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时代乡村
——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的启示
2019-06-24谭玉甜刘淑兰谭文华
谭玉甜, 刘淑兰, 谭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促进农村物质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农村为了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乡村的应有之义,要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一个繁荣美丽、安定和谐的新时代乡村。我国已有一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时代乡村的典型实践,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就是其中之一。滕头村折射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样本魅力,值得我们在探索建设新时代乡村的道路上学习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时代意义
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难题之一。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与发展。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一矛盾在乡村表现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大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党中央深谋远虑的一次重大战略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提供科学蓝图。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3],相比于过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把“村容整洁”深化为“生态宜居”,并位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第二位。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更深层次的内在诉求即要求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首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为其提供物质资源,生态保护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保障。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丰厚的、优质的自然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吸引更多资金、人才资源聚集乡村发展中,提升乡村发展综合竞争实力进而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生活富裕。其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物质支持。威廉·配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如果离开自然界,劳动者就会因为缺乏原材料而无法开展工作,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因为原材料的缺乏而中断。只有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才能保证乡村产业的发展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大、做优、做强”。最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促进乡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实质。乡村的一切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经济的支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为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使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在更好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循序渐进地建设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乡村。
二、滕头村建设新时代乡村的主要做法
滕头村处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萧江平原上,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距离宁波27公里,面积大约两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南小村,目前有300多户人家,880人左右。滕头村曾荣获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区和中国十大名村等七十多项世界级、国家级荣誉。本课题组通过对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结合对滕头村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滕头村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时代乡村,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主要做法如下:
(一)多领域产业齐发展,引领乡村共富裕
滕头村推动多产业联合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首先,发展多领域绿色低污染产业。据课题组调查可知,滕头集团公司旗下拥有70多家企业,涵盖服装、机械、园林绿化、生态旅游、电子设备、出口包装等不同产业,例如,滕头园林是奉化市第一家村办企业的上市公司,现今在全国已有超过10万亩的苗圃基地,年销售额以亿元计算。其次,滕头村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农家风情旅游区和生态酒店,现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和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利润收益相当可观,从2008年开始,滕头村每年的旅游综合收入都在1亿元以上。
滕头集团推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并走向繁荣,带领着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由表1数据可知滕头村的经济持续增长,村民纯收入逐年提高[5-10]。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万元,而滕头村2017年人均纯收入为6万多元,是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左右,可见滕头村村民的生活富裕程度较高。此外,据课题组调查发现,全村居民的就业率100%;村民从出生开始每人每月有1 500元的补贴,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额外补助,每人每月有不低于2 000元的养老金;村民考上大学奖励2~5万元;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 80平方米左右。
表1 滕头村各年社会总产值和村民人均纯收入
(二)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建设绿色整洁乡村
滕头村注重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建设清洁绿色的乡村。首先,着力解决乡村的村容村貌问题。滕头村引进一个生态绿地处理系统,把传统明灌明排的渠道改造成暗灌暗排并进行污水处理,同时引进雨污分流系统,实现治污、节水、节地的效果。其次,重视提高滕头村的空气质量。村里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拆除过去传统的农家柴灶,全部家庭改用液化气,加强村里的绿化种植,还引进一套价值千万的PM2.5检测设备,对村里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控。最后,优化乡村公共设施。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厕所革命,滕头村的公厕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运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生态公厕,既实现了无异味,用水量还仅为普通公厕的1/10,每年节水量达到3 500吨。
滕头村不仅着力解决居民生活环境问题,而且注重提高乡村的绿化覆盖率。据课题组调查发现,全村绿化覆盖率达67%,相比于全国绿化率为第一的福建省的65.95%还高出1.05%,其空气PM2.5数值常年处于0~35之间,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秀。
(三)重视村民文化教育,乡村文明气息浓厚
滕头村推动乡村文化教育发展,营造乡风文明的和谐乡村。首先,加大教育资金投资。据课题组调查发现,滕头村投资6 300多万元建设滕头小学、多功能文化厅、图书馆等教科文设施,并每年对村里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于考上博士或者硕士的家庭分别给予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其次,成立多种多样活动组织。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成立了青年科技协会、体育协会、老年协会等,其参与率高达85%。再者,建立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场所。有村民图书馆、室外健身中心、村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设施完备,吸引了不少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最后,乡村干部为村民树立学习的好榜样。村里干部闲遐时依然坚持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思想素养和政治意识。
滕头村村民整体自身素养高。据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滕头村全村已经有185人拥有大专或者以上的学历,占全村就业人口的37%。而且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高,全村100%村民使用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以及养成少用塑料袋等化学物质的习惯[11]。
