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语文”的三个立意点
2019-06-24焦红
焦红
[摘 要]“涵养语文”是一种慢教育,目的是为了更从容地欣赏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从立意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核心素养等方面开展涵养语文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能慢慢地品味、思考、顿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立意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30-02
朱熹认为:学者读书既要“敛身正坐”,也要“缓视微吟”,更要做到“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养语文”实际上与此具有相通之处,既要能够沉下心来认真体悟,也要能够入情入境,更要细读慢品。“涵养语文之美”应立意于言语之美。我们应当充分感悟语文的言语之美,通过对字词句段以及语篇的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赏析,触及文本核心,使学生体悟语言文字之精妙、写法之精准。这样,能使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自主吸纳和沉淀,自悟自解,感受语言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一、立意学科特点,开展涵养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质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与统一,语言实践所展现的必然是语文学科的本色。如果脱离了听说读写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即使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也是远离语文教学本质的。因此,教师要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究竟应当选择文本的哪些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基于课文重点,触摸文字温度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都认为时间不够用,那是因为他们事无巨细,渴望面面俱到,渴望讲解至每一个细节,因此很多并不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要展开。这样教学,既没有重点,也没有难点,而对学生所需要提升的知识水平、能力只是浅尝辄止。因此,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王荣生教授认为:对一堂高品质的课而言,最低的标准就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当前教材所编排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所承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实施语用训练。在解读文本时,可以先尝试加法,将文本中具有训练价值的关键点一一列举出来;再使用减法,根据文本脉络,明确单元教学以及课程教学的重点。这样,就可以紧扣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例如,《爱如茉莉》这一篇课文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父母之间平淡却温馨的情感,虽然语言平实朴素,却能入木三分。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默读、朗读,使他们整体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带领学生品读其中的“特写镜头”,如“爸爸直奔医院”以及“父母执手而眠”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反复品读,学生体会到真爱无痕的深刻含义。在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感悟时,教师继续引导:“真爱实际上就如同茉莉花一般,静静地待在那里,静静地散发着幽香,不管是一个眼神还是简单的一句叮咛,都是爱的语言。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生活中爱的细节。”此处的随文练笔紧扣教學重点,准确地把握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阅读内化的基础上展开语用实践,真正实现写作方法的正向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紧扣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语言实践活动才会具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步步为营,充分彰显语文课堂的本色。
(二)突显文道结合,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及感染,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以及经验密切相关。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情达意,因此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以真正体现文以载道的特点。
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描绘了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他人礼物的故事。教学中,我紧扣文本中的“鲜美”“心满意足”等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自主编写小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这个故事。学生从不同角色与视角进行立意,进行不同层次的演绎。这样的演绎,使学生透彻地体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也能够体会公仪休的睿智以及廉洁的品质。
只有文道合一,才能够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全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立意学生需求,开展涵养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教学立意是否恰当、有效,学生是否满意等是衡量教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需求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需求的改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立意,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新意以及教学的生命力。
如,《嫦娥奔月》一文,面对逢蒙的不断威逼和利诱,嫦娥非常机智、冷静。作者使用了“周旋”这一词语来描写嫦娥。那“周旋”究竟是何含义?嫦娥和逢蒙是怎样展开周旋的?这是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之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落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嫦娥与逢蒙周旋的场景;同时要求学生想象他们两个回合以上的较量。于是,学生纷纷和同桌展开自主表演,每一回合都能立意于动作、表情以及语言,充分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学生的想象极为丰富,表演得惟妙惟肖,既体现了嫦娥的机智和冷静,同时也表现出逢蒙的奸诈以及贪婪,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教学实效。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效。上述教学案例中,文本的留白之处正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借此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在历练想象能力的同时,同时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知。
三、立意核心素养,开展涵养语文教学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热词。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的关键载体。在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阅读教学应着重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语用能力。因此,教师既要深入解读文本,也要聚焦于文本的内涵以及外延,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有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良好平台,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充分显示母亲的“形” “行” “情”,我朗读了自己创作的以“母爱”为主题的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提问:“通过文本,你读懂了什么?”此时,在学生心中已经积累了浓厚的对母亲的理解、感恩之情,他们能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所得。同时,我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从而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
以上案例中,我自己创作的诗歌导入课堂,既引领了全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母爱的感悟。这首诗歌既成为学生理解文本到适度拓展的线索,也能够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文本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热爱之情。
总之,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展开的一次特殊的生命旅程,不但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而且也会涉及更宽广的空间。为了使这段旅程更具有现实意义,应当尽可能缩短旅程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慢慢地品味、沉思、顿悟,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华林.涵养语文——小学语文课堂的新风景线[J].语文天地.2016(11)。
[2] 陈明.小学“涵养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8(03)。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