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漫上牡丹艳
——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驻村纪事
2019-06-24
本刊记者 魏 翔 文 / 图
拱北湾村一瞥
春天的脚步似乎总是显得有些匆忙。谷雨刚过,记者来到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拱北湾村,在几天的驻村采访中,用脚步丈量了村子的角角落落,用内心是感受着村民的喜怒哀乐,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拱北湾村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是东乡县北部干旱山区深度贫困村,辖7个社,285户1487人,低保面39.85%。都说“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这片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人心齐,泰山移,近年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亲戚”越走越亲,道路越走越宽。
绿茵茵新苗锁荒山
到达东乡县城已是正午时分,记者经过一番打问得知,有一种蹦蹦车可以到镇上,一人5元,但是,镇子到村子里却是没车可坐。
拨通电话后,拱北湾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吴佰顺说他开车来接,约好在龙泉镇见面,记者便坐上蹦蹦车驱往镇上。
车不断上升, 顺着山势蜿蜒前行。干裂的黄土藏满了岁月的褶皱,像一道道伤疤。这里的自然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酷。
途中,记者见到不少人在挖坑栽树,在山梁之上,有风掠过,那些幼小的绿意在微微摇摆。显然,当地人并没有因为自然条件不好而屈服。
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过程中,植树绿化的场景让人难忘,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起拱北湾村的绿化情况,驻村工作队队员马建海告诉记者:“这两年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也都付诸于实际行动。去年村里种植经济林450亩,退耕还林400亩。今年村里拆旧排危,我们种的油松、柏树有七八百株,啤特果树800多株,杏树1100株,光沙柳我们就种了40000多株,拱北湾村杨家社种植金银花也有310亩。”
闵晓俊家祖宅
新栽的幼苗
马建海虽说是驻村时间不长,但做事也是雷厉风行,国字脸黑里透红,镜片后一双环眼圆睁,村里的难事、烦心事,都逃不过他的眼。
从整体上看,这里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两年,村委会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生态保护和补偿项目,落实护林员、草管员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生态造林工程。
昔日的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贫瘠的秃岭焕发出新的生机。
闲聊时,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看着一排排树苗长起来了,心情也舒畅了不少,房前屋后栽上了树,环境变好了,这是在给我们老百姓自己办好事,而且,油桃和啤特果等经济作物还能增加收入哩。
拱北湾村根据当地土壤、湿度、气候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从外地引进了不少包括经济林在内的幼苗,不仅改变了拱北湾村的生态环境和整体面貌,还给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过去光秃秃的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绿化林、经济林齐上阵,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马建海感慨地说:“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社会力量和一些项目资金,还得依靠当地群众,现在乡、村一级也都有了洒水车,大家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同时,也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搞好。”
与村民闲聊时,记者得知拱北湾村有一处老宅子,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这个村子最古老的的建筑。而这个老宅子正是拱北湾小学教师闵晓俊的祖宅,在带领记者前往参观的时候,闵晓俊介绍说,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这些建筑依旧结实牢固,颇具特色,加上其古朴的风貌,俨然已经成为了村子里的一景。
屋顶上一排椽子齐齐整整,看来都是上好的木料,虽然历经风雨,却都完好,而那些斗拱更是错落有致,精巧无比,状如飞鸟,一只只据在那里,振翅欲飞。木制的门窗都很考究,就连门槛,也是颇为讲究,屋里还陈列着一些老物件,也都让人感慨不已,一只木箱子上大红的漆色已是斑驳不堪,上面的图案依稀可辨,还有那旧时的锁,精巧耐看。难怪好些人都劝闵晓俊说,老宅子千万不要拆除了,怪可惜的。
村容村貌正在发生变化
古旧的木箱
梨花似雪
古旧的宅子与新植的绿苗,在脑海中盘旋不去,两种意象,居然都产生了让人感动的力量。在某一个时刻,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似乎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春 耕
驻村采访的第一天,作为拱北湾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吴佰顺带记者来到拱北湾村拱北湾社,记者看到,崭新的房屋即将完工,工人正在施工,宽敞的房屋,独立的院落,让人赏心悦目。吴佰顺介绍道,这是村子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体施工已经完成了,等符合条件的村民搬迁过来后,他们的住房条件会得到较大提高,这里的蓄水池也是全村最大的,相关产业也在规划、实施中,香菇、金银花、金丝皇菊等产业也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于搬迁户原先的旧址,村里会拆旧排危,在原址上进行绿化,统一规划,这也有利于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吴佰顺信心满满地说。
