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童话齐飞,灵性与语用一色
2019-06-24金志新
金志新
[摘 要]童话诗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这是一篇童话”,全诗都弥散着浓郁的童话特色。教师只有真正站立在学生的角度精准而妥帖地解读它,才能明晰童话诗教学的靶心,从而为瞄准语用教学的核心目标提供方向性支撑。为此,教师需要紧扣童话诗歌的教学特质,引领学生巧妙识字、辨析词语、品味语句、补充诗歌、仿照练笔,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童话诗;灵性;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71-02
《彩色的梦》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一首典型的童话诗,整首诗的语言如诗般梦幻,基调明快,生动地再现了众多美妙的画卷,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基于童话诗的特性,教师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咀嚼童话的味道,呵护学生最原始、最质朴的天性。
一、借助识字,构建和谐的童话家族
很多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生字,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构与笔画的生硬指导,所采用的教学语言也相对生硬。在童话诗的文本中,教师可以对生字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摒弃与调整,借助于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生字教学融入童话大家族中。
如在教学“彩”字时,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运用童话语言进行描述:“头顶上带着花冠,旁边是一个戴着三条杠的大队长呢!”随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字的哪些地方引起了自己的注意。有学生指出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有学生指出第一撇要从竖中线开始写。随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就特意运用了童话语言来描述:“‘木字头上的花冠真的是漂亮极了,你看她的脚又直又长,尤其是左手伸得老长了,右手插在口袋里,还有这三道斜杠杠,同样也是精美极了!”
原本生硬机械的生字教学,在教师如诗一般的童话语言中彰显出独特的气质,让汉字的学习绽放出了独特的认知魅力。
二、辨析词语,寻找合适的童话角色
这篇文本中有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即将原本熟悉的词语以调换顺序的方式呈现。原来的“蹦跳”学生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跳蹦”就较为陌生。比照之下,文本中调换顺序之后的词语,更能凸显诗歌中铅笔宝宝的激情四射和活泼可爱。教师可以设置“词语宝宝有秘密”的板块,将蕴藏在言语形式中的表达秘妙扩散到童话诗的“踏踩”“喜欢”等词语上,借助“翻身”、调序的轨迹,让学生感受到童话诗词语运用的灵气、动感。
如教学“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一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出这个独特的词语——“跳蹦”,并围绕这个词语进行探究,对比“跳蹦”与“蹦跳”的意思。有学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即意思相差无几,都表示动作;有学生在细致对比下体悟到,调序之后的词语动态感更强。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扮演词语宝宝,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说说课文中其他词语在语序调整之后所形成的细微的意思差别。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自身专业化的视角开掘出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带着童话的感知与意味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品析性的思维运转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品味语句,铸造鲜活的童话情境
童话诗都具备三个典型的特征:首先,好看!每一行诗歌的字数相等,句式整饬,形式之美尽显。其次,好听!诗歌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且句末都呈押韵之势。最后,好读!语言相对浅显易懂,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对于这样的文本,如果机械地讲解,必将使学生感觉味同嚼蜡。为此,教师紧扣童话特色,设置了“小林”这个角色,让学生通过扮演小林及其朋友,借助于剧情解锁的方式,打开诗歌语言的秘妙之门。
师:你觉得彩色的粉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有的是长的,有的是短的,大多数都是硬的。
師:那你看小林会怎么说呢?
生:(扮演小林)彩色铅笔有长,有短,有圆,有方,有软,有硬。
师:我们将小林改的语句引入第一自然段中进行朗读,你想对小林说些什么呢?
生:(扮演小林朋友)你的句子太复杂,太啰唆了,这么全,不必要的。
生:(扮演小林)哦,好像有道理。我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有的短,( ),( )。
师:猜测一下小林会怎么改呢?
生:有的方,有的软。
师:你的表现真棒。但老师还是觉得课文中的句子好,因为它们后面都是押韵的,读起来非常好听。
……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经历了短句与长句、修改句和原文句之间的对比,通过增加、修改和调整等多种手段,促进了认知思维的不断优化。教师借助童话人物角色扮演的契机,将语句之间内在的隐性关联鲜明地揭示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内在特点,感受到童话诗跳跃和凝练的特质,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四、补充诗歌,寻觅坚实的童话支点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文本除了可以成为学生实践表达的示范性样本之外,还蕴藏着很多可以拓展、延伸之处。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填充汉字、转换句型、改写诗篇和补充内容等多个不同的梯度性环节,将看似机械的语用训练融入浓浓的童话中,实现语用训练的扎实落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训练题:“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语句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脚的图案,学生在观察中分别了解了脚尖、脚板、脚跟等部位;然后通过玩一玩的方式,了解了与脚相关的各种动作:跺、停、踩、踏、蹦、跳;最后,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填写在括号中:脚板( )过的地方,一片片的花朵,红了;脚板( )过的地方,一片片的湖水,绿了;脚( )过的地方,一( )。
童话诗的作者将铅笔想象成有脚的生命,教师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想象,延续着作者的表达思路,借助鲜活的情境,将童话诗中未尽的动作进行更加丰富化、立体化的再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仿照练笔,拨动奇妙的童话密码
诗歌第三段中描绘了两个鲜活的画面:雪松上鸟儿叫和小屋顶上太阳照。第一个部分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雪松的蓬勃以及鸟儿的欢叫;第二部分则是以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阳下小屋的温馨,两者融合形成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
这支彩色铅笔脚尖所滑过的地方将会留下些什么呢?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张不同的图片:小鱼、荷叶、池塘;篮球、操场、儿童;河岸、小花、芦苇……相机引领学生观察每一张图片,然后再运用自己的语言将看到的画面和想到的情境表达出来,从而展示出真实而美妙的生活画卷,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刻板地要求学生对“脚尖滑过的地方还留下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生硬地回答,而是让学生在鲜活的图片资源的冲击下,在自身思维意识的运转下进行言语表达,在语言的组织、调整和表达过程中完成了对诗意境界的描述,掌握了童话诗内在的表达秘妙。
童话诗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这是一篇童话”。教师只有真正站立在学生的角度精准而妥帖地解读它,才能明晰童话诗教学的靶心,从而为瞄准语用教学的核心目标提供方向性支撑。为此,我们需要紧扣童话诗的特质,紧扣“怎么教”的实施路径进行精心地选择和体悟,并对其中的教学重点不断地敲击、夯实,从而使学生源自于天性的“童话味蕾”得以合理化的呵护,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