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莱辛《野草在唱歌》译本的启示
2019-06-22王婷婷侯书华
王婷婷 侯书华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野草在唱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15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6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背景
多丽丝·莱辛这名多产的英国女作家,国内对莱辛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1-1992和1992-2010。其中小说(长篇10部,短篇70多篇),戏剧2部,诗歌1本,若干论文集和回忆录,如“The Grass is Singing”(1950),“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1952-1969),“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Three,Four and Five”(1980),“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1971)。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唯一获得诺贝尔作家的女性,其作品风格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黑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民族斗争和政治问题;(2)指出了现代妇女面临的困境并给她们指明了解放道路,如脍炙人口的作品"TheGolden Notebook”(1962);(3)用寓言和幻想形式来展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和借此预言未来的世界,他的代表作“Memoirs of aSurvivor”(1974),特别关注个人身份的认定和人的结合甚至人类的命;(4)莱辛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如“The Fifth Child”(1988)。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其作品被各国译者和文学爱好者争相翻译,如陈才宇和刘新民翻译了The Golden Notebook(1962),韩刚和韩少功翻译“Five Short Novels”(1963),范文美翻译的“A Man and Two Woman”(1963),彭倩文翻译的“Partic-ularly Cat”(1967),朱子仪翻译了“Memoirs of a Survivor”(1974),王容译的“The Good Terrorist”(1985),朱凤余“Walkingin the Shade”(1997)。
国内莱辛小说研究主要采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心理分析等理论视角探讨莱辛的艺术创作形式以及她的殖民主义立场。本文以《野草在唱歌》(“The Grass is Singing”)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来梳理和回顾中国译者对莱辛的作品及相关策略的运用。随着2007年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国内外研究学者才重新开始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目前只停留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层面。对女性主义翻译视角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作者从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对比了《野草在唱歌》的中英文译本。这部小说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南部非洲的殖民现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白人殖民统治下殖民地黑人生活的艰辛。作者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的对话和叙事特征的对比,还原了小说中人物性格;(2)作者再用男女译者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男权角度的用词都是对女主人翁的批判,用否定的消极的词汇来描写玛丽悲惨的处境,而女性角度翻译更多的对玛丽的同情,对于很多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语进行了修改、增加或刪除;(3)关于翻译策略,作者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小说中的词汇、句子进行原语和译语的对比,按照男女译者不同的翻译习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译文更富有译者自己的风格。
二、研究内容分析
Sherry Simon的重要译学专著“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全球第一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就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也是首次系统讨论翻译种的女性性别政治。本文着重讨论女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学运动给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影响。翻译不仅仅是传统方式的机械语言转换,而是通过文本和语篇间符号不断的转换来发展和延续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背景下,排除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和译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翻译是不断强调译者创作主体的改写行为。持女性主义知识结构的译者通过语言与翻译的关系,寻找两种关于性别的文化交流方式,后天建构翻译过程并大胆的重读、改写、重写女性的历史。翻译完全以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活动视角来审视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译者将莱辛的这部作品中围绕玛丽这一角色追求自由的主题而展开,玛丽生活在男权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从她开始决定接受世俗的婚姻开始,她悲剧的一生已埋下了伏笔,无论是婚后的生活还是面对黑人摩西的暧昧关系,玛丽都缺乏主动的思考。从未真正理解过她一直追求向往的自由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玛丽始终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虽然为此做出过抗争最终却难逃悲惨结局,本文站在译者角度结合女性主义角度来解读了这部小说,并指出了女性在殖民主义制度下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野草在歌唱》的创作基于非洲殖民地南非,在这片广袤的国度由高到低把人根据种族和阶级等级可以分为三类:英国白人,生活在南非的白人和土著黑人。小说《野草在唱歌》中的主人翁玛丽恰好就是生活在南非处在中间阶层的白人,玛丽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地位,被迫嫁到乡下当起了奴隶主。可现实却也无法确立起她在父权社会的真正地位,黑人奴摩西虽然能给玛丽的生活带来一丝光明,他们却还是无法越过种族阶级这层障碍。玛丽始终徘徊在外部父权社会与内部自身无意识的种族歧视之间,内外矛盾无法妥协最终造成了玛丽的心理走向畸形,这恰恰反映了殖民文化带来的悲惨结局。莱辛选择用白人玛丽的悲剧来描述白人殖民给黑人所带来的种族压迫和产生种族冲突,该文以犀利的笔锋对女主玛丽进行细腻的人物刻画,赋予她悲剧色彩的命运描写,从而真实剖析了殖民下统治对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之间种族意识,深刻地揭示了最终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为读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生存在种族主义以及父权社会下背景下白人女性难以言表地痛苦和无奈,也展现了被白人文化扭曲了的黑人人性,并借此讽刺了白人殖民下的殖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