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境导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9-06-24卢将状
卢将状
[摘 要]情境教学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情境导读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和关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开题情境,精心设计导读情境,开发拓展课外情境,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导读 ;开题情境;导读情境;课外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53-0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境导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进行情境导读呢?
一、创设开题情境,把握情感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题目是整篇课文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题入手,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巧设不同的开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学习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
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滋养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养料。教师设计问题或指导学生质疑,在问题中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就能顺着教师的指引去研究课题读法,并在研题中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在《搭石》一课开题时,我先让学生读一遍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什么叫搭石?为什么搭石?搭石过程中有什么感人的事发生?”三个问题一下子串起了课文结构,引出了主要内容,也暗含着中心思想。学生读文后,纷纷举手回答:“我在课文中找到了前面两个答案,我知道在搭石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好事……”我趁热打铁:“那我们读课文题目时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读法?”学生有的说“搭”要重读,有的说“搭石”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全班以这种读法再读题目,其实就已经为下面的学习定下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
(二)创设自然情境,体验思维美感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艺术品,艺术的魅力在于美。小学生思想淳朴,对艺术的欣赏缺乏经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他们把抽象的艺术变成生活艺术。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自然情境,开启学生思维的美感,把自然现象引进课堂中来。《月光曲》这篇课文,虽然故事性强,但让学生去追溯创曲的经过,悟出当时的情境,这对小学生来说真的很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开课时,我播放了自己中秋之夜拍摄的VCR: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月,月亮在云彩中穿梭,月光灑在县城的山林中、县城的河水里,时而升起几个许愿灯飞向夜空……然后我提问:“你这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到了嫦娥,有的说想到了中秋节的快乐,有的说想到了县城的美景……我把学生体验到的现实美景与贝多芬《月光曲》的情境融合起来,为课文学习定下了美感基调,当学生去读课文时,他们就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二、精心设计导读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多种导读情境,重现教材的相关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绘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兴趣,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插图情境,图文结合,入情入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课文插图紧扣主要内容,是教师最好的教学资源,也是信手拈来的情境创设资源。导读时可分以下步骤来进行:(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2)边读边看图,想象课文背景或意境;(3)观察插图,体验作者情感;(4)只看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朗读或背诵课文。如《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离学生的生活久远,而且我们南方学生也很少见到雪景,于是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理解诗意和有感情地诵读就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学生知道作者因为被贬到永州而孤独苦闷才写下这首诗时,我见缝插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在一片冰天雪地里,一叶舟,一位渔翁……给你什么感觉?”学生感悟到“冷”衬出了孤独寂寞,“雪”衬出了诗人的自傲与清高。在学生悟出诗人的情感后,我随机对着插图指出相关图景,学生图文结合,入情入境地开始诵读。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融会贯通,推波助澜
多媒体技术集音、形、色于一体,直观,可视性强,能多方面刺激大脑神经,为语言文字提供参照物,从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味课文意境。教学《草原》时,在舒缓动听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中,我通过视频缓缓播放:天空、白云、青草、牛羊、河流、丘陵、蒙古包、牧民……草原美景一一展现出来。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着草原之美。接着,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老舍笔下的草原天高、气爽、草碧、原广、牛马欢、人热情。再读课文,我让学生找出草原美景,边找边看课件图像:“天,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小丘的线条柔美。”“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学生、文本、课件一一对应,他们交流感受,用心灵碰撞出了草原之美。整节课,在多媒体的介入下,景美、人美与民族团结融会贯通,为接下来学生的互动与朗读造就了推波助澜之势。
(三)相互转换角色,活灵活现,相依相存
小学生模仿力强,喜欢表演。在教学时,教师适时创设表演情境,把文本人物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同文本对话,与编者攀谈,这样容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老人与海鸥已经是彼此信任、相依相存的情况下,我把“老人喂海鸥”和“海鸥瞻仰老人”两个内容合编成短剧,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的相关内容,另一个学生扮演老人,其他五个学生分别演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表演开始了:一位老人驼着背,边叫边把食物洒向海边,时而抚摸独脚,时而轻轻叫唤红嘴,时而询问老沙……海鸥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啄老人的衣角……当老人静立不动时,海鸥乱作一团,一下子扑向老人,一下子跪下,有的哀鸣着……表演结束了,学生们感受到了动物与人和谐共处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动物的灵性与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之后,全班再读这两个内容时,语气和语调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三、开发拓展课外情境,获取情感升华
一个阅读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是一个知识内容的暂停,其中的价值与情感应该还在学生心中回味、延伸。语文教师有责任拓展课堂情境,让更多的价值与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学习了《金色的脚印》后,学生知道了“只要你对动物好,动物也会对你好”,也就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都将变得更加美好。由此,我让学生回忆哪些课文还有这样的启示。有的学生想到了《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有的学生想起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我灵机一动:“你还想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一个词?”学生们大声回答:“和谐!”再读课文时,他们若有所思,同时声情并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十分欣赏李吉林老师那饱含人生哲理的话:“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教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很向往大海的奔腾……”我想,假如阅读教学中,我们总能创设的一个个有效的导读情境,那么这些“小池、小溪、涌浪”便可汇成知识长河,引着学生向大海奔腾……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