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社团建设与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9-06-24朱秋敏
□ 朱秋敏
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现如今,传统戏曲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剧种正在逐渐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一、专业戏曲剧团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据20世纪80年代编纂出版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在我国历史上共产生过394个戏曲剧种。“文化大革命”以前有300多个剧种在各地各民族戏剧舞台上演。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一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到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这些年来,戏曲演出票房不景气。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制作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靠着财政拨款苦苦支撑,如果要直接面对市场,只有选择倒闭。专业戏曲剧团作为推动戏曲发展的主要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成为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的工具。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面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得有兴味。但现在剧目的娱乐性不断减弱,更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现如今,都有意无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而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通俗戏曲则不甚关注。戏曲的娱乐属性被淡化掉,那么又有谁愿意买票去支持戏曲演出呢?
2、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
没有一种戏曲可以脱离于时代而存在。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地方戏。无不是巧妙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革新。脱离时代的戏曲只是一个样板,是一块活化石,失去了表演的张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就像一件积满尘埃的古董,缺乏了精神文化的意义。
而现在的很多戏曲,人物性格、思想内容、故事情节都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人民群众感兴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自然、通俗的特色,这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
(二)戏曲的观众基础不雄厚,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如今戏曲遭遇到现代社会多元的娱乐文化挑战。在城市,很多人没有欣赏戏曲的习惯,而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没人学戏,即使存在观众,人们也很少能找到看戏的渠道。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职演员又存在老龄化问题,专业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是摆在戏曲发展道路上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对戏曲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市民为中心,建立城市戏曲社团,巩固群众基础,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去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根基。
我国戏曲艺术在农村历来就有深厚的基础,戏曲表演往往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宗教信仰等活动联系在一起。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已经空心化。进城后的戏迷散落在城市的各个社区,他们的内心有戏曲文化寻根和交流的强烈渴望。
城市专业剧团现在许多剧目都是大手笔,豪华的戏曲制作越来越强调篇幅的巨大,人物的众多、场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专业剧团,已经无法适应在城市社区演出了。专业剧团在各大剧场的演出门票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这不但没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大剧院去关注戏曲,反而是将他们拒之门外。
因此,在城市建立戏迷相互交流的戏曲社团已经很有必要。
戏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城市社区这片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戏曲社团为纽带,团结广大市民戏迷,加强戏曲工作者和戏迷之间的互动,将更多演出资源投入到社区中去。只有满足最广泛的观众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戏曲艺术与观众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加速度发展。
(二)戏曲社团的管理既要有戏迷,也要有戏曲工作者;既要讲感情,也要讲规则。
戏曲社团,需要一定专业性,需要承接一些演出任务,否则无法争取到政府和社会资源来推动社团的发展。所以,社团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戏曲工作者。也只有专业人员才有这个感召力,把广大戏迷朋友团结在社团里面。
戏曲社团的基础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他们不一定有表演能力,但他们热爱戏曲,有一定的欣赏力。没有戏迷参与的戏曲社团,肯定会越来越脱离群众、越来越脱离市场。
社团毕竟是非盈利性组织,所以社团不会像专业剧团、演艺公司那样纪律严明,而且社团人员的流动性也是相对比较大的,特别是年轻的戏迷,经常在各个城市间来回迁徙,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是戏曲联系的纽带。但社团毕竟是个社会组织,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作为社团的管理人员,只有在感情和规则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带领社团往良性方向发展。
(三)坚持创作、创新,才能传承和发展。
戏曲社团作为最贴近戏迷群众的社会组织,一定要坚持创作、创新,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纳流行元素。
市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新的环境。如果丢掉传统,戏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戏曲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戏曲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白燕升给戏曲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戏曲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只是改变要遵循一条原则“移步不换形”。加入流行元素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活力。戏曲的传承,不仅仅是数量有限的专业院团、专业戏曲工作者的责任,更要依靠民间、民众的力量,而后者恰恰是戏曲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只有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代人审美取向中的共性,使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我们的戏曲艺术才会有传播、有发展、有未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戏曲也一样。戏曲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每一个剧种、每一个流派的形成,都是在借鉴和吸取其他艺术样式精华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的。
东莞市梨园戏剧社,一直在戏曲社团的建设道路上摸索着。在摸索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相信:把戏曲社团建设好、把戏曲群众基础做扎实,21世纪的中国戏曲艺术,仍然会是中华艺术大舞台上芳香四溢的花朵!
责任编辑:潘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