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探析
——以桐城市为例
2019-06-24钱月华桐城市林业局
文/钱月华(桐城市林业局)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相结合,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推进“绿色发展”。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素有“皖中名邑、江淮明珠”美誉的桐城,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更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开始反思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根源,也开始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世界各国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2009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次发布绿色新政的政策简报,强调加快经济“绿色化”转型,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与经济共赢的相关措施。2011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色经济报告》,强调绿色经济在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些都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已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2012年,“绿色发展”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此,坚持绿色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正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也正加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2.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社会、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内涵来讲,绿色发展更具包容性,既包括传统可持续发展中所关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与粮食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发展理念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科学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历史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在2017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又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可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宏观层面,主要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中观层面,主要指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简单说,就是发展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尽快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
二、国内县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我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
1.绿色发展经验中的“左云绿”模式
山西省左云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与山西省大同市相接,面积1293平方公里,人口12.34万。左云县土地贫脊,农业生产较为落后,但境内矿藏丰富,著名的“大宁煤田”斜跨全境三分之二面积。全县工业主要有采煤、炼铁、发电、机械加工、建材、缫丝、化肥、陶瓷、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左云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生态安全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左云县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增强全社会绿色发展的意识。该县提出,绿色发展不能只靠政府,而是政府、社会和个人三元主体,都要充分发挥各自力量和优势。二是全力打造绿色系统。左云县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增加绿化率,而是生态优先、系统推进,打造以人为主体,以生态与环境动态平衡为依托,以绿色经济为命脉,以社会环境和谐宜居为保障的一个综合的绿色系统、一套综合城乡体系、一种县域发展模式。三是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左云县把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可持续作为重要战略,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当中。
2.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射阳现象”
射阳县位于我国大陆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东部起点,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由后羿射日而得名。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并再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和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江苏射阳的实践表明,绿色发展正成为县域经济后发优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保护区坐落于射阳境内,限制和禁止开发的“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域25%。射阳县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把长期被当成“制约因素”的丹顶鹤保护区转变为生物资源、旅游观光、风力发电的滨海湿地宝库。在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射阳关闭了全县原有的化工企业,使旅游业成为这个“无化工企业县”的拉动性产业之一。“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座有爱的小城”已经成为射阳标志性的名片。
三、桐城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然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桐城也不例外。全市上下要努力打好“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三张牌,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
1.打好绿色生态牌。
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桐城自然区位优越,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西北部山区重峦叠嶂,百壑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埠,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良田万顷。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流入长江。近年来,桐城市以“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桐城”为目标,大力发展造林绿化事业,初步形成了山丘、河岸、道路、田间、城镇“五位一体”的造林绿化格局。林地面积达到75.2万亩,森林覆盖率31.63%,林木绿化率38.3%,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9.6%以上。新时期,桐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标,打好生态牌,走出绿色路。
2.打好文化旅游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灵魂,旅游是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以融合互促共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旅游业,在现代国家的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桐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拥有桐城文庙、六尺巷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东大街、南大街、胜利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700余年历史的孔城老街、省级龙眠山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市委、市政府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了文化强市的战略,并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余年来,特色不显、品牌不响、规模不大,一直制约着桐城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当前,桐城要在以文化旅游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阶段转向、助推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3.打好产业转型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桐城拥有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完善的营销推广网络、充足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立足桐城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包装印刷、家纺服装、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高能耗向低能耗、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升级。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探索走出各具特色又符合各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