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生性肌炎超声表现

2019-06-24宋宴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胸锁梭形乳突

肖 鹤,宋宴鹏

(1.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医院功能科,河南 平顶山 467400;2.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 青岛 266300)

增生性肌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炎症性肌病,以嗜碱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进展迅速,临床常因被误诊为肌肉恶性占位而予以手术治疗[1]。本研究探讨增生性肌炎的高频超声表现,以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医院及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5例增生性肌炎患者的资料,均以“软组织肿物”就诊,病程分别为3天、6天、5天、7天及2天,经高频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增生性肌炎(图1);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6~59岁,平均(48.0±5.7)岁;2例伴有病变局部轻度疼痛,3例无疼痛;皮肤均无明显红、热表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q S8彩色超声诊断仪,L6-15高频探头(频率6~15 MHz)。选择仪器内置浅表器官MSK或甲状腺预设条件,采用直接接触扫查法,对病变区域行纵向、横向切面扫查,病灶较大时采用宽景成像软件辅助。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内部肌纤维走行及周围回声情况。

2 结果

5例均表现为位于肌肉组织内的单发肿块,分别位于胸锁乳突肌、臀大肌、胸大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高频超声纵切面扫查,病灶均表现为沿肌束走行的梭形较高回声肿块,肌纤维完整、无中断,其长轴与肌纤维走行一致,肌纤维间可探及宽窄不一的条状低回声带相间,边界较清晰(图2A);横断面扫查可见特征性“龟裂纹样”表现(图2B)。梭形肿块长约3.5~6.0 cm,平均(5.20±0.99)cm;宽约1.5~2.6 cm,平均(1.80±0.41)cm;厚约2.0~2.6 cm,平均(2.20±0.26)cm。

图1 患者女,48岁,增生性肌炎病理图 横纹肌间肌成纤维细胞增生伴淋巴细胞分布(HE,×200) 图2 患者男,59岁,增生性肌炎声像图 A.纵切面扫查声像图; B.横断面扫查声像图

3 讨论

增生性肌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少见病,由Kern于1960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本病实际上并非肌纤维本身的炎症,而是肌纤维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性炎症,肌纤维走行及本身结构正常,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纤维母细胞、嗜碱性巨细胞和炎性细胞包裹分隔。增生性肌炎常发生于胸部、肩胛区、大腿深部及头颈面部等[2]。本组5例患者中,2例软组织肿块位于胸部(胸锁乳突肌、胸大肌各1例),3例位于臀部及腿部(臀大肌1例、股四头肌及缝匠肌各1例),与既往研究[2]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中,高频超声纵切面声像图显示增生性肌炎病灶为沿肌纤维走行的梭形较高回声肿块,且肌纤维间可见长条状宽窄不一的低回声带相间隔;横断面声像图表现为特征性“龟裂纹样”表现[3]。

增生性肌炎临床多表现为局部快速增大的孤立性软组织肿块,界限不清,病灶体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增大1倍以上,临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而予以不必要的手术切除。本病术前诊断较难,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5例均经超声引导下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增生性肌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部分病灶可自行消退,确诊后通常仅需随诊观察。如果肿块进展迅速,影响躯体功能,可考虑对肿块进行局限性切除,术后一般不复发。

增生性肌炎需与局限性肌炎、骨化性肌炎等病变相鉴别。局限性肌炎好发于大腿前部肌群、胸锁乳突肌和前臂肌群等,超声表现为沿肌纤维长轴走行的梭形低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其内可见水肿增粗的肌纤维,在发病3~4周时常见块状钙化[4]。骨化性肌炎患者多有外伤史,病变早期常规超声表现为局部肌间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纤细高回声;成熟期可见低回声团块内部沿肢体长轴分布的粗大钙化或骨化强回声,伴后方声影,CDFI局部可见稀疏的点状血流信号[5]。

总之,当高频超声发现肌肉内肿块,肌纤维或肌束清晰完整,纤维间质内增厚,呈现网格样低回声,横切面扫查显示“龟裂纹样”表现时,应考虑增生性肌炎的可能,并进行短期随访,观察其有无自愈倾向。

猜你喜欢

胸锁梭形乳突
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骨粉在乳突切除术后修复中应用的长期观察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两步缓解颈肩痛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