情切切驻村民展颜
马尕力是拱北湾村湾子社的村民,今年67岁了,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新修的牛棚里忙活着。之前,她家养了4头牛,都在简陋的塑料棚里圈养着,牛热得受不住。
上个月,村委会按照规定花了8000元帮她家新修了牛棚。
“以前条件不好,没办法建新牛棚,拿不出那么多钱么,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我们心里高兴得很。”说起新建的牛棚,马尕力显得很是激动。
美中不足的是,新修的牛棚门框不够牢固,存在安全隐患,马尕力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吴佰顺在牛棚里里外外看了半天,承诺尽快叫人来维修,尽力排除隐患,听到这里,马尕力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老百姓的事就是大事,贫困户的事就是急事。村子里,闵一布拉黑木的肝硬化、马艾一布家的院墙被雨水冲坏了、闵百哈的养牛技术……都是吴佰顺惦记的事情。
杨富粱老人
村头的草垛
村社干部会议
马尕力正在喂牛
吴佰顺驻村已经一年半了,刚来的时候,只有一点点白头发,现在已经白了大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显老得多。这里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也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印象特别深的是去年‘7·18’特大暴雨,房屋、道路被冲毁,情况危急,我大概是三天三夜没休息吧,还好,没有人员伤亡,房子倒了还能再建,路冲毁了还能重修,只要人没事就行,抢救人是第一位的。”向记者说起驻村经历的时候,吴佰顺的目光是坚毅的,显然,这片土地已经与他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在去往村民杨富梁家走访的时候,途经一条新修的公路时,吴佰顺告诉记者:“这就是去年‘7·18’特大暴雨冲毁的路段,才修好的,1公里就是几十万呐。”
杨富梁是一位75岁的老人,头上戴顶白帽,岁月在他面部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纵横交错的皱纹年轮似的写在脸上,一把白花花的胡须让老人看起来睿智又洒脱。
杨富梁家里养了将近40只羊,分别圈养在两处旧的羊圈,按照规定,要是拆除旧的羊圈,重新建一个大一点羊圈,他可以享受相关补贴。
“我养了一辈子羊,养羊还是效益好呗,母羊下小羊,三年两只羊,现在党的政策好,是我们的大恩人,这个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杨富梁对记者如是说。
一番交涉之后,吴佰顺帮老人规划好了新修羊圈的地点,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老人养羊的需求,布局也更加合理,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提升。
夕阳西下,霞光满天。榆钱树披着一身的绿,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耳边不时传来牛羊的叫声,让整个村庄显得静谧起来。
晚饭后,陆续有人赶往村委会,因为这里要召开村社干部会议,除了村委会负责人和7个社的社长,村民也可自愿参加。
会议讨论的既有国家层面的扶贫政策,也有一家一户的具体困难,说到激动处,村民难免也有面红耳赤的,但村委会的班子成员让大家畅所欲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商量解决途径。
吴佰顺对记者说:“我们每周除了开一次村社干部会议,还要组织农民夜校,驻村工作队、学校老师给群众宣讲党的理论方针和脱贫攻坚政策,选聘小学生给群众当老师教大人识字,村书记给村社干部教识字、讲政策,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知政策、感党恩,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在村委会,记者注意到,这里还有个“爱心超市”,里面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牙膏、肥皂、洗洁精、一次性纸杯、卫生纸、衣撑子、洗脸盆等生活用品,吴佰顺向记者介绍说,这些东西不是卖的,而是村民凭积分免费领取的。
就在上个月,村里的部分村民第一次在“爱心超市”凭积分领取到了生活用品,不要一分钱,在村里,这绝对算得上是个新鲜事儿。
吴佰顺(左)与闵占英(右)
村民养的羊
根据“爱心超市”墙上贴的《积分管理办法》,只要村民把房前屋后卫生收拾干净,每季度评比一次,只要能排到前10名,就能得到10分,1分抵10块钱。
今年以来,拱北湾村以“扶勤不扶懒、脱贫当自强”为核心,探索开展了“扶勤戒懒”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开设“爱心超市”,探索建立了“基础评分+奖励加分+物资奖励”积分制管理模式,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
马秀花是拱北湾村的妇联主席,她告诉记者,“爱心超市”的商品主要通过妇联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集以及财政拨付和帮联单位出资支持而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把握评比活动和“积分劳务”的导向性,在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扶贫政策知晓率和帮扶工作满意度。
扶贫先扶志,小小的“爱心超市”,作用却是不小,使得扶贫效用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据吴佰顺介绍,2018年初,拱北湾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户650人,经过一年努力,脱贫46户254人,剩余70户396人(包含41户易地搬迁户),贫困发生率由43.7%下降到目前的26.6%。
