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忽视家庭心理环境

2019-06-22沈卓卿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矛盾性情绪家庭

沈卓卿

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家庭文化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重视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从吃、穿、玩、学等方面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而当我们说起家庭的心理环境时,家长是否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并十分肯定自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呢?

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有比过去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这些物质条件也许并没有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甚至引发了不少的认知和发展问题。这是否说明孩子的发展不需要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说,物质和文化环境是肥沃的土壤,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养分,那么,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阳光与雨露,让孩子得到温暖的支持,也经受风雨的历练。没有“阳光”温暖的孩子,容易缺乏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正性的美德与力量;没有“雨露”历练的孩子,容易引发任性、冲动、攻击性、没责任感等负性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可以说,家庭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

家庭心理环境的内涵

从主观上讲,家庭心理环境指的是家庭内部所有成员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占优势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内部环境的一种心理感受。比如,“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有时候我在家里感到很压抑”……这些话都能描述家庭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内容。

从客观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它的构成很复杂,包括家庭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组织性、控制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多个维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家庭中,并不是说爸爸妈妈很爱孩子,这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就是好的,也不是说这个家庭偶尔发生争执,这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就是不好的。我们需要综合地来描述家庭心理环境的好坏。比如,从家庭亲密度上讲,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公开表达感情,互相帮助和支持,那么这个家庭在亲密度上表现良好。从家庭矛盾性上讲,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公开表露愤怒、攻击,那么这个家庭在矛盾性上表现较高。从家庭组织性上讲,如果在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分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家庭生活井然有序且卓有成效,那么这个家庭在组织性上表现较高。由此,多个维度排列组合,就产生截然不同的家庭心理环境:有的家庭亲密度高,矛盾性高,但组织性低;有的家庭亲密度低,矛盾性低,但组织性高;有的家庭亲密度低,矛盾性高,但组织性低……

所以,家庭心理环境的客观性使得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描述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是否良好。同时,即使是在大部分人看来家庭心理环境非常好的家庭中,也会存在一些影响儿童发展的负性因素。

家庭心理环境的表现形式

虽然家庭的经济状况、成员数量、家庭结构等要素会影响家庭心理环境,但是家庭情绪气氛、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与祖辈关系等)、家长期待、家庭教养方式等精神要素对家庭心理环境的形成起到主要、直接的作用,也是家庭心理环境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比如,家长期望在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合理的期望就会产生消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也影响亲子关系。家长期望与家庭冲突、家庭规范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感知到的心理压力源。当父母的期望高于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压力。期望的差值越大,压力就越大。当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时,可能会产生羞愧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等消极情绪,出现焦虑、强迫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再比如,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对子女行为的直接体现,包括情感反应性和行为控制性两个维度,一般可以分为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冷淡型。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造就不同的家庭心理氛围,从而对儿童产生影响。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人际关系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幼儿来说,父母是其社会交往行为的指导者,也是其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重要因素。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做父母的请回忆和思考一下,你的孩子第一次交朋友是什么时候?第一次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是什么时候?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一般认为,儿童在2岁前并没有“伙伴”的意识,到了幼儿园小班时会愿意与小伙伴一起玩,到了中班才慢慢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这个过程是儿童友谊的发生。所以,在4岁之前,父母需要为孩子创造多种交往的机会,支持孩子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当孩子被“打”的时候也不是简单地教“打回去”,而是需要教其保护自己、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4岁之后,父母需要支持孩子的“友谊”关系,适时为孩子及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提供交往机会,鼓励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如寄贺卡、送礼物等)维系友谊关系。

社会性行为

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等),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攻击性、多动、退缩等问题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儿童在学前阶段发生的重要学习之一。但是,一些家庭往往重视孩子在健康、知识、艺术等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社会性行为的学习。也许有些家长会感到困惑,行为不是孩子自己产生的吗,怎么会是“学习”的呢?我们强调,儿童的社会学习涉及到“模仿”“同化”“强化”和“体验”等几种方式。儿童的行为往往来自于家长有意无意的“教授”:来自情感表露较多的家庭中的孩子,会更多地表达情感,这就是模仿;来自父母情感关系融洽、温暖和理解的家庭中的孩子,会较不容易产生抑郁症状,这就是同化;来自家庭权威结构混乱,一切围绕孩子转,被孩子掌握控制权的家庭中的孩子,会有任性、不服从管教、为所欲为等行为表现,这就是强化;来自缺少组织性、不规定限制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会无法独立建立自己行为的界限,从而出现不安、破坏等行为,并容易发生冲突,这就是体验。儿童在特定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发生特定方式的学习,产生或好或坏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持续成为儿童未来人格的一部分,也可能随着环境的消失而消失。

情 绪

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心理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情商培养的关键因素。

相信父母都有一种体验:孩子在学前阶段特别爱哭,无论男孩女孩。生气了哭,着急了哭,委屈了哭。同时,他们也爱笑,笑的理由特别单纯,也特别简单。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等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羞愧、内疚、激动、失落等是人类发展的复杂情绪。孩子的情绪体验从基本到复杂,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情绪时,会用简单的哭和笑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哭和笑比成年人更多。因此也说明,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哭和笑背后表达的含义可能更丰富。作为父母,需要去理解孩子相同的情绪表达后面不同的情绪含义,找到合适的方式应对。这对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在我孩子6岁生日到来之前,我像往年一样早早地订好蛋糕,打算在他生日当天送到幼儿园去,与小朋友们一起庆祝。可是,当孩子在生日前一天得知这个“惊喜”时,他一点都不高兴,一直说“不要去幼儿园过生日”,睡觉前还特别严肃地跑到我的房间来拒绝。这让我很沮丧,问他理由,他说是“害羞”。我很纳闷,每年生日都兴高采烈的,今年怎么会害羞呢?不可能。他说是“担心蛋糕太大了,吃不完”。我订了他最爱的蛋糕,吃不完可以带回家,这个理由也不可能。我开始有点急躁,甚至生气。儿子躲到被窝里偷偷哭泣。我觉得有点头疼。难道是和小伙伴吵架了?不是。被老师批评了?不是。正当快绝望的时候,我翻出以前他在幼儿园过生日的照片给他看,儿子看着很喜欢,问我是谁拍的,我说是老师拍的。又问他今年妈妈去幼儿园陪你过生日给你亲自拍照如何。他突然眼睛放光,问我:“那你能变魔术吗?”谜团解开。原来,在他之前过生日的小朋友有妈妈表演魔术的环节,深受大家喜爱,而他今年生日若只是吃个蛋糕,太没意思了,他小小的“虚荣心”让他觉得失落和羞愧,所以宁可不在幼儿园过生日。我很难忘记他在听完我对他的理解后,一副如释重负的欣喜感。所以,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远比我们理解的要复杂,而这对儿童情绪的影响,也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

猜你喜欢

矛盾性情绪家庭
例谈霍米巴巴的后殖民叙事视角
家庭“煮”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恋练有词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情绪认同