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2019-06-22黄牧乾叶海燕陈豆豆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训需求精准扶贫

黄牧乾 叶海燕 陈豆豆

[摘要]职业教育培训是推动精准脱贫的重要引擎,精准分析培训需求则是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选取广东省4个贫困乡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了贫困地区居民职业培训需求,发现居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培训需求实用性与时代性并存,但缺少持续性与长久性,不同学历、年龄、职业的贫困居民对培训需求也存在差异。实施精准扶贫需以提高贫困居民可行能力为导向,以满足培训需求为目标,提升需求侧的影响,扩大供给侧效能,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居民;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7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3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此后,这一理念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精准扶贫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46万人,但贫困面依然较大,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

有研究指出:技能断裂、就业难是个体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而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缩小物质贫困,消除能力贫困,“拔穷根”阻断代际贫困(王嘉毅,2016;朱德全,2018)。具備发展与补偿性功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应成为推动精准脱贫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在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需求识别不精准,缺乏瞄准式扶贫过程和高效扶贫管理,导致职业教育扶贫并未能实现“应补尽补”的政策目标,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若想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用,就必须精准教育与培训,而实施精准教育与培训,就必须精准分析贫困地区居民的培训需求。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翁源县中心村、犁市镇、梅南镇、丰良镇等4个贫困乡镇,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为理论视角,调查分析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为实施精准职业教育培训提供重要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程序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对上述4个广东省省定贫困乡镇的部分适龄劳动人口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及其与人口统计学变量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具体程序如F。

(一)问卷编制的理论视角。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可以看作人民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过低。可行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总和,包括免受困苦的基本可行能力、接受教育和政治参与各个方面的自由。知识匮乏与技能确实是贫困人口失去功能性活动的根本原因,因此,脱贫应转向提升贫困人口可行性能力的提升上来,通过有良好的教育与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获得可行能力,做到“脱真贫”。

(二)问卷编制。以可行性理论为指导,在文献研究以及对翁源县中心村9名贫困户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问卷。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以及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等三个部分,其中培训需求涉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构与师资、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等5个因素。问卷经德尔斐法进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

(三)样本与施测。通过整群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粤西、粤北两个群中4个乡镇,再随机抽取600名贫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88.1%。其中,男268(52.24%)、女245(47.76%);16-22岁71人(13.82%)、23-30岁101人(19.69%)、31-42岁121人(23.59%)、43-52岁148人(28.85)和53-60岁73人(14.23%);文盲56人(10.92%)、小学134人(26.12%)、初中205人(39.96%)、高中93人(18.13%)、大专及以上25人(4.87%);务农219人(42.69%)、务工47人(9.16%)、边务农边工作15人(2.92%)、在读学生62人(12.09%)、不耕作无工作14人(2.73%)、个体户117人(22.81%)和其他40人(7.80%)。

(四)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居民职业教育培训参与意愿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65.49%的被试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22.22%的居民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贫困地区居民有较强的培训意愿,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生存发展能力。

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及职业的居民在培训意愿方面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接受培训意愿上无显著性差异,年龄、职业及学历等方面都存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年龄越小受教育培训的意愿越强;高学历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学历者;个体户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远低于其他从业者。

(二)贫困居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内容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总体而言对电焊等实用技术的需求比例最大,为31.13%,其他依次是农业种养殖技术(23.26%)、网店经营与管理(16.55%)、就业指导培训(12.81%)、人际沟通能力培训(10.39%)、学历教育(5.86%)。

进一步对比发现,样本受教育程度不同,培训内容需求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具有高中学历的贫困人群对网店经营与管理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样本;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对于实用技术、农业种养殖技术的需求较高;初中学历的人群对于就业指导和实用技术需求明显;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对学历教育、人际沟通培训需求旺盛。由此可以看出,学历教育及电商应用技术的需求与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就越大。学历在求职过程中的“筛选功能”使得那些有可能有基础提升自身学历水平,进而获取更好工作的机会和工资收入,更关注于一些能带来长久效应的“软能力”;而低学历人群,因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更关注于实用技术等能立竿见影带来收益的“硬技术”。

2.培训方式需求

在培训是否免费的问题上,仅有15.31%的被试能接受缴纳一定费用的培训。绝大多数的样本因经济条件及视野的限制,没意识也没能力进行自身的人力资源投资。

在具体培训方式的上,45.2%的被试愿意选择现场培训、31.1%喜欢多种培训方式结合,23.7%对在线培训情有独钟。进一步对比发现:现场培训的方式更受在家务农及无工作的居民喜爱;边打工边务农者更乐于多种培训方式结合,而在读学生和外出工作者则更愿意在线培训;学历越高者,其对于多种方式结合的培训模式需求强度就越高;年龄段越低,对于在线培训这一具有新型培训方式的需求量就越大。

