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的传播之美

2019-06-24彭仕亨

新闻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感传播

彭仕亨

【关键词】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传播;美感

在媒介产品万紫千红的当下,一档电视节目如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去赢得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要有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并能传递给受众美的享受。2016年末,黑龙江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该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邀请影视演员朗诵书信,再由专家学者解读书信的社会背景及相关的人生故事。到2019年初,《见字如面》第三季再次归来,以各类言辞优美、饱含感情的书信为观众打造一场文化盛宴和情感仪式,成为国内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一、文本内容之美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文本内容的选取决定了这档节目的质量,也是节目能否带给受众审美享受的关键。

(一)信件文本之美

《见字如面》的总策划、总导演关正文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信件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是有独立传播价值的。作为节目的立根之本,信件的选取是最重要最耗时的工作。为此,节目组对信件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它应该是直接打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经典历史场景的窗口;它应该是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极致状态的精彩表达;它必须有趣;它能给公众带来某些意外。[1]同时,对于信件的时间、内容都要注重平衡与多元化,文本选择时除了重点考虑名人书信外,一些对时代细节具有补充丰富作用的普通人的书信也成为了节目的常客。

在确定信件之后,对于信件的处理和展示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节目组出于对时长和传播效果的考虑,每封信都会被编辑节选,基本保证信件字数在1000字左右。在处理的过程中,节目组的原则是“不以对待文物的态度对待信件”,这是以媒介去简化艺术形式来普及艺术,降低专业知识的门槛,打破对传统知识的垄断。例如,在第二季呼声最高的林觉民的《与妻书》,原著本是文言文,但关正文觉得现代人不需要都拥有古文底蕴才能触碰经典,因此在朗读《与妻书》时,采取了白话朗读、文言字幕的展示形式,既能让观众第一时间理解,又展示了古汉语的文本美,不至于失去韵味。

(二)节目内容之美

从节目内容来说,优质书信已成为了奠基石,如何将书信之美传递给观众也是至关重要的。《见字如面》主要由主持人开场+嘉宾读信+专家解读三个部分组成。

《见字如面》自第二季开始,每一期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词将信件串联起来,使节目的情绪基调保留在同一阶段,如“生死”、“错位”、“守望”、“不舍”等,都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色彩的主题词,简单的两个字往往能够让人浮想联翩,有所触动。节目以主持人对主题词的诠释拉开帷幕,例如第三季第一期对主题词“错位”的介绍:命运的错位、认知的错位、友情的错位、愿望和现实的错位,其实是我们所有人生活的常态,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趣味……短短的几句话既介绍清楚了主题,也带给了观众语言文字的美感。

在选择读信嘉宾方面,节目组也有着诸多考量,如第一季的读信人有何冰、归亚蕾、蒋勤勤、林更新等,以各个年龄层的读信人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第二季增加了周迅、黄志忠等实力派演员,这些台词功底深厚的演员在读信时,对情绪、语气、神态等的把握都较有经验,容易带动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进入情境。

在嘉宾朗读完信件之后,节目镜头会转向第二现场,对信件所联系的历史节点进行介绍讲解。在第一季中有分别擅长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许子东和杨雨,在节目中能够做到互为补充,增强节目的文学性。在后期的节目里,还增加了梁文道、蒋方舟等嘉宾,他们都从本专业方向以及个人的角度对信件进行解读,使得节目内容呈现多角度与个性化的审美色彩。

二、形式结构之美

除了信件文本和节目内容外,《见字如面》作为一档节目,无法避开以何种视听形式来进行传播的问题,仪式化场景的设置和叙事结构的创新为这档文化类节目锦上添花,也给观众带来了审美享受。

(一)仪式化场景设置

按照凯瑞的仪式观理论,仪式传播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活动。《见字如面》的场景设置实际上就营造出了强烈的仪式感,其节目现场的空间设置包括主舞台、观众席和第二现场的专家解读室。