(四)基层治理规范民主,乡村社会井然有序
滕头村坚持民主治理乡村,规范乡村社会秩序。首先,成立委员会监管乡村发展项目。滕头村就成立了村级环保委员会,任何进入滕头村的项目都需要经过该委员会的考评,到目前为止,该组织已经拒绝了50多项高收益但高污染的项目,该行为展现了村集体高度的环保责任心和决心,对村民起表率作用。其次,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滕头村组织村民经过大会讨论决定,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卫生管理若干规定》、《滕头人形象8条准则》等。再者,拓宽参与民主自治的渠道。滕头村党组织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乡村自治,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如工会、妇联、老年协会等。
据课题组走访发现,滕头村在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上取得较好的成效。滕头村大部分村民的政治认识较高,能够较好地配合村委的工作。滕头村的村民对乡村民主自治活动和村委、党委的工作都持比较认同的态度。
尽管滕头村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滕头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协调性、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需要加强改进。其次,滕头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滕头村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土地资源紧张,发展空间不足。再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些许问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有待提高;村党委仍需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及时把握乡村的发展状况。滕头村在肯定自身发展所拥有的成就时,还需要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从而谋划建设一个更出彩、更耀眼、更具魅力的新时代乡村。
三、滕头村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时代乡村经验启示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新时代乡村的构成应具备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生态文明要素、社会要素。其中,经济要素是根本;生态要素是重点;政治要素是保障;文化要素是关键;社会要素是基础。滕头村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新时代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滕头村的发展经验对全国乡村谋划建设新时代乡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优化新时代乡村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新时代乡村的形象代言人,要把优化生态环境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12]在建设新时代乡村过程中,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作为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首先,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传统有效的农业经验上发展生态农业;乡镇政府给予乡村工业适当的政策或者资金的扶持,协助乡村工业实现从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低产量的生产方式向低污染、高产量、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变;因地制宜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其次,优化乡村生态环境。重视乡村绿化工作,在乡村的荒土荒地、路旁、屋旁、水旁等进行绿化种植,保护乡村小河流、小湖泊,彰显乡村田园风光的韵味;对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建设清洁干净的乡村公厕,严格治理乡村水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问题。再者,提高村民个人素养。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理念,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制定关于保护乡村环境的村规民约,以此来约束村民的行为。
(二)培育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丰厚新时代乡村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和品牌是实现乡村富裕、村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13]因此,要紧紧围绕着强村富民的目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和品牌。
首先,发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乡村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市场需求深入发掘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选准培育发展具有乡村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推进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14]。其次,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强化特色产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增强特色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在市场中影响力和竞争力。再者,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的制度和人才体系。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对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和管理品牌,要给予指导、政策的扶持或者财政、人才的支持;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引进相关的人才进行指导和管理,使乡村培育特色产业和品牌沿着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涵育新时代乡村的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乡村的灵魂,亟需加强乡村文化教育以提高乡村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2]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来进行。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思潮,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乡村主流思潮。其次,完善乡村教育体制,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健全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开展乡村教师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水平和待遇。再者,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阅览室、村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使其成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阵地;对村民进行再教育,开展科学知识培训和农业技能培训等,提高村民个人能力水平;开展法律宣传讲座,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四)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新时代乡村的治理效力
健全乡村体制机制是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效力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落实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性问题[15]。”要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智能性和系统性,使社会治理更具效力。
首先,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确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组织架构、工作权责,对村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自身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16]。其次,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再者,完善政府对乡村监管的制度。乡镇政府需认真监管当地乡村工作,让监管制度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提高乡村干部治理村内事务的能力。最后,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对乡村村民和村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当地村民和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实现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的局面。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建设新时代乡村的关键要素,还需与优质的文化教育、有效的社会治理和有力的政府保障等互促互进。建设新时代乡村是一项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结合乡村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繁荣美丽、和谐文明的新时代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