3.培训机构与师资需求

希望通过企业和社区获得教育培训的被试达63.17%,通过职业院校培训的占23.25%,13.58%选择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在培训师资方面,所占需求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企业人员(33.53%)、专家(24.09%)、本地经营大户(21.51%)、基层技术人员(20.87%)。

对比结果显示:职业方面,务工人员更乐意接受职业院校和专家提供的培训;在校学生与个体化更愿意接受企业和企业人员;务农者倾向于社区和企业组织培训,更喜欢基层技术人员和本地大户;在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更喜欢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小学及以下学历对专家的需求都高于其他学历。

4.培训地点与时间需求

被试样本对培训地点选择喜好由大到小依次为:本村(42.42%)、劳动现场(36.21%)和县城(21.37%)。但进一步对比发现,年纪较轻的贫困人口更愿意去县城接受培训,中年人倾向于劳动现场接受直接指导,年纪较大者选择在本村培训的比例最高。大专及以上学历更倾向在劳动限产接收培训。可见,被试区域贫困人口乡土意识依然浓厚,更乐意在本地及劳动现场接受培训;但年龄越小者越愿意选择离居住地较远的相对发达区域。

在培训时间的喜好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农闲时间(39.35%)、外出务工前(28.52%)、根据需要随时开设(21.25%)、晚上(10.88%)。可以断定,被试样本更愿意利用农闲时间接受培训,这与被试人口多数务农或半务农相关。进一步对比发现,职业不同在培训时间喜好上存在差异,外出务工者多数更倾向于在外出务工之前“临时抱佛脚”;个体户则更喜欢根据需要随时开设;学历越高的贫困人口对农闲时间培训的需求强烈度逐渐下降,对外出务工前的培训以及晚上培训的需求度上升,这可能与地域有关系,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为贫困地区人口外出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具有一定学历、对外出务工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度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贫困地区居民可行能力弱,更需“扶智、志”

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被试4个贫困乡镇的贫困居民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多数,男性人口比例略高于女性,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占到77%,由此可見,4个贫困乡镇的人口呈现出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以农为主,城镇化程度较低的特点。这也反映了样本区域贫困人口呈现出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并存的局面,较低的学历水平和较大的年龄致使其可行能力较弱,因此,要想真正在这些区域实现持续脱贫,更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开拓其视野、培训其相应的技能,授其以“渔”的“扶智”。但也有部分被试并无培训意愿,还存在着一定的“等、靠、要”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重视“扶志”。

2.贫困地区居民培训需求实用与短视并存

以上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居民无论是在培训内容、方式还是时间的选择上,都更倾向于实用技术、现场培训与农闲时间等“利己”“便己”的特点,突出了实用性;对于网店经营知识的需求以及在线培训等方式的选择也体现了培训需求“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在培训师资及机构上,也更倾向于由企业组织的人员,一被试明确表示“企业的培训,出去打工,有用”。但贫困居民由于受到学历、职业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学历等具有长期效益的培训需求并不青睐,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也出现“用时方恨少”的“外出前”和“随时”,也呈现出明显的“短视性”,缺乏有计划、持续的技能的提高与培训计划。

3.贫困地区居民培训需求多元,存在着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的居民的培训需求多种多样,且学历、年龄、职业等不同对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师资等方面的需求强度也不一致。学历越高接受学历培训的意愿就更强,年龄越小选择在线培训方式的比例越大。因此,各部门各机构在开设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灵活实用、突出目标效价的培训计划,以实现需求与实施吻合,靶向精准。

(二)建议

1.以可行能力发展为导向,激发内驱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功效

我国当前扶贫工作已取得重要成就,但我们仍应该以提高可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导向,要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就必须要增强他们的可行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在增强可行力方面的作用。当前越来越深入的扶贫措施与社会各界的馈赠,使贫困地区部分居民产生一种依靠“索取”的心态,产生依赖心理,因此,精准扶贫过程中,也需要配合相关政策,通过教育培训的发展与补偿功能,培养和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驱力,这就更需要瞄准需求,差异帮扶,以满足贫困居民需求为目标,提供供需对路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培训。

2.完善沟通渠道,突出需求侧影响,提升培训瞄准度

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精”“准”扶贫就是要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高效准确投放。就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供给侧改革来讲,如何改善当前职业教育培训中贫困人口培训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首要的前提是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需全面收集贫困居民需求信息,根据市场和贫困居民培训需求,尊重差异性,建立通畅的需求表达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为建立与贫困地区培训需求相应的培训制度与计划提供依据,充分发挥需求侧的影响,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服务的精准度,保障精准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效果。

3.按需培训,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培训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

根据调研发现,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需求也呈现出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并存的现状。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体,但其资源毕竟有限,因此,无论是从居民需要出发还是从尽快实现脱贫目标出发,都需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区和NG0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的机制,充分扩大供给效能。根据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上的特点和偏好,提供因地因人制宜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内容与机制,建立持续反馈的跟踪调查机制,掌握动态信息,保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培训需求精准扶贫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参与酒店培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