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理论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9-06-22王文波
王文波
[摘 要]高职思政课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既要“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和良好的品格,进而实现“导航程”——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创造幸福人生。因此,高职思政理论课要构建理论、软技能、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 软技能 职业生涯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高职思政理论课必须将理论宣讲与学生的理论知识软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人生历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行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过于狭窄,对课程功能认识单一、僵化。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讲好理论就是上好了课,目光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忽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师缺少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缺少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思考和规划。教师授课仅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展开,人为地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选修课割裂开来,定位过于狭窄。教师授课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的内心需求、成长发展缺乏交流。这种僵化教条的授课模式必然会失去学生的喜爱,更无法完成思政课传授理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2.课程设计没有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受国家重视,很多学校都举行了大量的培训、教学比赛来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进程。但现实中思政课仍普遍存在课程设计孤立、教学方法单一、不生动等问题。这些可以从一些省级的教学比赛选评中看出端倪。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没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3.没有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忽视实践运用。教学是一门艺术,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反而因材厌教。教师先入为主地片面认为: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德育课不重视、逃避、反感,比较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忽视实践环节,将教学过程变成乏味的理论说教,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高职思政理论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
1.软技能。“软技能”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当前,许多能力已经不专属于某职业,而是许多职业共同的基础能力。[1]研究表明,工作的成功75%依赖软技能,只有25%依赖技术技能。软技能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能促使劳动者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技能的培养依赖一些特定的实景体验、活动氛围、项目实施,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恰恰可以提供类似的场景和机会,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
2.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業发展的过程。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始于职前的学习培训以及职业技能的锻炼。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从学生变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是学习的重要目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素养等内容,以及成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方方面面。思政课对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融入职业生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新教学模式。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新教学模式,应当依据现代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方向,以培养优秀的职业人和社会人为目标,围绕“理论教学、软技能培训、职业生涯”展开,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将课程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思政理论课融入高职生的学习生活。“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理论指导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和指引作用,为学生幸福人生的搭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思政理论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总体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校要认真思考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总体设计,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课堂教学中应依托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从学生的个体需求出发,设计软技能培训环节,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力求切合学生实际,赢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只有学生看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找准自我定位,真心喜欢、认同教育理念,该课程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若不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共识,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不能实现思政课的使命。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要以理论知识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组织以及师生关系的建构上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结合,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将软技能培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软技能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表现出的社会适应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缺乏沟通能力等问题,都是其软技能不足的问题。[3]思政理论课要能够将各种能力培养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软技能培训。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根据学生人生发展的过程和需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理想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社会公德教育等专题。教师结合专题按照项目教学的思路,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演讲辩论、新闻发布、实践调研等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设计活动、展示成果,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其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表现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帮助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学校应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的培养理应成为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政理论课教师一般都具有人文知识丰富、知识面比较宽的优势,能够从社会发展入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作前瞻性的规划。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学生予以指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使学生早早就形成职业意识,不断内化职业素养,在毕业时能以成熟自信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活。职业生涯教育是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再深入,是思政理论的实践应用的过程。[4]思政理论课的教育与指引,将会深远地影响学生,是学生高职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课。
4.增加实践环节,扩大思政课主体、时间和空间,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在移动互联时代,思政课教学应以整个高职生的学习生涯为视角,以建立幸福人生为展望,增加实践环节,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基地学习、顶岗实习、社会兼职等教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软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明君、黄灵霞:《从软技能层级谈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职教论坛》2014年第20期,第37页。
[2]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3]申海涛:《试论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亚太教育》2016年第30期,第219页。
[4]付晓玲:《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学位论文,安徽工程大学,2017。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