首先,其主舞台的设计,始终采取的一人一桌一信的模式。简单的场景设置,读信人站在三尺讲台上,观众环坐在旁,可以清晰地看到读信人的神情与动作,使整个空间的焦点集中于信件的展示。其次,在节目中,没有绚烂的光彩变幻,仅仅一道追光洒在读信人身上,背景音乐也几乎没有,使整个节目看起来庄严、肃穆,宛若一场神圣的典礼。

(二)叙事结构的创新

叙事结构即事件串联起来的顺序方式,在电视节目中,叙事结构也就是节目内容的串联方式。

在书信朗读节目中,以第二现场解读的方式去完善叙事可谓是《见字如面》的特色了,也真正贯彻了其宗旨:用书信打开历史。布莱希特美学中的“间隔效果”这样表示:让观众对所见事物有一个分析与批判的立场。从第一现场切换到第二现场时,空间转换使观众仿佛一瞬间回到现实。专家对信件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的介绍,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体验与知识积累,对第一现场的信件增添一份理性的回味,而非停留在浅层次的短暂感性体验中。

三、受众审美接受

(一)民族性的文化接受

海德格尔曾提出过意识的“先结构”,指的是我们接受任何事物都不是以空白的头脑去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以我们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2]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获取受众文化认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由于节目中几乎全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信件,其语言、逻辑都具有民族性。例如,第一季中张国立朗读的《告鳄鱼书》,便是韩愈以鳄鱼喻贪官污吏,对其暗讽鄙夷;蒋勤勤朗读的《〈甜蜜蜜〉这首歌,是我录唱最快的》表现了邓丽君对其老师庄奴的敬重与爱戴。这些情感中的真善美,伴随着中华儿女成长,早已融入血肉,這种民族性的文化更能获得受众的审美接受,也更易于使受众心理趋近。

(二)“共情渲染”的情感共鸣

当读信人在朗读书信时,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渲染。《见字如面》的读信人基本为演员,这也使得他们在朗读信件时更利于把自己带入到写信人的角色中,感受其情愫,并把这种隐性的情感体验带给受众,达到“共情渲染”的效果。例如归亚蕾朗读的《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叙述的是蔡琴写给去世的前夫的一封信,整个过程中归亚蕾满怀深情,在她哽咽地读到“杨德昌,你怎么能就这样走了呢?”现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每一封信后都隐藏着写信人的情感,或爱情、或亲情,也许是家国大爱,也可能是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见字如面》实现了读信人与观众的共情体验,使他们和写信人产生情感共鸣。

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节目市场上,由于竞争压力大和粉丝经济的影响,存在泛娱乐化的风气,大部分节目往往只能给观众带来暂时的感官体验,而摒弃了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的审美作用。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对社会风气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见字如面》所选用的书信都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并构筑集体记忆,这也是作为大众媒介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往的文化类节目注重说教,给观众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虽然能够赢得好口碑,但却输在了收视率上,现实意义不强。《见字如面》以文化和综艺结合的方式,融入了感情元素,突破了文化类节目的刻板印象,在口碑、流量双丰收的情况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给我国的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创新形式,带给观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感悟,以防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也是该节目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着重探索的问题。

注释:

[1]《见字如面》选信篇:那些直击人心的信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12974

3345_157506,2017-3-22.

[2]姚鶴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51.

参考文献:

[1]江建文.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J].当代传播,2002(06).

[2]耿文婷.美感文艺与快感文艺[J].文艺理论,2003(05).

[3]何新.艺术系统分析导论[J].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85(10).

[4]李泽厚.浅谈审美的过程和结构[J].中国书画,2005(09).

[5]何新.关于艺术美的三种类型——读黑格尔《美学》的一则札记[J].美术,1982(01).

[6]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7]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谈《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

[8]王岩.个体生命的文字承载 尘封历史的声音复活[J].中国电视,2017(08).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美感传播
轻装上阵
万紫千红总是春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自然美感的桌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