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改革,敢问路在何方
2019-06-24赵凤华
赵凤华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一些旧的教学模式阻碍着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结合实践,探析作文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习作教学;改革;发表;松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89-02
传统的习作教学,师生都是牢骚满腹。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习作,却只有老师这唯一的读者,还高高在上、眼光挑剔,总能找出这样、那样一大堆毛病。这样的结果,学生哪里会高兴?老师呢,批阅作文时伏案低首、费尽心血,可到了学生那,瞄一眼分数,就塞入桌洞,一腔热血碰到千年冰霜,心里又怎能不苦?
习作教学,需要改革,但路在何方?
一、变“生写师批”为“师生共赏”,让孩子找到写作真谛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的主张。他认为,表达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命需求。写作,不过是表达的高级形式而已。
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教师领着孩子们把写作融入班级生活,让它成为表现自我的生命必需,他们自然会爱上写作,乐于评论。
首先,写作内容要来自生活,来自孩子的自我需求。笔者的班级,要求学生周一到周五挑选印象深刻的人与事记录进素材本,周日自由完成一篇习作。
其次,习作完成后,除了交给老师,还要发到班级习作专用博客上。我们的博客,刊登班级优秀习作,首页一侧是所有孩子的博客链接。我们还有专用于上传学生习作的微信群。这样,班里每个学生既是作者,也是最积极的读者,更是热心肠的评论者。
写的是班级生活,主人公又都是熟悉的伙伴,内容自然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逐渐的,班级博客与微信群成了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一篇好作文发出来,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成为讨论的热点,作文后面也就有了几十条留言和上百的点赞。
这给了作者无限的满足感与荣耀感,激发了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当然,如果习作中有什么问题,小读者们也会一阵炮轰,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不管是表扬,还是挑刺,都让作者受益颇深。
过去,学生写作,老师批阅;现在,学生写作,大家共赏。一个小小的形式变化,却带来了习作面貌的巨大改变:
一是孩子们对写作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写作,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是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习作中,你可以发泄怒火,表达感激,释放激情。这样,你的快乐无限放大,烦恼也被切割分散。二是孩子们的读者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他们知道自己的作文是给别人看的,不管是选材、结构,还是语言、修辞,都要替读者着想。所以,习作中没人说假话,他们知道,一旦发在网上,班里几十双眼睛在审阅,谎言会被戳得体无完肤。即使是驳斥别人的文章,也都会注意语气和用词,他们懂得,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别人,谩骂和攻击,无法到达彼岸。
二、变“捆绑”为“松绑”,点燃孩子的写作热情
让孩子们爱上写作,首先要“松绑”。
传统的习作要求,在孩子身上捆了多少锁链呀:写作题材必须有一定意义;开头要点题,结尾要扣题;文章结尾应该提升总结等等。带着锁链跳舞,谁能快乐呢?现在到了解放孩子,让他们自由舞动的时候了。
我们指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写感兴趣的人与事,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希望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拘形式地写自己心里的话。
我们鼓励学生勇敢地写真话,抒真情。不能怕得罪同学不写这个,怕老师不喜欢不写那个。这样做,教师本身得有宽阔的心胸,允许学生说真实的,但你不喜欢听的话,万不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板着脸训斥。热爱写作的星星之火,需要的是呵护与培植,鼓励与引领,可经不起狂风骤雨。
点燃孩子们的习作热情,更少不了表扬和发表的推力。习作讲评课是老师表扬“泛滥”的时候。
课前,教师通览学生作文。两个目的:一是“寻宝”。找出作文中闪光的地方,不管是用词的精妙、标点的准确,还是写法的灵动、构思的用心,一一标注。二是挑刺。错字现场订正,有毛病的地方画横线,简写批语,指导修改。
课堂上,教师要领着孩子们欣赏习作中的亮点。表扬的目的有二:一是让被表扬者脸上有光,他们的写作之火就会燃烧得更旺;二是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能学到一手。
发表,可以给作者带来无穷的写作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发表”的機会。讲评课表扬,算是课上“发表”;优秀习作,我们会在教室外墙张贴,算是全校“发表”;我们还挑选优秀习作投寄少儿报刊,让十多个孩子拿到了稿费和样刊,那是真正的发表。
三、变“简单机械”为“多元综合”,开展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
与骑车、下棋、滑冰等一样,写作也是一项技能。既然是技能,它的培养当然少不了训练。但是,与其他技能相比,写作内涵更复杂,兼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如果像学骑车那样只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肯定无法实现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写作训练必须是多元的,综合的。这样的训练该怎么开展呢?
(一)把握训练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中出现问题,学生抓耳挠腮,不知怎么解决,此时进行写作训练,就像饥饿万分遇到美食,学起来才会如饥似渴。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写作训练,一般不在写前下功夫,重点放在写后的讲评。写前的训练,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往往指导出一大批“长相类似”的习作。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创造力、灵动性,不见踪影。有的教师担心,写前不指导,习作中肯定问题一大堆,那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有缺陷的真实,比虚假的完美要好上一万倍。暴露了问题,教师认真研读学生作品,才能找出共性的毛病,摸准最近发展区,抓住精准的训练点。
(二)选准训练载体
写作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晓写作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但是,如果单纯讲这些,课堂会枯燥无味。其实,写作知识和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藏在有趣的书籍、伙伴的作品、好看的电影等媒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为写作训练找到合适的载体。这样,习作训练才会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而不是干干巴巴,让人瞌睡。
最好的载体,是经典童书。作家们用儿童的语言,讲述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学生一起研读它,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写作小秘密。
同伴的优秀作品,作为训练载体也有独特的价值。一是生活在同一个教室里,习作中的故事大家都是见证者,更容易引发共鸣;二是伙伴的水平往往只高一点点,孩子们稍微一跳,就能触碰到;三是榜样就在身边,可以当场请教,也更易激发斗志:“他行,我也能行!”
(三)设置训练情境
写作训练中的情境,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它打通课堂与生活的壁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练习技能的舞台。有了情境,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也与现实生活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这样的训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可能摆脱机械重复的桎梏。
总之,跳出传统习作教学弊端的藩篱,引入生命动力写作的清流,我们的孩子和老师才会变“苦”为“甜”。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