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产业扶贫带贫“十大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2019-06-24郭成
郭 成
甘肃省秦安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秦安 741600
近年来,秦安县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探索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扶贫路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总结提炼秦安县精准脱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笔者深入甘肃盛源菊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秦安县果源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部分镇村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思考总结出了产业扶贫带贫“十大模式”。
一、基本情况
秦安县属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6万人,贫困发生率10.79%,有深度贫困镇2个,有深度贫困村91个。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省、市精准脱贫总体部署,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以林果优势产业为主导,以短平快项目为补充,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全县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大力带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经过调查论证,笔者认为,秦安县产业扶贫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采取了以下十种扶贫带贫模式。
(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覆盖拉动模式
按照川区蜜桃、浅山区苹果、高山区花椒的产业发展思路,鼓励贫困户发展果椒产业,先后在中山、王铺等区域新建花椒基地13个14.2万亩,五营、陇城等区域新建苹果基地8个4.4万亩,实现果椒栽植适宜区域全覆盖,形成了苹果、蜜桃、花椒三大果品相互支撑、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增收脱贫难题。目前,全县剩余13 420户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10 789户,占比达80.4%。
(二)创新机制,发展贫困户入社带动模式
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联结体,在贫困村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4个,吸收贫困户9 812户,如一画农业有限公司以大地家园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五营镇雒塬、邵店、张塬等村建设标准化果蔬、养殖基地5 340亩,吸纳农户276户,带动周边8镇36村2 300多农户推广种植绿色苹果及设施农业,户均增收4 725元。
(三)补齐短板,发展短平快产业互补带动模式
针对林果产业幼树期无收益、盛果期受灾严重、采摘期价格波动三大短板,采取果园套种、延长产业链、收购花椒芽、引进苹果“保险+期货”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收入。中山、王铺等镇按照合作社指导、农户种植、企业订单收购的方式,动员4 280户贫困户在新建果园内套种党参、万寿菊等中药材1.8万亩,年收入900万元,亩均增收1 000元以上;王窑、安伏等镇引导企业加大椒芽收购量,减少椒农损失亩均约2 000元;莲花、郭嘉等镇20户贫困户通过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获得理赔款10.64万元。
(四)依靠科技,发展技能培训提标模式
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农业科技人才支援平台,通过举办桃产业发展交流大会,加强对县内果椒种植专家和果农的技能培训,加快果椒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关键技术推广,累计举办大型机械交流展3场次,组织果农观摩学习60余场次、培训3 906人次,推动果椒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营造了良好氛围。
(五)保价增收,发展贫困户保底收购模式
推广种植冬花、牡丹等非传统经济作物,引导企业对种植户和合作社成员实行保低价收购,对贫困社员再上浮5%的倾斜优惠。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按照“农发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王铺、中山两个深度贫困镇种植中药材6万亩,由县农发公司负责联结合作社、动员贫困户种植,盛源菊香等企业负责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确保户均每亩增收不低于1 500元。
(六)深化改革,发展贫困户入股收益模式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引导贫困户入股87个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1.87亿元,实现了“农民变股东”,入股资金由承接经营主体每年向贫困户按不低于入股总额的8%的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受益贫困户13 438户,年分红1 420万元,户均受益0.1万元以上。创新推出土地入股模式,激活了资源要素,如五营镇闫沟村专业合作社11位发起人和147名农户入股588股429.4万元,流转土地2 100亩,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中山镇百万蛋鸭养殖一期项目吸收1 000贫困户入股1 000万元,按照每人养殖蛋鸭350只、每只10元的保底收益计算,人均增收3 500元,可带动2 857人实现稳定脱贫。
(七)财政助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
以全县193个贫困村为重点,在91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注入财政资金50万元,102个一般贫困村每村30万元,全部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村集体按照每年最低8%的收益率进行分红,如魏店镇大湾村结合村情和调研实际,将50万元财政资金入股到天水梦源果品有限公司,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同时,村集体至少年增收4万元。
(八)提供岗位,发展陪读妈妈就业模式
引导学校周边企事业单位加大用工需求并实行灵活上下班工作制,有效解决进城陪读妈妈就近就业难题,如福雨塑业、晟瑞酒店、五洲超市、金恒房地产、环卫所等32家企业和单位辐射周边一中、五中、四小等7所学校,吸收陪读妈妈就近就业380余人,人均增收3 000多元;天水蓝途工艺品有限公司通过山核桃工艺品除杂、草编工艺品编制等简易用工方式,与76名陪读妈妈签订加工合同,让其在家开展个体加工,结算报酬22万元,人均增收2 895元。
(九)积极探索,发展扶贫车间带动模式
借助龙头企业、合作社,打造“扶贫车间+”模式,把一些劳动密集、易于操作的生产工序搬到“车间”或放到农户家里,帮助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如兴国镇康坡村借助本村传统制陶工艺,建成陶艺“扶贫车间”1处,吸纳本村陶艺人21名,带动本村及周边腰崖、孙蔡等村92户贫困户创收致富。据统计全县已建成加工车间、电商车间、流动车间等一线扶贫车间28个,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580名,创劳务收入167万元。
(十)线上促动,发展电商微商销售带动模式
以县电子商务中心为龙头,430家网店为纽带,152个镇村电商服务站为支点,积极组织梦源果品、华园果品、盛源菊香、刘坪果品专业合作社等多家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微商销售,鼓励引导1 200多名贫困员工既当车间流水线加工员又做网络销售员,带动193个贫困村线上销售花椒芽、蜜桃、苹果等农产品9 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员工及贫困户增收2 500多万元。成功推出了“我有一棵树,足以来扶贫”果树认购活动,将传统的“卖果品”变为网上的“卖果树”,全县累计认购果树22万株,实现销售金额6 000多万元,贫困的果农人均收益增加了600元。
三、几点思考
(一)做强产业是基础
“十大”扶贫模式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有秦安县林果支柱产业做为基础。如产业拉动模式、电商微商模式、保底收购模式等,都是依托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三大优势产业形成的,因此,做大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是发挥“十大”模式效应的基础。
(二)培育主体是关键
“十大”扶贫模式中,如入社带动模式、扶贫车间模式、陪读妈妈模式、线上促动模式、保底增收模式,都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力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因此,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挥“十大”模式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政策助力是保障
在应用“十大”模式扶贫带贫的过程中,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经营主体壮大了实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其保障力量来源于政府的引导推动,得益于扶贫政策的助力保障。如入股收益模式、集体经济模式、技能培训模式,都是依托国家精准扶贫的产业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
四、结论
笔者总结出的秦安县产业扶贫带贫“十大”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和可借鉴性,对于今后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在同类地区进行大力推广应用,推动全省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