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6-24郑可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郑可可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通过抓好预习,质疑问难,延伸提问等环节,不断指导学生锤炼自己的问题语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59-01

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课堂上缺乏自信,害怕出错而不敢提问;另外一部分学生不善表达,即使心中有问题也不知道怎样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不断指导学生锤炼自己的问题语言,推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课前——抓好预习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思考、探究、发问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示范。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单

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指导形式,如填空——梳理课文脉络;连线——理清文章重点等。教师让学生自主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为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二)示范提问,鼓励学生质疑

课前预习单中,教师都会给学生留下质疑、释疑专栏,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疑问或看法记录下来。而预习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做出示范提问,逐步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三)课上交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对于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梳理和评议,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小组交流中去解决问题。对于需要深入思考、探究解决的创新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思考、研究、深耕。通过教师多次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哪些带有创新性,从而就能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更深处。

二、课上——质疑问难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個“发问器”,他们好奇心强,在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思维冲突,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语文教学中,一些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是教师反复讲解分析的重点。但与其教师口干舌燥地“包讲”,不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展开质疑问难,留给学生充足的发问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时,学生发现作者一连用了“白茫茫、白花花、白生生”几个ABB式的词语,读起来很有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质疑。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比较表象,例如:“‘白花花‘白茫茫说明槐乡怎么样?”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探究解决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二)问在学生的兴趣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对天游峰的景色、雪花泉的水、老人种的菜很感兴趣,越读越向往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想象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想问老人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体会到课文的深层含义。

(三)问在文本的延展处

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一方面是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所限,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充分地让学生阅读文本,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延展处引导他们大胆想象,以补充课文的空白或延续文本的情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新问题。

三、课后——延伸提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细致的感悟之后,他们思维的触角还在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的开放性作业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生很容易懂得遵守规定的重要性。课上,在引导学生完成“____时,不管____,我们都____”的练习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多年以后,汤姆成了纽约著名的建筑师,但他再也没有钓起过那么大的鲈鱼,每每回想起那晚的情景,回想起爸爸说过的话,他都记忆犹新、感慨万千。汤姆准备给爸爸写一封信,那么他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走进文本与角色中,发挥想象写作。同时,问题的种子也悄悄地在学生心中绽放,他们思维的触角也会向更深处延伸。

教师将课堂的提问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自信向上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