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让群文阅读走向深入
2019-06-24王林波
王林波
[摘 要]群文阅读是目前阅读教学常规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少的群文阅读指向题材或主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质的提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目标指向语用,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和文体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语用;文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1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的确,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很难有阅读能力质的提升。因此,很多教师开始关注阅读的量,希望学生能够厚积而薄发,于是群文阅读应运而生。不过,当前看似火热的群文阅读并不能令人满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
现状:从内容出发,进行拓展阅读
最近听一节语文课,教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她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在细读课文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抓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她出示了第一张学习单(表一):
从学习单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课文内容理解的层面,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以及特点,其中不少知识点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这些教学内容的语文味是非常贫乏的,甚至有被异化的倾向。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开启群文阅读的模式。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运用“抓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阅读补充的三篇文章,并了解雨中的景物和特点,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出示了《毛毛雨》《雷阵雨》《暴雨》三篇短文的片段,请学生阅读并完成第二张学习单(表二):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交流并播放暴雨、雷阵雨等相關视频,让学生对短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的群文阅读策略我们并不陌生。当前,很多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都是如此操作,即紧扣课文的内容或者主题,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这样的群文阅读有好处,内容的相关性能有力地推进学生的情感的体验,主题的一致性能让拓展阅读显得十分顺畅,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群文阅读有意思、更好玩。作为小学生,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指向内容。但是,指向内容的阅读真的有效吗?真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不少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给孩子买的书不少啊。孩子也挺喜欢看书的,有时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书,这几年下来阅读过的书籍足有百余本。可为什么拿起笔依然写不了文章呢?不是说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多阅读吗?”
的确,要写好文章必须加强阅读,但如果学生的阅读只是指向内容的理解,读得多也只不过是了解更多的故事情节而已,读得久也只能成为一个资深读者而已。群文阅读教学亦如此,如果只是指向内容的理解进行拓展阅读,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策略:指向语用的群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表达能力的提高都得凭借语言表达的实践。只有关注语言表达的方法,进行语言表达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群文阅读能否像普通阅读教学一样关注语言表达,落实语言运用呢?当然可以,因为它们都姓“语”,都是小学语文课。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桥》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策略一:关注写作方法,拓展阅读中对比体会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了洪水来临时令人紧张的气氛。蒋老师开课即从描写洪水的句子入手,请学生阅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请看教学片断。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⑧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1: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2: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村民是多么的惊慌恐惧。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
(学生交流找到的表现村民慌张、恐惧的语句)
①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④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
师:这篇文章重点是写环境危险吗?是写村民慌张吗?到底要写的是谁?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教师朗读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遇难的现场。学生仿佛都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被船长的精神所感染)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1: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2:都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我们不难看出,蒋老师的群文教学指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一开课,蒋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环境描写,但他并没有就此驻足,而是再引导学生跳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与人物表现之间的关系。正是这样的环境描写,才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村民慌乱甚至恐惧的心情。
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策略。环境描写与人物表现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桥》的片段与《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环境描写烘托氛围的作用。这样的群文阅读指向的是描写方法,将学生注意力从课文内容的理解转移到环境描写的方法上来,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策略二:改变表达方式,比较品析中加深理解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说类文本占有不少的比例。这些小说都少不了环境描写,但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桥》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非常特别。作者采用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在其他小说中比较少见。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感受洪水来临时人们的恐惧,体会到老汉舍己救人的崇高与伟大,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这篇文章环境描写的独特魅力。
继续看蒋军晶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是的,正是因为这位老汉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大公无私,才能顺利地组织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班里1~27号学生起立,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课文,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读,自己体会)
生1: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
生2: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到底该怎样分段,分多少个段落,我们一定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环境描写的方式很多,但像这一课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的表达方式并不多见。如何让学生领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呢?仅仅靠朗读,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深入;仅仅靠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可能到位。蒋老师的教学非常精妙。他依靠读,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读,而是通过改变构段方式,将单独成段的短句连起来,变成长长的一段话,再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在此基础上,再与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篇课文环境描写的精妙之处。这样教学,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除了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写法的精妙呢?改变表达方式,对比品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策略三:紧扣小说特点,猜测表达中落实语用
很多人都喜欢读小说,一读起来就放不下,是什么原因呢?是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心。不读到最后就不知道小说的结局,读到结局又出乎意料,这就是小说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学小说这类文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让学生尝试着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学会设置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蒋军晶老师深谙此道,他的教学尝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请看教学片断。
师:我们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子(他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儿子)推上木桥。 ]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1:我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2:我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3:我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4:我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体现了老汉把儿子当作一名普通村民的思想境界。
生5: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今天,蒋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学生自主阅读《在柏林》《窗》《雪夜》《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猜测结尾)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对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蒋老师通过改动文字,让学生进行对比读,感受到小小说巧妙设计悬念、结局出人意料的特点。如果这节课到此结束,总觉得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有种望梅止渴的遗憾。语言的习得只有走向实践才能得以落实。蒋老师出示四篇小小说的片段,让学生猜测结尾会是怎样的,这就将知识掌握推进到了能力习得这一层面。在猜读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设置出乎意料的结局,真正掌握了小小说巧设悬念的写法。这样的群文阅读才是真正的群文阅读,才是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群文阅读。关注语言文字,指向表达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群文阅读教学。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