驻村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们就坚持从严从实,着力加强党支部建设引领脱贫攻坚,着力激发群众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促进稳定增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到贫困户家里入户走访实现了经常化,有的家里去过不少于50次,既解决群众在脱贫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又帮助解决思想问题,赢得群众信任支持。遇到矛盾纠纷,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组、村两委干部一起入户,有时一直调解到半夜三四点,矛盾不解决,干部不离开。
晚饭后,记者与村里人闲聊,说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大家都感慨,最辛苦的还是驻村干部。
拱北湾小学的马虎平老师说:“村里人都知道,去年3月,吴书记从定西给村里拉种薯,一车的洋芋,七八吨,在定西他一个人装洋芋,到了村子里,他一个人卸洋芋,后来,有人看不下去了,帮他一起卸。去年7月,这里特大暴雨,他们几个更是连夜抢险救灾,几天几夜都没睡,这让我们特别感动,所谓父母官,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夜色渐浓,点了一根烟,几个人又聊了许多,烟雾中,马虎平黝黑的脸若隐若现,一双眸子明亮明亮的。
声朗朗书香能醉人
“你看,这就是新建的拱北湾小学教学楼,还有幼儿园,正在装修,快收尾了,是东西协作厦门市湖里区援建项目之一,这也是全村最漂亮的建筑,学校目前在一个临时教学点,我们计划今年六一前后让学生搬进新教室。”吴佰顺指着一栋洋气的教学楼对记者说。
在拱北湾小学临时教学点,记者走进一间教室,看看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其中一个男孩子愣了几秒,随后喊道:起立!全班同学一齐站起来,大声喊:老师好!
记者连忙示意孩子们坐下,那些怯生生而又渴求知识的眼神无疑是让人动容的。
三年级的马洒勒是个羞涩而聪明的女孩子,记者问她为什么要读书。
马洒勒想了想,说:“读书可以识字,将来还能出去打工。”
一个头发有点发黄,性格活泼的男孩子微笑地看着记者。他叫马小峰,今年上四年级。他坐在座位上大声朗读,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头发上和脸上,金灿灿的,甚至有点不真实的感觉,记者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一瞬间。恰逢世界读书日,这个读书的镜头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马小峰说他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他还说,他有个姐姐叫马外西麦,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呢。
这两年,县上也是紧扣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问题,全力控辍保学,吴佰顺介绍说,厦门市湖里区和学前教育项目资助的620万元用于村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对知识的渴望
聚精汇神
正在晨读的马小峰
据统计,东乡县30万人口中有87%是东乡族,这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县教育部门数据显示,东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2年,好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拱北湾小学校长闵占英告诉记者,很多孩子上学前没接触过普通话,他们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从学说普通话入手,现在大部分孩子的普通话说得都很流畅。
去年,拱北湾村还以巡回开庭形式审理了几起辍学案,用法律手段保障孩子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马秀花说起家里的三个孩子的时候,一脸的自豪,女儿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念书,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在实习了,大儿子今年临夏州卫生学校毕业,成了村里的第一位村医,二儿子正在读高三。
在几天的驻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全村出了三四名大学生。
教室一角
一丝不苟
家里出了大学生,自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马秀花感慨地说:“我们两口子没啥文化,也就小学三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我们想着尽量让孩子们多念书,现在这社会,没文化啥事情也办不成啊。”
闵小伟是西北民族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了,他的姐姐指着墙上弟弟获得的奖状告诉记者,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全家人都全力支持他上大学。
村里还有个女孩子叫闵玉花,学习成绩不错,但家里条件一般,差点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当时,金川公司的扶贫队长李平到她家做入户调查,鼓励闵玉花继续上学并承诺学杂费、书本费都由金川公司资助,就这样,家里人才同意闵玉花继续上学,如今,她已经是金昌技师学院幼师班的一名学生了。
红火火脱贫新画卷
在拱北湾小学新教学楼旁边的一处山坡前,吴佰顺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排刚铺好的黑膜介绍说,这就是村里试种的金银花,全村种了310亩,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吴佰顺告诉记者,他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帮扶工作的着力重点,按照劳务组织化、养殖规模化、农产品商品化的思路,千方百计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实落地。
