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写景类文本教学策略浅谈
2019-06-24骆小燕
骆小燕
[摘 要]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写景类文本。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感悟,并由读到写,体悟文章的内蕴情感,习得写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类文本的表达密码,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写景类文本;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27-02
写景类文本,是指以描写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本。这类文本往往蕴含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情是景色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为此,写景类文本的教学需要从品味文本语言入手,再现景之画面,体悟情之内蕴,并习得写作方法,形成读写相融的教学格局。
一、深入品读,提取描摹密码
(一)依托文本结构,绘制写景图式
文本是由语言文字构建而成。对文本内在的结构和文路,我们可借助图式进行呈现。这是文本解读的认知图式。写景类文本的解读,需要紧扣语言风格感知其类别特征,揣摩其独具个性的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构建、积累写景图式。
写景类文本一般有游记类、自然景、生活景三种常见的类型。苏教版教材中《烟台的海》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类写景散文。虽然以海景作为描摹对象,但作者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场景,使得自然之景和生活之境相得益彰。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从文本的整体架构入手,组织学生了解作者依照冬春夏秋四季的顺序展开描写,并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海景特点的显著性洞察作者将冬季海景放在第一个介绍的表达思路;随后,引领学生探寻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语言,感知人们在烟台惬意、悠闲的生活场景,了解这篇写景类文本整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在这一教例中,学生经历了概括、梳理和探寻的不同思路,既明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洞察了文本的结构模式,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结构特点。
(二)依托文本语言,品鉴语言特点
写景类文本语言优美而凝练,极富文采。这就决定了写景类文本的学习要探寻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感知写景语言的个性化、典型化的本质属性,夯实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从而为他们的表达实践打下基础。
如,叶圣陶先生的名篇《荷花》一文,语言精妙而鲜活,无论是妥帖隽永的形容词还是动态十足的动词都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如,“冒”字,看似简单,实则含有深意。它不仅写出了花朵之多、叶片之盛,也凸显出了荷花向上生长的蓬勃生命力,强化了从静到动的感知,极富跳跃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开掘出语言所蕴藏的价值,挖掘写景类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二、辨析品悟,明晰抒情策略
写景类文本并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借助写景来表达情感,常常是由此及彼、虚实相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借助语言整合画面、展开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从而真正领悟写景类文本的价值内涵。
(一)统整画面,在品味语言中体悟情境
写景类文本最为重要的创作方法是以形传神、巧设情境,运用精准的语言再现逼真的画面,从而传递作者的主观情愫。教学这一类文本就要遵循其形态,入乎其理,让学生在品味体悟的过程中获取审美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比如,《灰椋鸟》一文在描写灰椋鸟集体归林的场面时,运用了大量的鲜活灵动的四字词语。教学时,教师将关注点定格在画面上,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的独特用法。首先,让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通过朗读体会四字词语连用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感悟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其次,让学生找一找语段中实写与虚写的不同语句,感受虚实结合的场景特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二)依托想象,在品味对话中激发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类文本在抒发情感时,常常借助某种景物来进行表达,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物,或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激活学生原始的内在积累,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写夏天大暴雨的情景,四句诗分别围绕着“云”“雨”“风”“水”四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描写。由于诗歌的字数有限,作者不可能对这些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因此,要想真正探寻诗歌内在的特质和意蕴,就要让学生借助语言再现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白色的雨点、跳动的玉珠,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除了跳入船中,还可能跳到哪里呢?我们可以以诗歌为蓝本,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补充。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丰富文本的内容,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一个客观的阅读者,而是被充分激活了生命经验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走进了诗歌的内核。
三、由读到写,转化言语经验
阅读与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读中写,才能更加深入地明晰作者的创作思路;只有在写中读,才能更明白要从文本中汲取怎样的写作营养。教学写景类文本,要对读写结合点进行开掘,引导学生读中学写,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仿写典型的句段
写景类文本由于表达的需要,常常運用多种表达手法,使语言充满内在的张力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体悟与实践表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典型句式,探寻其表达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莫高窟》一文中的描写彩塑一段,作者先选择了天王、力士和菩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彩塑进行整体概括,然后将笔力聚焦在一尊卧佛上,形成了整体再现+典型聚焦的结构格式。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先播放了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两到三人作为集体展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鲜明的人物展开细致描写,体现这场拔河比赛的激烈。
读写结合必须把握年段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描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习得智慧的谋篇布局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阅读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字词句段上,而要以整体视角来考虑文本的谋篇布局,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立意,以真正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依照移步换景的方式梳理出作者由远及近描写瀑布的思路;再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圈画出课文中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语段,并感受作者的表达特点。
如此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既有框架性的呈现,又有认知性的表达,真正掌握文本的内在精华,明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
总之,写景类文本的教学需要遵循文体内在的特点,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引领学生进行情感性的认知体验,学习内在的表达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高效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