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机械与少女性的交错
2019-06-22徐冬梅
徐冬梅
[摘要]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中的主人公少女苏菲一直敌视战争,逃避战争,但她却是战争的第一操纵者。在与战争貌似远离却亲密的接触中,苏菲的少女性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成功阻止了一场大型战争的延续。同时,战争持有的机械性,因为与苏菲的少女性的连接而产生了决定性的转变,呈现出温和的女性特征。少女与机械的交错登场,扭转了战局,也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愿望——对和平与幸福的憧憬与期待。
[关键词]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战争机械;少女性;消费运动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1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8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宫崎骏作品风格及本文的研究视点
宫崎骏(Miyazaki Hayao)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是继手冢治虫之后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的动漫电影以精湛技术、动人故事和温暖风格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更在全球动画界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宫崎骏的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哈尔的移动城堡》入选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宫崎骏本人也于2005年获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誉金狮奖”,2014年获第86届荣誉奥斯卡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荣誉奖。
纵观宫崎骏的个人作品,从1984年的《风之谷》至今,他在营造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的同时,把生态、信仰、人性、战争等等以往的动画电影较少涉及的严肃主题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赋予动画电影以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其中,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作为宫崎骏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有的论者将宫崎骏作品中的女性喻为人类的救世主,称宫崎骏通过少女形象的塑造,传达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的渴盼。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宫崎骏的作品依旧渗透出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宫崎骏作品中登场的女性是柔弱,需要救助,是作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尽管对宫崎骏作品中出场的女性角色褒贬参半,但不可否认其作品中女性形象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人手,拟探讨宫崎骏电影中少见的反战题材作品的情节构思特点,即该作品如何将女性与战争进行巧妙关联,传达出宫崎骏对人类和平与幸福的永恒期待。
二、故事情节
(一)独特的情节构思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于2004年冬天推出的一部反战题材动画电影。影片改编自英国科幻小说《会魔法的哈尔和火之恶魔》(Diana Wynne Jones),动画场景来自法国与德国的典雅小镇,时间定格为19世纪欧洲战争的前夕。该片主要讲述18岁的少女苏菲被荒野女巫施咒变成90岁老太婆,她用自己爱的力量拯救了试图阻止战争的魔法师哈尔,化解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情节设计与好莱坞娱乐片采用的情节设计的固定模式不同。好莱坞惊险娱乐片的故事情节,往往伴随破坏性的大型战争的结束,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故事顺利展开,影片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如《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西北偏西》(1959)都沿用了好莱坞电影的这一惯用模式。