“你看,再远一点的地方,那就是光伏扶贫项目,去年才新建的,今年初实现了并网发电,光伏扶贫项目的建成运行可以说是有力的推动了拱北湾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吴佰顺向记者介绍说。
拱北湾村光伏发电站采用联村方式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980KW,占地约40亩,总投资金额617.2万元,其中省级基建资金223.2万元,厦门市东西协作帮扶资金394万元。该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预计年均实现发电量147万度,年发电收益可达110.25万元,部分可用于贫困户分红,剩余资金全部注入村集体经济,用于贫困群众救助、公益岗位开发等领域。
村里的光伏扶贫项目
在星熠种植合作社,记者见到了正在大棚里施肥的闵奴黑,他是合作社的理事长。闵奴黑介绍说,他们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才开始建棚,10个大棚全部种植金丝皇菊,他带头种,等尝到了甜头,那些犹豫的村民自然会提高积极性。
这两年,村里正逐渐改变过去单一的小麦、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通过和村民聊天记者得知,青储玉米也是这一两年才尝试种植的,收益比传统的玉米种植要好得多,而金银花、金丝皇菊等经济作物,也是驻村干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当地土壤环境、空气湿度等条件精心挑选的作物。
在拱北湾村“扶贫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上班的马外西麦,她正是马小峰的姐姐,听说记者和她弟弟聊过天,马外西麦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我和弟弟关系很好,去年,弟弟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小腿骨折了,我都心疼得不得了,有一天爸爸给了点零钱,让弟弟买零食吃,弟弟却给我买了好吃的,没给自己买。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1天60元,还不影响照顾家里。”马外西麦告诉记者。
在省委党校和腾达公司支持下,拱北湾村建成了东乡县第一家“扶贫车间”,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解放了劳动力,又迈出了妇女向产业工人转变的第一步。
“扶贫车间”由厦门市湖里区投资120万元援建,主要生产加工服装。甘谷腾达实业有限公司派出专业人员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
从去年8月份开始,马秀花成了这里的“上班族”,“从家里走半个小时就能到车间,刚开始,受观念影响,好多妇女不愿意来上班,我们也做了好多工作,跑了十几天,一家一家地叫着去上班,有的家里我们反反复复做工作。我记得对坡社的张麦飞有个两岁的儿子,婆婆80多了,刚开始不愿意去,后来到车间赚钱了,给婆婆零花钱了,婆婆很高兴,也很支持儿媳妇去上班。”马秀花说。
如今,村里来“扶贫车间”上班的妇女越来越多,大家逐步意识到,“扶贫车间”是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和承接产业转移、稳定易地搬迁、推动就业创业、深化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逐步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正在“扶贫车间”上班的马阿英社告诉记者:“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四个孩子,两个已经长大了,其中一个姑娘也在这里上班呢,现在,我们的收入比过去好多了。”
正在上班的马秀花
闵宝龙是全村第一位村医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主动对接在村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工队,推荐吸纳拱北湾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在村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中,村里有156名群众务工,既在家门口挣了钱,又对工程质量发挥了监督作用。碧桂园投资建设了产业园,建成标准车间4座,计划引进花馃馃、爽口源百合等企业,正式运营后可吸纳300人就业。
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村里还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借鉴“三变”改革经验,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吸纳贫困群众进入专业合作社,推动养殖和种植等产业向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全村第一位的村医——闵宝龙。
闵宝龙告诉记者,他毕业于临夏州卫生学校,2017年到县医院实习,2018年5月,他就成了村上第一位村医,除了入户调查,登记情况,他还负责打疫苗工作,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和相关政策,村里一些老人的病况他也一清二楚,随时可以为病人提供服务。
过去,村民有个头痛脑热,能忍则忍,实在受不了了才去看病,自从有了精准扶贫的医保系列优惠政策,往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跑的村民明显增多了,正逐步实现健康扶贫。
在拱北湾村,通过几天的走访调查,记者看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行动,一场彻底消除贫困的“战役”在这里初见成效。
河州牡丹艳,脱贫志更坚。正如当地的“花儿”所唱的那样:红牡丹红着耀人哩,白牡丹白着雪像哩……
“扶贫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