个方向走,基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尽管少数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认识形成取决于教师,而教师自身的一些经验或认识基础,甚至是教师自身都未必认识到的但确实又存在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其自身对学生阅读的导向,因此研究教师自身,确实是视域融合的重要方式。

当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视域融合,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的对象,但只要抓住这几个要素,那视域融合下的阅读教学往往就会有成效。

三、阅读追求学生视域融合

所谓化解困难,实际上就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来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与目标。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经由“四字真言”的理解,学生已经能够走入文本之境,于是视域融合即在眼前。

其一,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阅读文本追求的是入文,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就是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遇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听讲能全部懂呢?”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会在此处思考,是因为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少有这样的感觉,而这就是他们自身的视域,在与文本视域“碰撞”之后,一开始难以融合,于是阅读走向深度。学生不一样的细心听讲,老师不一样的耐心讲解,决定了师教生学的效果大不相同,那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阅读进一步深入。

其二,学生视域与情境视域的融合。小弗郎士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境里?这是文本阅读必须全员思考并回答的问题。在好多学生不知道普鲁士为哪国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解释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如果我就处在亡国的世界里,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周围都会有哪些变化?这是两个直指学生内心的问题。真正设身处地之后学生会发现亡国的状态下,真的是“难以想象”“奢谈学习”(学生语),而有了这些理解,再去解读文中的一些表述,会发现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是什么含义,而最后所写的“法兰西万岁”又包含着怎样的悲痛,最后那个手势又是多么的无助。笔者以为,一旦学生读懂这些,本课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了。

四、视域融合应是教学自觉

初中语文囿于应试久矣,学生困于文本的简单肢解而对文本的内涵一无所知并非危言耸听。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自身的教学自觉不可或缺,笔者以为,视域融合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自觉。

这里笔者只想着重强调一点:视域融合不仅是教学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理念与教育哲学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做的不是将学生、文本、情境捏合在一起,而是要通过理念的驱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观照自身,加工文本,构建文本表象,从而实现诸多视域的融合。可以肯定,不读胡塞尔的视域之论,不读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之论,只凭对他人间接经验的简单理解,是无法真正吸收视域融合理论之精华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不可忽视,那就是阅读理论更多的要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用实践之水浇开理论之花。实际上,在《最后一课》的教学当中,笔者就是如斯实践的。当然由于水准有限,肤浅、谬误难免,还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视域笔者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老师,别走……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