《哈尔的移动城堡》情节设计的主要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与通常的战争娱乐片,如影片一开头便向观众明确交代或暗示战争发生的原因,这一开门见山的叙事手法不同,《哈尔的移动城堡》没有具体说明究竟是谁发起了这场战争。影片中,主人公们突然间被一群战舰包围,他们个人与战争之间或者有着某种联系或瓜葛,但影片的情节画面不做具体交代或暗示,也无画外音的说明。其二,该片采用的情节模式设计与好莱坞古典电影不同。好莱坞古典娱乐片的情节设计,通常是男女主人公共同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在战争中培养了患难与共的深情,随后战争结束,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也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情节设计却不尽相同,苏菲与哈尔之间的恋情是在战争中,或者说是战争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是他们之间爱的巨大力量终止了一场大型战争的爆发。其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苏菲与哈尔的爱情结局可称为非终结性结局。影片中,苏菲自称自己是清洁工,是被哈尔请来做卫生的。影片结尾,苏菲与哈尔的接吻场景中,战争结束了,影片也落下了帷幕。可苏菲的命运呢,是与哈尔喜结良缘,过着女主人的幸福生活,还是身份的界定转换成了哈尔的妻子,实际上却依旧延续清洁工的工作呢,影片中没有明确交代,而是有意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想象的无尽空间。
(二)关于战争的描写
作为战争的隐喻,战舰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成为影片的“母题”。影片通过“哈尔城”“战旗”“港口停泊的大量战舰”等一连串意象的接连展示,暗示战舰的毁灭性攻击将要打破城市往常的宁静与祥和的气氛。同时,这一连串的意象展示的目的也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战舰的破坏力与魔法师的魔力之间是如何对抗的,魔法最终能终止战争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吗?主人公苏菲、哈尔与战争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呢?战争对于他们的爱情结合,起了推动还是妨碍作用?让我们来回顾影片中关于战争的具体场景。
影片开头展现的是彩旗飘飘的出征队伍,想去妹妹莱蒂的糕点店的苏菲出门后碰到了两个难缠的士兵,魔法师哈尔及时登场为她解围。后来,哈尔被荒野女巫的手下紧追不放,便施展魔法,带着苏菲在城市上空飞翔,将她安全送达目的地。其中,暗示战争的场景是俯视镜头展现停泊在城市港口的密密麻麻的军舰。随后是一连串的切换镜头,首次参战归来的哈尔疲惫地瘫倒于地;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战舰回归港口,人们纷纷从舰中逃离;敌机从城市上空飞撒传单;面对消沉的哈尔,苏菲提议尝试劝说国王结束这场战争……
关于战争描写的另一个场景切换到了宫殿与荒野。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魔法与炸弹的激烈较量,也是哈尔第二次参战。哈尔受了重伤,苏菲进入他的梦中,他们一起来到哈尔的秘密场所,荒野中的一间小屋。哈尔建议进屋瞧瞧,可苏菲却踌躇不前,“如果进了那间屋子,哈尔……你就不见了。”此时,一列飞行战舰来临,苏菲认真地询问道,“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哈尔的回答是“没有区别呀,都是些杀人的家伙。”随后的镜头展现的是被战火包围的城市,魔女在屋内读报,她唠叨道“能战胜?相信的人简直就是傻瓜。”哈尔跟魔女的话都暗指了人类的力量无法战争机械的力量,这些对话的内容也隐喻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进步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与痛苦。战舰本身仅仅是机械装置而已,它们自身带有强大的杀伤力。战争中它们不管为谁所用,都将给人类带来死亡与灾难。
关于战争描写还有一些场面补充,如在哈尔的魔法的保护下,哈尔家不受炸弹的攻击,可一旦打开窗子,炸弹便从天而降。哈尔与苏菲从王宫逃离的路上,哈尔一边远距离观战,一边指引苏菲操作飞行器,回家……
三、少女与战争的关联
宫崎骏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天空之城》中的公主希达,《龙猫》中的农家姐妹等都是宫崎骏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少女既非常女性化,又不乏男性特点。她们都有着平凡朴素,真诚不变的生命准则,善良乐观的心态。她们勇敢而且具有冒险精神。正如藤田秀树所指出,宫崎骏电影中的少女能够飞翔,具有流动性和不定型性的特征(如《魔女宅急便》),充当着在秩序内和秩序外的媒介者的身份。《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就是以维持秩序的媒介者的身份而出场的。影片中,女主人公苏菲扮演了男性主角哈尔的心灵导师。在遇见苏菲之前,哈尔是一个厌恶战争的人,面对王权的压力,他只能选择逃避。苏菲走入他的生活后,不仅出面替他协调了与莎丽曼老师之间的矛盾,也解开了他一直以来背负的沉重的思想包袱。在苏菲的引导下,哈尔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也为停战做出了努力。
