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赏学型”语文课堂
2019-06-24杨晓艳
杨晓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建构“赏学型”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捕捉文本个性、交流阅读感想、引导自主建构等教学方法都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学型”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70-0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情感丰富,人物形象丰满,凸显着鲜明的人文特点。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采用精讲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少细细咀嚼,对于文本的感悟反而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因此,我在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时积极创设“赏学型”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文章,领悟其中的精髓。
一、捕捉特点,品析文本个性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文章一般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遣词造句和行文构思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鼓励学生在赏读时抓住文章的特点,尝试捕捉文章之美。这样,学生可以围绕文本的个性特点展开阅读,从而能够更好地和作品形成共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三亚落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应抓住散文的特点进行教学。散文往往语言优美凝练,具有深邃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感受其意境。我提出问题:“文章分几个阶段描写落日的变化?”学生发现,文章分别从“收敛光芒、慢慢下沉、跳跃、入水”这四个阶段来描写。我又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描写出每一个变化过程的?”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将落日比喻成红灯笼和跳水运动员等。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看到这样精美的词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回答:“我仿佛也看到了三亚落日的美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逐步展开赏学活动,捕捉到了散文的特点。
在“赏学型”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略读的方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中心思想,梳理出文本的特点。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互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在“赏学型”语文课堂中,我尽量避免直接将赏析结果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这样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学生提出:“天游峰必然有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何都不写,偏偏要写一个清洁工呢?”我指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说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有学生提出:“其实景色虽然美,但是都差不多,而人却是每一个都不一样的,作者是想写一些有特色的东西。”还有学生提出:“这个扫路人让作者印象深刻,所以作者要写。”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点景色都没有写吗?”学生有所领悟:“其实作者也写了山势的险要,感受到了登山的辛苦,而此时他看到扫路人竟然不觉得辛苦,所以自然感到奇怪,因此要写他。”“作者写景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衬托人。”这样,学生就在互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
由于不同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审美能力的差异受到了主观和客观的影响。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讨中对文章进行解读和评判。
三、自主建构,形成认知体系
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展开赏学时,注重引导他们完成对文章的总结和归纳。这样,学生就会懂得赏析课文时要如何总结文章的主旨、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语言建构能力。
在完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姥姥的剪纸》一课的学习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批注,尝试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关注下面一些内容,如:“文章如何正面描写姥姥的剪纸技艺的,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姥姥的剪纸能力很神呢?”“文章是如何展现姥姥和‘我之间的关系的呢?你觉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怎樣呢?”“作者如何从描写剪纸过渡到描写祖孙的情感的?”这些问题囊括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进行自主批注,看看自己有哪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掌握。这样学生就能展开自主建构,总结出自己学到的内容,在头脑中逐步形成认知体系。以后阅读同类型的作品时,学生也能有的放矢,采用类似的方法展开自主阅读,提高赏读能力。
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批注是展开赏学的好方法。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会指导他们展开研读分析,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美。
在“赏学型”语文课堂中,学生投身于阅读中,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