(一)无法逃离的战争
少女苏菲到市场买菜,战舰被轰炸,许多市民围观。苏菲胆战心惊,跌跌撞撞地返回城堡,连打算买的海鱼都抛到脑后。影片中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加入战争,但是她却是战争的第一操纵者,是她阻止了一场大型战争的延续。
影片中,少女苏菲一直敌视战争,逃避战争,但实际上她却一直在接近战争。她对哈尔的接近这一行为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对战争的靠近。或者说,哈尔本身就代表着战争。如影片中反复出现哈尔加入飞行战舰队伍的空中飞行形象。他的飞行姿势与战舰完美融合,不分彼此,可以说,此时的哈尔已化身为一架战舰,投入到实际的战斗中。哈尔就等同于战争的隐喻也同时在哈尔的心脏——卡尔西法的抱怨声中得到证实。“好臭,是燃烧的铁和火药的气味儿!”这句台词可以理解为战争中使用的兵器与弹药的味道,但也可以解释为哈尔自身散发的味道。所以,实际上哈尔本身就可以称为战争的隐喻,表面上一直厌恶战争,逃离战争的苏菲实际上与战争进行着最亲密的接触。
(二)战争机械性与少女性的结合
战争中少女的登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战争跟少女之间有什么共通处或是本质的区别?看到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死亡,战争带给人们最深刻的就是死亡的印象与恐惧。苏菲持有的少女性与战争带有的机械性特点的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就是死亡。影片没有对战争场面作具体写实的描述,观众却能从哈尔看到的一片片熊熊战火推测战争的巨大规模,猜测战争的破坏性与死亡的沉重感。也就是说,战争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死亡印象。但苏菲却不同,她的身上没有死亡的痕迹。她是一个18岁的少女,是属于青春的最美好的年龄。她虽然被女巫诅咒,变成了一个90岁的老太婆。但是,“老”并不意味着死亡,“老”也许反而是生命持续长久的另一种见证。影片中,变为老太婆后的苏菲一直鼓励自己要镇静,自我安慰道“没什么可怕的”,“衣服比以前更合身了”,“牙齿还算好使……”同时,影片中的苏菲熟睡时回归少女的单纯模样,醒后又变成老太婆,她的形象不断在少女与老太婆之间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中不似90岁年龄的老衰的行动不便的身体,敏捷的思维等,都有意从苏菲的身上隐去了死亡的影子。
少女与战争之间也有共通之处,他们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消费运动。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消费运动,它消费了大量的弹药,兵器,包括人类的生命。从少女的消费意义而言,可以追溯到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机械”概念而产生的“机械少女”这一称谓。“机械少女”隐喻在个人力量的支配下,操纵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过程。“天上的无数星星,不劳动”是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e)的名言。巴塔耶所指的“流星”,消费了能量的同时也毁灭了自我。少女苏菲身上缺失的死亡因素,因为与战争有了关联而产生了变化。咒语解除后的苏菲的身上还带着咒语的痕迹,那是被星星染了色的银色头发。沾染上了死亡的痕迹的苏菲的少女特征显得更加鲜明。
另一方面,与少女苏菲的接触,战争也被女性化了。影片中战争的女性化主要表现在战争留给观众的印象改变上。哈尔每次从战场回城堡后都是伤痕累累,格外疲惫,观众也由此可推断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然而,苏菲带有的少女特有的敏感与轻盈的特质,改变了战争的沉重,让战争也变得轻松起来。这一戏剧性的转化体现在影片的结尾。在苏菲与哈尔的接吻场景中,战舰如一群安详的小鸟,像是祝福苏菲与哈尔的结合一般,悠闲而缓慢地盘旋在他们的周围。这时的战舰,成了幸福的使者。战争已失去了机械本身带有的力量和杀伤力,展现出温婉祥和的女性特征。所以,影片的结尾通过战争的女性化比拟,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意识,也是对女性扭转战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的再一次褒扬。少女苏菲成了超越少女自身,预示着人类和平与希望的理想化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少女苏菲与战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与战争貌似远离却亲密的接触,苏菲的少女性发生了决定性的回转。影片中体现为恋爱电视剧的结局,苏菲与哈尔的接吻终止了戰争的进一步发展;战争持有的机械性,通过与苏菲的少女性的连接而产生了决定性的转变,呈现出温和的女性特征。少女与机械的交错登场,扭转了战局,也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愿望——对和平与幸福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